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1531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师大附中2016级第五次学分认定考试生 物 试 卷(文 科)一、选择题1. 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B. 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 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了生殖隔离 D.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答案】B【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既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A正确;物种形成过程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2.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B.

2、 外来物种入对当地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没有影响C.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B【解析】化石是生物很多年前的遗体、遗迹、遗物,可对比了解生物的进化情况,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的古生物学上的证据,A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不仅会改变生物的多样性,而且也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D正确。【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影响生物

3、进化的因素,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3. 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是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它们的祖先不同 B. 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 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D. 产生的变异不同【答案】B【解析】它们的祖先是相同的,A错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因为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即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最终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B正确,C错误;产生的变异不同不能最终导致两地物种的不同,只有自然选择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并最终

4、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物种的形成,重点考查物种的形成,要求学生熟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掌握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明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并理论联系实际,对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生物的不同,做出合理的解释。4. 一般地说,干旱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潮湿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潮湿地区种植。 在这里,干旱和潮湿所起的作用是 ( )A. 诱变 B. 隔离 C. 进化 D. 选择【答案】D【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产生不定向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丰富的原始选择材料。不同的环境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有利变异,并通过遗传使之得以

5、积累和加强;通过自然选择得以保存的变异,均能适应各自特定的环境条件。题干中的干旱、潮湿条件属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育种过程从进化的角度看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环境条件对变异起选择作用,而不是导致变异,故A、B、C均不符合。故选:D。5. 下列观点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D.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答案】D【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比如在高原寒冷的地方,会

6、形成多倍体植物,但必须经过生殖隔离;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D正确。6. 马与驴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交配产生的后代骡是不可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 突变 B. 基因重组 C. 生殖隔离 D. 地理隔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不同物种无法交配,或者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为生殖隔离,故C正确。突变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故A错。基因重组是有性生殖产生新的基因型配子,形成新基因型受精卵,故B错。地理隔离是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的障碍分成不同种群,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故D错。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

7、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7.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抗体 B. 胰岛素 C. 呼吸酶 D. 神经递质【答案】C【解析】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胰岛素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神经递质分泌后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对于内环境概念和组成成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一般。8. 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 (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血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不论

8、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血液并不全是体液,它除了液体部分血浆外,还有大量的血细胞,选C。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9.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 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 食物中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 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组织液,A正确。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B错。食物中蛋

9、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C错。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发生在细胞内,D错。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0. 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B. 就所含成分而言,乙比甲更相似于淋巴C. 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D. 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答案】B【解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血浆中的物质,A错误;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多,淋巴和组织液的成分非常相近,B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C错误;组织

10、细胞代谢废物先经过组织液,再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甲,D错误。【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内环境的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内环境中的物质组成成分等方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成分之间的物质相互交换关系,判断出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同时要明确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多,对于其他的各种成分及其含量,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的成分非常相近。11. 根据如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组织液中的物质含量稳定不变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 B. C. D. 【答案】C【解析】对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

11、过程a提供物质和能量,过程b排出代谢废物,过程c回流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三者都比较重要;错误;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正确;组织液处在动态平衡中,组成物质是变化的,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组成内环境的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物质交换的特点和组织水肿的原因12. 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B. 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主要缓冲物质C.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12、与无机盐含量无关D. 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答案】C【解析】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的维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Na+、K+泵,该泵通过消耗能量把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内,把细胞内的Na+泵出细胞外,从而维持Na、K分布的不平衡状态, A正确;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主要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B正确;血浆渗透压取决于溶质微粒数目的多少,与蛋白质、无机离子含量都有关,C错误;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D正确。【点睛】考查内环境稳态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

13、免疫调节共同作用。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3. 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A. 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内负外正 B. 钠离子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C. 钾离子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外 D. 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答案】B【解析】神经膜在兴奋时的离子分布为内正外负,A错误;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的原因是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B正确;由B可知,C错误;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纤

14、维向两侧方向同时传导,D错误【考点定位】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4. 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引起 ( )A. 神经冲动的产生 B. 肌肉收缩 C. 抗体释放 D. 腺体分泌【答案】C【解析】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A错误;反射弧的效应器可以是肌肉或腺体,因此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B、D错误;B细胞或记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进而释放抗体,因此抗体的释放不是由神经递质引起的,C正确。15.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兴奋

15、的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16. 产生感觉(如:冷觉)的部位是 ( )A. 小脑 B. 下丘脑 C. 大脑皮层 D. 脊髓【答案】C【解析】小脑中有维持平衡的中枢,不能产生感觉,A错误;下丘脑为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不能产生感觉,B错误;人体产生感觉(如:冷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C正确;脊髓是低级的反射中枢,比如排便排尿反射、膝跳反射

16、、缩手反射等,不能产生感觉,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人脑的高级功能,正确区分脑的各部分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体温调节中,冷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和内脏器官表面,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人体产生冷觉的部位则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17. 在淡水养鱼,对雌鱼催情进行人工繁殖时,生产上常取鱼的某一腺体,将其研碎注射到同种鱼体内,该腺体是 ( )A. 垂体 B. 下丘脑C. 精巢 D. 肾上腺【答案】A【解析】促性腺激素和雌性激素都能促进雌鱼的繁殖活动,促性腺激素是又垂体分泌的,而雌性激素是由卵巢分泌的,A正确。【考点定位】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名师点睛】学生对于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理解不清主要

17、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18.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 冷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温觉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器官C. 寒冷环境中出现“寒颤”是立毛肌收缩的结果D. 在炎热环境中大量排汗并未带走热量【答案】A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识记体温调节中枢、感受器分布、调节方式等知识;明确体温的调节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掌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作用机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19.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理解,正确的是()A. 如果破坏了下丘脑,动物仍然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B. 当人体处于炎热环境时,甲状腺激素会增加C. 当

18、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出现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从而减少皮肤的散热量D. 寒冷环境中出现“寒颤”的行为属于条件反射【答案】C【解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破坏了下丘脑,不能维持体温正常,A错误;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会增加,B错误;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出现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从而减少皮肤的散热量,C正确;寒冷环境中出现“寒颤”的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20. 将大白鼠从25移到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A. 耗氧量减少、立毛肌放松 B. 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C. 耗氧量减少、代谢变慢 D. 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答案】B【解析】大白鼠是一种恒温

19、哺乳动物,当它处于低温环境时,常常通过增强呼吸作用的强度来加强热量的产生,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体表血管的收缩来减少热量的散失。而呼吸作用强度的提高必然引起其耗氧量的增加,A、C错误;B正确;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动物,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其体温不变,D错误。21. 在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 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增加 D. 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答案】D【解析】血浆渗透压升高时,引起口渴。A错误;机体失水,抗逆尿激素增加减少水的排放,B错误;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逆尿激素增加,C错误;机体失水后,渗透

20、压升高,D正确。【考点定位】水盐平衡的调节22. 下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B. 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 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起反馈调节的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

21、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据此答题解:A、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错误;B、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C、结构乙受到甲和丙的共同调节,C错误;D、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D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23. 雅典奥运会期间,许多运动员服用了固醇类药物而被取消成绩。他们服用的药物可能属于( )A. 甲状腺激素

22、 B. 促甲状腺激素 C. 生长激素 D. 雄性激素【答案】D【解析】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的衍生物,不是固醇类,A错误;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都是蛋白质类物质,B、C错误;雄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D正确。24. 关于抗体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 抗体是由B细胞直接产生分泌的 B. 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 抗体能与相应的特异性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D. 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答案】A【解析】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细胞直接产生并分泌的,A错误;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B正确;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C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

23、、淋巴因子、溶菌酶等,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抗体的产生、化学本质及基本组成单位,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5. 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免疫过程是( )A. 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B. 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C. 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D. 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答案】D【解析】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发生的是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反应是记

24、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或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抗体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由吞噬细胞将其形成的沉淀清除。故选:D。26.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 )A. 细胞因子 B. 吞噬细胞 C. 淋巴细胞 D. 抗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特异性免疫是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组成,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故C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组成,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7. 下列哪项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 )A. 溶菌酶消灭细菌 B. 靶细胞裂解 C. 抗原与抗体结合 D. 记忆细胞增殖【答案】A【解析】非特

25、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溶菌酶能杀死许多病菌是第二道防线,是人人都有,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获得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是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免疫过程,B错误;抗原与抗体结合是体液免疫的过程,C错误;记忆细胞增殖是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共有的过程,D错误。28. 甲型流感是由H1N1病毒引起的。下列人体免疫细胞不能识别该类病毒的是( )A. B细胞 B. 吞噬细胞C. T细胞 D. 效应B细胞(浆细胞)【答案】D【解析】浆细胞只具

26、有分泌抗体的功能,它已经是完全分化的状态了,不具有识别功能;而B细胞和T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识别功能。 故选:D。29. 不能获得对传染病抵抗力的是( )A. 服用抗体 B. 接种疫苗 C. 输入某种抗体 D. 感染病原体【答案】A【解析】人们可以通过预防接种疫苗,对人体输入抗体、接种疫苗,或者感染灭活的病原体,从而获得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但是,抗体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液消化掉而失去疗效。故选:A。30.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C.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

27、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疾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它们都是自身免疫病,没有传染性,故A错误。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故B错误。是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当初抗原进行攻击,敌我不分而引发的疾病,故C正确。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属于免疫功能失调疾病,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二、非选择题 31. 下图甲示动物某一结构模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为_。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2)

28、乙图是甲图中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此结构叫_,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3)兴奋在图乙中传递的方向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_。【答案】 (1). 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2). 局部电流 (3). d (4). 突触 (5). 神经递质 (6). 受体【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问题,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图形作答。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af依次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即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1)神经

29、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当其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这样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2)甲图中d表示突触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期和突触后膜组成。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3)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至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32. 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请结合图解回答:(1)激素I、分别是_和_。(2)人体受

30、到寒冷刺激时,激素的分泌量_,从而促进新陈代谢,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3)下丘脑通过垂体对甲状腺进行的调节过程属于_调节。当血液中的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反过来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调节。 (4)下丘脑还能调节人体的水盐平衡。如果饮水过少,则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会_,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_的重吸收。【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促甲状腺激素 (3). 增多 (4). 分级 (5). 反馈(或负反馈) (6). 增多 (7). 水【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人体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反馈调节、水盐平

31、衡调节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应该从题图和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再结合所学过的知识点作答。(1)激素I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II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2)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激素III(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从而促进新陈代谢,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3)下丘脑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属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当血液中的激素III达到一定水平时,反过来会影响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的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这

32、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4)下丘脑还能调节人体的水盐平衡。如果饮水过少,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将升高,引起下丘脑兴奋,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会增多,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保证机体水分平衡。33. 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其有重要作用。下图是血糖调控简图。据图回答:(1)饭后人体血糖浓度升高,一方面刺激_ (填字母),分泌_;该激素通过促进血糖合成_,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使血糖转变为脂肪等非糖物质,使血糖浓度降低。另一方面刺激_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使血糖浓度降低。(2)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降低,刺激_ (填字母)分泌_,使血糖水平升高。该激素的作用机理是促进_分解

33、以及蛋白质、脂肪等转化为葡萄糖。【答案】 (1). A (2). 胰岛素(或B) (3). 糖元(糖原) (4). 下丘脑 (5). D (6). 胰高血糖素(或C) (7). 肝糖元【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分析不同条件下二者分泌量的变化,同时要明确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的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的调节。(2)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降低,刺激D(胰岛A细胞)分泌C(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升高。该激素的作用机理是促进肝糖元分解以及蛋白质、脂肪等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