1、求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巩固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概括能力。 2.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2、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日常生活中有人批评过你或给你提些意见吗?那你是如何对待的呢?二、 复习检测:(一)词类活用使动用法:皆失其举措臣亦不能独全其家意动用法:主若自贤,臣不匡正名词作状语: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二)古今异义词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古义:举止今义:举动措施(三)文言句式意念被动句: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言而不用,则相继以
2、死。“为所”表被动: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定语后置句:百僚进见者又比见人来奏事者三、 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唐太宗认为纳谏有着怎样的作用?在求谏中记录了很多唐太宗关于求谏的名言,看得出来,他对此做了深入的思考。唐太宗认为纳谏对于君王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藉此可以“知政教得失”,可以使 “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可以“匡救”政务之失,最终达到 “天下太平”的局面。四、合作探究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采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3、。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2、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2)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
4、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当然,由于唐太宗晚年居功自傲的情绪增长,逐渐“不悦人谏”,独断专行,留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历史遗憾。3、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遮掩明君贤臣的身影,如唐太宗一般凭借虚己求谏而成就大业的人还很多,我们能否找到几个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呢? 尧设“敢谏鼓”、 齐威王邹忌、 鲁庄公曹刿 秦孝公商鞅、 刘邦张良、 朱元璋朱升“高筑墙,
5、广积粮,缓称王”4、相反,也有些君主拒绝纳谏,甚至对直言进谏的臣子怀恨在心,打击报复,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样的君主呢?(闭目塞听、夜郎自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独断专行)这样的人最终难免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我们能否在历史上找出可以证明的实例? 夏桀关龙逢、 商纣王比干、 周厉王召公 蔡桓公扁鹊、 楚怀王屈原、 吴王夫差伍子胥项羽范增、 隋炀帝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假如当初商纣王听从比干的良言,又哪能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5、这就需要我们辩证思考何为诤言何为谗言:楚怀王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唐玄宗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导致“安史之乱
6、”宋仁宗听信秦桧谗言而妄杀忠良这些事告诫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意见时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察纳雅言的睿智、明辨忠奸的眼光,方能更好的认清自我,从而走向成功。五、 结语虚心纳谏其实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批评与建议。若我们能虚怀若谷,对他人的批评与建议抱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我们就能更大程度地认识真正的自我,做更好的自我。感谢苛刻挑剔你毛病的人,因为他们以残酷的方式让你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谢诚恳批评你的人,因为他们真心爱你!六、课堂练习下面一段文字出自贞观政要求谏,阅读后回答后面问题: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A.用“/”给以下部分断句: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B.翻译文中句子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七、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史记有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