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型新授第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认识水利在传统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
2、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教学过程三、教材分析1、本节在整个专题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2、教材内容分析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本课分5目。第一目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二目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目介绍
3、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又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一、第三目为学生选学内容)第四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土地高度集中,以及为解决该问题,许多开明政治家所做的努力;第五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导入新课:师:(展示十二生肖图片)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十二生肖,那么你们知道十二生肖中哪些动物与农民、农业有关?生:牛、马、羊、鸡、狗、猪师:
4、(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由此可见,十二生肖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着一定的联系。那么,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而且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历史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清代,人口数量激增,其中中国古代农业又起着什么作用?此外,我们在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又是建立在哪一经济基础之上?这些问题都将通过学习第一单元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来一一解决。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在开始本课学习之前,首先请同学解释两个历史名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指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资料(其
5、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2、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可分为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那么,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本课一、“神农”的传说1、“神农”传说的意义(1)中国传说的“圣王”中,神农氏有显赫的地位。据说,神农氏创制丁原始农具耒 ,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2)“神农”的传说,说明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
6、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2、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基础(1)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2)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2)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
7、)、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1、“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在茫茫原始森林中,人们不得不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在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南方虽然自然条件良好,居民少有饥馑的危害,但是也没有多少剩余粮食,无法摆脱贫穷。2、春秋战国牛耕技术的采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据战国策高载,秦国“以牛田”,就是用牛耕种。由
8、于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了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3、汉代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逐渐普遍(1)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的出现,说明农具已经有所改进。(2)东汉时,因使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所取代。这种先进的耕作方式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3)东汉时期,牛耕和铁铧犁在原先经济比较落后的淮河地区及一些边远地区也逐渐得到推广。农耕生产的进步,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唐代出现曲辕犁。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应该说牛耕的兴起
9、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性的变化,至今仍是大部分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火耕”“耜耕”(石器耕锄)“铁犁牛耕”2、生产工具的演变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因为
10、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4、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古代传统农业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在某些历史时期,庄园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三、沉重的赋役与力役问: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沉重的赋役和力役,还有土地兼并。 1 泰半之赋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悯农诗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阅读以上诗歌,说明农夫犹饿死的原因:泰半之赋。2 沉重的力役徭役的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徭役按用途分:一是修建大规
11、模的土木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等公共设施 二是兵役,如石壕吏描写的就是,丁壮都已从军,老弱妇女被迫服役的情形。影响: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凋残的直接原因。 请举例说明因为过度征发徭役而引起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史实。四、贫者无立锥之地1、你知道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更吗?2、投影资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分析现象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3、封建社会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采取过哪些办法?成效如何?4、土地
12、兼并会导致哪些问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2、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地权和劳动者分离。2、土地兼并的影响土地兼并使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严重影响
13、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3、土地兼并问题难以解决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许多开明的政治家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但是,由于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都未能成功。4、古代“平均”思想中国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平均”
14、的要求,包含平均地权的内容。这样的口号代表了民众的社会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这种“平均”理念既有雄厚的社会基础,也有久远的历史渊源。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1、请你说说大禹治水的故事。2、古代为什么重视兴修水利?3、我国古代兴修了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有哪些?水是农业命脉。自古以来,中国农业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不是很理想,中国农民长期在“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要并得以缓慢进步的基本保障。1、大禹治水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为专心治理水患,大禹13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据说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
15、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长期在“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进步的基本保障。2、关于治水的历史文献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黄的文献汗牛充栋。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水利学的专著也相当多。这些文献,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3、战国秦汉水利的发展(1)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发展。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2)关中农民还创造了一种“井渠”,这种水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往往延
16、伸二三十公里,沿渠每职责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再由明渠引出地面,用于灌溉。(3)汉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关中地方灌溉渠道具有事理的规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修治黄河的成功,对于促进东汉前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用极大。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使黄泛地区广袤的土地得以重新耕种。两汉时期,其他地区还修筑了许多水利设施。(4)唐代专家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明清水利事业的发展,表现在灌排工具的改进上。注: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秦:灵渠
17、、江南运河。另外:井渠。后来流行于新疆等干旱地区。两汉:关中水利。王景治黄。其它水利设施。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明清:改进灌排工具。【小结】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2)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18、(3)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小结】二、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耜耕(“石器耕锄)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课后反思本课内容涉及到古代史内容,学生并不是很熟悉。在课前我设置了课前探究,由学生课前分组合作找资料,课堂上展示给大家。在教学中,利用幻灯片设置出一些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授课的重点放在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和基本特征的分析上,做到了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