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语文沪教版一年级下象形字真奇妙教学反思1、对教材进行优化,让学生学。教材是一个优秀的例子,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优化处理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当我第一次试教后,教研室的童老师前来指导,她细心
2、地指出了教材中存在几个小问题:文中出现的 “泉”、课后练习中出现的“牢”都不是象形字是会意字,而简化汉字“车”也是由草书演变而来,真正是象形字的是它的繁体字形式。是回避还是直面?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决定选择后者,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更正,在课堂上将如上的要点告诉了学生。另外,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古汉语的了解甚少,仅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是不够的,课中,我引入了课外象形文字“本”“末”的认识来丰富、扩充教材。课尾“甲骨文”和“纳西象形文字”的介绍,又很好地把拓展内容有机融入教材中,使教材更为充实。2、开放性识字,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
3、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因此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新课伊始,我板演简笔画,采用“猜一猜”的游戏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个象形字“象”的学习,我又介入了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当投影上依次出现一头栩栩如生的大象、一个象形的古汉字、一个现代的简化字“象”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投影,他们被鲜艳的色彩、新奇的动画演变吸引住了,我不失时机的将三者共同点进行比对、讲解,让孩子们在掌握“象”字笔顺的同时,直观地了解到象形字“模仿形状把字造”的特点。如果说第一个象形字,是我教给了孩子们识字的方法,那此后本课中出现的其它象形字的学习,都是学生运用老
4、师教给的方法合作、自主学习完成的,课近尾声时,孩子们学习象形字的能力大大提高。在学习文中两个不是象形字的生字“波”“苗”的时候,孩子们调动了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交流了个性化的识字方法:加部首、换部首、编儿歌我在一一肯定之余,不忘让学生回忆三点水旁还教过什么字?为什么苗是草字头?旨在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知识,进行知识的归类,帮助学生高效的记忆。3、多形式阅读,让学生走入文本深处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这节课我在阅读指导上进行了尝试:图文结合,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课件画面,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看了“象”字的动画演变后,我就引导
5、孩子们夸夸象形字(带着夸奖、喜欢的语气感情朗读第一小节),孩子们有了直观生动的画面的激发,读得声情并茂。读思结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例如:在总结性的朗读全文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一句的结尾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通过朗读的体验,得出结论:后面每个字的韵母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读说结合。“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在读、背课文的基础上,我请孩子们仿造课文创编象形字儿歌,这样既巩固了课文内容的学习,又拓展了孩子们对象形字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读演结合。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在教学3、4、5、6节时,我用配上动作表演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拉近学生与象形字的距离,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让学生走入文本深处,切实感受象形字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