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9197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A. 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B. 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C. 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差异性D. 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答案】A【解析】【详解】不同地区的货币跟当地的生产工具有关,这说明铸币的形制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A;才材料中没有涉及货币产生的原因,排除B;材料反映

2、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货币差异,并不是经济差异,排除C;各国的货币源于各地工具,但各诸侯国并不是借此推广农具,排除D。2. 在社会转型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B.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C.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 宋明理学【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兴起于西方奴隶社会时期,当时西方社会没有出现社会转型,故可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

3、社会转型的时期,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就是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故本题选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出现在西汉,当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也不是转型期,故排除C;宋明理学所处的阶段也不社会转型期,故可排除D。3. 孔子形象在历史文献中有很多介绍。论语述而认为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史记孔子世家形容“东门有人(孔子),其顙(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其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三字经颂孔子“其生之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上述历史文献A.

4、 真实再现了孔子全貌B. 准确概括了孔子的圣人特征C. 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D.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达成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论语、史记、三字经中都对孔子进行了介绍,有些较真实,有些则较夸张,故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答案为C选项。有些主观性的描写不能说真实再现孔子,A选项排除。有些主观性的描写不能叫准确概括孔子的特征,B选项排除。三则材料对孔子的描述都有不同,没有达成共识,D选项排除。4. 汉代士人心目中,周公是忠、义的完美的化身,是理想政治人物的典范。但唐太宗却将周公逐出国子监的圣堂,流传汉晋八百年的“周孔之道”也被取消支配意识形态的表征地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佛道冲击儒学正

5、统地位B. 君主权威强化的需要C. 科举制度完善的要求D. 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周公地位的变化,主要是由唐朝加强专制主义导致的,故B项正确;儒家的正统地位没有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儒学复兴运动,故CD项排除。5.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造成这一状况直接原因是A. 世卿世禄制度下一批统治者高血统低能力B. 征辟察举制度弊端重重C. 九品中正制度被地方门阀把持D. 八股取士使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是对九品中正制下无法选拔真正人才的描述,这主要是因为九品中正制度被地方

6、门阀把持,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C正确,A排除;察举制是在汉朝时期推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B排除;八股取士是在明清时期,D排除。故选C。6. 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A. 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B. 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C. 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D. 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音乐成了以士大夫为主文人感怀的主要方式,古琴

7、等便于携带的乐器在这时受到了格外的推崇,这表明魏晋时期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市民阶层大致产生于唐朝后期,主要是商人和手工业者,古琴、长笛、筝、琵琶等乐器的使用者主要是士人阶层,与市民阶层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便于表达文人情感的乐器的活跃,并未挑战传统伦理观;D选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获得正统地位,魏晋时期其正统地位并未丧失。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 东晋元帝重用刘隗、刁协加强皇权,引起王敦叛乱,得到士族支持。王敦欲取代司马氏而独揽大权,又因士族共同反对而告失败。这实质上反映了A. 皇权与士族斗争异常激烈B. 皇权与士族共治

8、是可行的政治模式C. 国家统一受到严重的威胁D. 东晋皇权与世家大族实现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皇帝与士族都无法单方面的改变东晋的政治局势,表明的实质问题是皇权与士族的共治是东晋政治现实的选择,选项B正确;根据材料“敦欲取代司马氏而独揽大权,又因士族共同反对而告失败”可知,士族一定程度上支持皇族,维护了统一,排除A、C;世家大族和皇权之间的关系不属于权力制衡,排除D。8. 唐政府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经营。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管理。据此可知当时A. 领土主权受蕃商严重侵犯B. 朝廷推行外贸优惠政策C

9、. 外贸发展瓦解了市坊制度D. 海陆“丝绸之路”繁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经营”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朝廷对外商实行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故B正确;A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市坊制度的瓦解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经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9.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肌理粗糙的山石,若隐若现的山泉、瀑布、寺庙、骡匹和行人等细节都极其精微:而南宋马远的晓雪山行,占画面大部分的山坡、石块和树木都是逸笔简洁,呈现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灵气,这种变化

10、体现出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 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文化需求C. “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取向D. 时代变迁背景下画风世俗化的倾向【答案】C【解析】【详解】南宋在政治上的积贫积弱和在文化上的繁盛共存的社会背景使宋代文人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宋代文人因此向内心深处寻找心理的平衡,因而宋代画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田园或荒寒郊野,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宁静、淡泊、超脱的心境。这显示出宋代理学“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理学精神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南宋相对于北宋,君主专制没有明显强化,故A不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世俗文学艺术的发展,而文人画

11、不属于世俗艺术范畴,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绘画素材仍然是风景,并非体现税生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 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夫之赞曰:”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据此材料反映了A. 儒、佛、道思想间的文明交融B. 重建儒家正统的艰难C. 宋儒重建儒家信仰的文化自觉D. 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知,宋儒强调“修齐治平”的文化自觉。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三教合流,排除A项;汉武帝以来,儒学没有丧失正统地位,无所谓重建,排除B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12、11. 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休闲旅游之风盛行B.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发展C. 社会服务体系完善D. 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可见,当时人们出行较为普遍,结合所学可知,商人是进行长途贩运

13、的主体,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明确指出是旅行指南图而非休闲旅游图,A选项排除;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与材料不符,C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南北文化经济差距缩小,D选项排除。12.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A.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诸司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有一定的议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

14、明“诸司”“六部”与内阁的关系,体现内阁的权力,故排除A。六部与内阁配合并不是削弱六部的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分割事权,故D项错误。13. 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A. 新的生产方式产生B. 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C. 基层社会治理加强D. 市镇的文化功能凸显【答案】C【解析】【详解】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表明明朝重视加强对江南市镇的管理,C正确;新

15、的生产方式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不能体现,A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市镇的文化功能,排除D。14. 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 思想活跃局面再现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 市镇经济空前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根据材料“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园林可以

16、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结合马克思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得知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繁荣,尤其是纯粹经济功能市镇经济的崛起,为市民人们追求物质层面生活(修建园林)和精神上的追求(博得风雅声望)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明清时期因为文化专制,思想上万马齐喑,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早在两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C项。15. 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

17、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A. 具有近代思想色彩B. 堪称近代制度典范C. 没有突破儒家理论D. 有违儒家民本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说明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还是有“新见”的,结合所学知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即具备一定的近代民主色彩,A正确。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不是近代制度典范,B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不是作者的深层含义,排除。从“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可知黄宗羲的思想是民本思想。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本题解题关键

18、在于理解材料中作者的意思,注意设问中的“意在说明”,即要选出作者的深层含义,不要选择表象选项。16.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大会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并迅速执行。公元前4世纪初,雅典公民大会选举法律编纂委员会,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并规定每年公民大会对所有法律进行审核,由大会选举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有争议法律进行裁决。雅典的这一转变A. 推动了社会治理科学化B. 强化了民主参与的意识C. 确立了法律的绝对权威D.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大会选举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有争议法律进行裁决”可知,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争议法律的裁决更体现科学性,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的科学化,

19、故A项正确。公民大会的法律审核只是其中的程序之一,民主参与意识的强化和主权在民的原则不是材料的重点,故BD项错误。法律的绝对权威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17. 在罗马,最初大法官审理案件,仅是机械地按照法律的规定办理。后来,布艾体亚法的颁布,大法官依据其职权给予或不给予诉讼当事人以诉权、抗辩权或准予恢复原状等,使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不合法的关系获得事实上的保护达到“法官造法”的效果。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A. 司法审判关注社会现实的需要B. 大法官掌握了司法权和立法权C. 司法审判中形式主义十分严重D. 注重维护罗马皇帝的政治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根

20、据材料可知,罗马在司法实践中赋予了大法官一定的权力,来实现“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不合法的关系获得事实上的保护”,可见罗马法中的司法审判注重社会现实的需要,选项A正确;大法官负责司法,而非立法,选项B排除;选项C与材料内容相反,排除;材料未体现罗马皇帝的权威,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掌握罗马司法中的变化,即赋予大法官一定权力,实现“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不合法的关系获得事实上的保护”。18. 有学者在谈到罗马法的私法权利时指出:罗马法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

21、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由此来看,罗马法的贡献是A. 宜扬私权本位和人格独立的精神B. 界定了债务和继承的财产关系C. 明界定公法和私法的范围属性D. 蕴含着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的信息说明罗马法宣扬私权本位和人格的独立,A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债务和继承的财产关系,B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罗马法对于个人独立性的规定,并没有明确界定公法和私法的范围属性,C错误;自然法属于法律理念,并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9. 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涉的“方式”

22、,这才是真正最不平等之处。这种方式说得简单点,就是炮舰出条约,而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的“方式”反映出A. 中外矛盾主要是基于条约权益B. 中外交涉本质是文化观念竞争C. 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D. 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答案】B【解析】【详解】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对清政府来说往往不是中国的主权丧失等具体的利益问题,更多是中外交往中应该奉行怎样的礼仪问题,显然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竞争,正确;材料中“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说明中外矛盾不是基于条约权益,错误;从材料的主旨

23、看,不是论述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中外交往中存在的文化观念冲突问题,不是说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问题,D错误。20. 洋务运动后,“重农抑商”的农耕文化不断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萌生的“重商”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整个经济社会由敌商、歧商逐渐变成敬商、重商并延伸到经济领域,不断动摇自“商鞅变法”以降而延续几千年的“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这表明A. 工业文明的发展冲击了农耕文化B. “重商“思想彻底地瓦解了小农经济C. “农商并重”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D. 工商阶层成为引领经济的主流群体【答案】C【解析】【详解】“整个经济社会

24、由敌商、歧商逐渐变成敬商、重商并延伸到经济领域”的信息说明传统重农抑商的观念逐渐动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商并重”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C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变化,不是说明工业文明的发展冲击了农耕文化,A错误;瓦解了小农经济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B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商业观念问题,不是说明工商阶层成为引领经济的主流群体,D错误。21. 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其中“新学”指古文经学,“新”是王莽的国号。书中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葬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这些观点( )A.

25、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B. 基本上符合儒学的发展历程C. 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D. 动摇了传统儒学的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葬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的观点主要是为了进行维新变法,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葬为了篡位而伪造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观点主要是为了进行维新变法,而不是体现儒学的发展历程,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的上述观点主要是为维新变法服务,而不是为了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

26、知,康有为的观点没有动摇儒学的主导地位,故D选项不符合史实。22. 1894年7月9日申报:“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这一观点A. 是对洋务运动客观公正的评价B. 折射出盲目自大的传统华夷思想C. 准确地预测了中日战争的走向D. 是对中国近代工业化成就的认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

27、,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对中日战争前的形式进行了中国实力优于日本,定会取得战争胜利的预测,这种预测源于中国近代进行了将近30年的洋务运动获得成果的认可,即是对中国近代工业成就的认可,故D选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说明材料中的评价没有对洋务运动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评价和预测是源于洋务运动的成果,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济实力,不是源于盲目自大的传统华夷思想,故B选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清

28、政府战败,说明材料内容没有准确地预测了中日战争的走向,故C选项错误。23. 拳事杂记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反映出。A. 民众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B. 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C. 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工具D. 西装成为社会主流的服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可知对洋物的痛恨,材料“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可知是对洋人的穿着破旧的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对洋人的同情。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体现了民众复杂的矛盾心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学习西方

29、,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项错误。当时的社会主流服饰仍然是长袍马褂,并不是西式服装,故D项错误。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反映出A. 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B. 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C. 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D. 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腐朽的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民主

30、体制更利于推动中国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说明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故D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并未确立起来,排除A;材料信息未涉及世界潮流趋势,排除B;“彻底退出”不符合史实,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5. 19世纪末天演论被介绍到中国后,曾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而到五四运动之后,进化论思潮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调侃和奚落。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特性B. 进化论观点被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所否定C.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有很强的排斥性D. 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近代

31、中国的新潮流【答案】A【解析】【详解】天演论介绍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提倡适时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让中国人认识到强权即真理,只有奋起反抗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故进化论开始受到冷落,故A正确。进化论观点没有被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所否定,排除B;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吸纳西方文化,排除C;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近代中国的新潮流是在辛亥革命时期,与材料中“五四”的时间点不相符合,故D错误。26. 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 列强放松了对中

32、国的侵略B. 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C. 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D. 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个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在第二个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政府扶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故C选项正确;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是在一战期间,而不是这两个时期,故A选项错误;民国初年到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把持国内政治,局面不稳定,故B选项错误;在第一个时期“民国初年到1920年”,北洋政府当政,不是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故D选项错误。27. 辛亥革命之后,一些知识女性认为“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

33、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她们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女权运动。这些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A. 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B. 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C. 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D. 女性参政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答案】C【解析】“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体现了民权观念已经深入到女性之中,所以C的说法正确;材料所述应该是在女性自主意识觉醒之后才出现,故A应该早于材料出现,所以排除;新文化运动才开始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故B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D错在了“社会普遍认同”。28.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

34、有机社会建设的序幕,紧随其后的应是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社会改造,但必须铲除中国的专制制度。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该学者意在说明五四运动A.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B. 使革命成为了社会变革的主流方式C. 成为新旧民主革命之间的桥梁D. 推动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可知,五四运动对社会的变革是从个人改造开始做起的,即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进行了有机地结合,故选D。五四运动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但并没

35、有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排除A;革命成为社会变革的主流方式,是从辛亥革命开始,排除B;材料中提及社会建设、社会改造、个人改造,却没有提及五四运动对革命进程的推动作用,C选项排除。29. 1926年9月被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A. 国民党反袁斗争的胜利B. 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C. 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D. 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926年,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信息,可知这是北伐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36、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B项正确;A项的史实发生在19151916年护国战争,排除;C项的史实发生在1933-1934年,排除;1926年日本尚未发动侵华战争,排除。【点睛】“1926年,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是关键信息。30.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根据材

37、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增产”,这是由于土地革命调动了根据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主要精力是巩固根据地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地人民一直未能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详解】 31. 1940年,救国会领导人李公朴根据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在其著作中写道:“民主政治的彻底实施,行政机构的改革,经济政策的规定,人民生活的改善,边区政权的日益巩固和扩大亦是人所共见的事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抗日民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共

38、识B. 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辉煌成果C.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D. 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救国会领导人李公朴根据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所见所闻的说法可知,说明在1940年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1940年,救国会领导人李公朴根据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可知其范围不是全国,A选项排除;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材料中未提及,B选项排除;革命统一战线所处的时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D选项排除。32. 1945年1

39、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A.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B. 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C. 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D.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可知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A项

40、正确。材料主要反映重庆谈判的政治意义,不能增强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故B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是重庆谈判的结果,不是主要意义,故D项排除。33. 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是有充分可能的。要在战争的第三年内,用最大努力克服各根据地的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这样做是为了A. 加强统一领导实施战略决战B. 推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 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D. 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西柏坡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

41、局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次会议是在1948年9月召开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主要为了加强领导,实施战略决战,故A项正确;B项是指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排除;从材料“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是有充分可能的”中可以看出,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故C项排除;D项是1947年6月战略反攻,排除。34. 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A. 建国方略稳健务实B. 对世界事

42、务不关心C. 无意模仿苏联模式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效仿早期苏俄,罔顾本国国民经济凋敝的事实,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企图,而是通过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的基础上,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有制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略稳健务实,没有急于求成,故本题答案选A项。建国初期中国密切关注世界事务,B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建国初期中国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C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生在

43、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项。35. 1953年,苏联专家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建议: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长速度等。这些建议A. 意在使中国避免苏联工业化弯路B. 有利于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C. 促使中国移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D. 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相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联专家意见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工人的利益,与苏联的发展工业的模式类似,但却符合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这种做法有利于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B选项符合题意;苏联强调的是学习苏联的经济模式,因此不会使中国避免苏联式的弯路

44、,A选项排除。新中国是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并非移植,C选项排除;社会主义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材料中未提及社会主义改造,D选项排除。36. 学者贺耀敏认为,农业合作化是农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既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的组合和提高,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农业合作形式所有制性质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A. 分清农村阶级状况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B. 分步骤改造土地改革顺利展开创造了条件C. 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D. 改造落实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

45、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中“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出三大改造过程中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是循序渐进的,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材料表格中论述的是农业合作形式,错误;土地改革是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年开始,错误;“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是年提出,错误。37.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 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A. 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B. 西欧和日本已经挑战美国地位C. 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

46、恶化D. 苏联经济改革受挫, 美日欧形成鼎足【答案】C【解析】【详解】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出现裂痕,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国际上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亚非拉出现了许多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中国调整了外交政策,故选C;60年代亚非拉国家还未全部实现独立,西欧日本挑战美国,形成美日欧鼎足局面要到70年代,故排除A、B、D。38. 下表反映了1500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船只抵达亚洲的数量变化(单位:艘)这一变化反映出15001599年16001700年17011800年葡萄牙705371196荷兰6517702950英格兰8111865法国1551300其他54350合计7703161

47、6661A. 亚洲成为欧洲争夺的重心B. 工业革命完成需扩大市场C. 海上殖民霸权转移的趋势D. 欧洲在亚洲赚取大量金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欧洲国家中,葡萄牙到达亚洲的船只数量逐渐减少,荷兰、法国和英国到达亚洲的船只数量越来越多,反映了海上殖民霸权转移的趋势,故选C项;AB项无从体现,排除;到达亚洲的船只增多并不能证明从亚洲赚取了大量金银,排除D。故选C。39.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A. 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B. 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C. 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D. 促进

48、了西欧的殖民扩张【答案】C【解析】【详解】早期殖民帝国疏于生产,引起“价格革命”,导致其衰落,英国要避免衰落就不得不从事生产,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对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的辩证认识,故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与新航路开辟时期不符,故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价格革命”是西欧殖民扩张的结果,而非原因,故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40.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对以下图文中白银流向和世界贸易地位解释正确的是A. 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美洲从欧洲购买工业用品B. 中国和印度沦为西方的原

49、料产地,成为白银主要的流入国C. 英国占据了世界贸易支配地位,将欧洲贸易扩展到全世界D.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不仅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贸易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此时期欧洲从中国和印度大量购买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等奢侈品从而使他们成为白银主要流入国,体现了传统商品的强大吸引力,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的原因是欧洲的殖民掠夺;B选项错误,此时期欧洲从中国和印度大量购买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等奢侈品从而使中国和印度成为白银主要

50、流入国,并非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国不仅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贸易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可知,此时期中国占据世界贸易支配地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41. 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人通常把美国革命和独立战争等同起来,将美国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粹的政治革命。但是,后世史家则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元素注入美国革命之中,把它变成一场包罗广泛、主题多样、内容驳杂的事变。据此可知,关于美国革命性质的认识A. 说明历史解释呈现出多元化B. 越来越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模糊不清D. 导致美国革命的历史地位下降【答案】A【解析】【详解】依

51、据材料信息可知,后世史家对于美国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新的解释,这说明历史解释呈现多元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美国革命性质的不同解释,不能得出其是否能够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美国革命性质的不同解释,不能说明其认识模糊不清;D选项错误,对美国革命性质的解释不同不能说明其历史地位下降,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42. 英国议会下议院选举从1918年开始实行选举保证金制度。按规定,议员候选人必须缴纳150英镑保证金(按今天折算大约相当于4500英镑),如果候选人在选举中所得选票不足选区全部选票的八分之一,则保证金收归国家所有。该制度A. 扩大了资产阶级

52、的民主范围B. 推动了民主制度的完善C. 冲击了传统贵族的特权D. 违背了自由民主的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选举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设置一定的参选门槛是为了保证选举的秩序,选项B正确;选举资金的存在直接限制了部分人的参选权,不利于民主范围的扩大,排除A;参选门槛设置和传统贵族特权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排除C;选举本身就是民主自由的体现,选项D排除。43. 1877年,德意志帝国颁布专利法案,规定:专利所有者每年需支付专利保护费。第一年费用50马克(高于当时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之后按每年50马克的幅度递增,到第十五年费700马克,并且是专利保护的最后期限。这一规定A. 阻碍了德国工业发展B.

53、 推动了创新技术共享C. 旨在加强专利的保护D. 利于改善工人的待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颁布的专利法案,既保证了专利所有者权益,也推动了专利的有偿使用。因此这一规定既推动了德国科技的研发和创新,也推动了创新技术的共享,故B项正确;这一规定大大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加强专利的保护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专利法和改善工人的待遇无关,故D项错误。44. 18世纪一位欧洲思想家曾说:“就个人的经济活动而论,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每个人都比任何政治家更清楚地知道其自身的利益”。

54、这段话论述的是A. 国家经济利益建立在重商主义之上B. 个人利益至上是人文主义发展的本质C. 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D. 自由放任是满足个人利益的必然要求【答案】D【解析】根据“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结合所学,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利益至上,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反对政府的干涉和重商主义,故D正确,A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相悖,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联系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主张分析解答。45. 当代一位西方学者指出

55、:“马克思关子贫穷将迫使工人阶级发动革命的预言并没有实现,部分原因在于这一预言受到了及时理会”19世纪下半叶,“政府加快了为民服务的步伐,尤其表现在统一管理大众卫生、教育和食物供给”:“雇主们开始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状况。”“经济繁荣发泄了无产阶级的怒火你不可能煽动一个衣食无忧之人闹事”。这位学者强调A.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整B. 政府和资本家的积极合作避免了社会动荡C. 工业革命促成经济大发展和工人阶级状况改善D. 西方社会从此开始建立现代意义福利国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下资产阶级为了避免工人阶级革命而采取了缓和社

56、会矛盾的措施,即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整,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政府和资本家是被迫合作而非积极合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在二战之后才有的事情,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46. “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A. 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B. 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C. 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D. 指出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答案】A【解

57、析】据材料“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和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47. 截止到1926年,苏联共有65个外资企业,主要是开采北方森林的木材厂和采掘东部矿藏的稀

58、有金属公司。著名的有:德国的莫洛加木材公司、美国的哈里曼锰矿公司、瑞典的哥德堡滚珠轴承有限公司等。这表明当时苏联A. 借西方经济危机之机发展工业B. 国家资本主义得到了灵活运用C. 利用外国资本建立本国重工业D. 采用租借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苏联共有65个外资企业,主要是开采北方森林的木材厂和采掘东部矿藏的稀有金属公司”可知,当时的苏联积极灵活地运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项目,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故选B;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当时的苏联主要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来优先发展重工业,

59、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租让制,而非租借制,排除D。48. 推动下表所列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成立时间名称1962年中美洲共同市场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1974年西非经济共同体1975年拉丁美洲经济体系1983年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A. 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逐步瓦解B. 新兴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 经济一体化开始影响发展中国家D. 南北合作推动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答案】B【解析】表格显示的都是亚非拉地区成立的经济组织,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全球化下国际经济秩序不利局面而设置,故B正确;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经济秩序,一直存在,故A错误;经济一体化最早开属于欧共体,故C错误;

60、南北合作指的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经济合作,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之际,对经济领域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平等。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包括土地产权逐渐由国家平均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向土地私有转换,出现了产权的明晰化趋势,国家权力对某些新兴经济领域控制相对薄弱。放宽视野从长远来看,宋代是向大农业集约体系转换的发动期。集约农业的逐步出现,正是农业领域经营效率提高的表现。但经济效率提高的另一面,是对平等的淡薄、财富及资源的更高程度的转移与集中。宋代“田制不立”,土地私有制发展,所谓“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土地兼并盛行,形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卓锥之地,

61、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现象。摘编自谢元鲁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材料二:美国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农业之,在世界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首先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继而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并在20世纪初确定了以家庭农场制为主的土地制度。可以说,家庭农场制度是美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运行的基础与发展的前提。总的未说,美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因其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及以土地私有权为基础的家庭农场制度,使得土地在流转过程中能够达到产权边界明晰,在市场上的买卖出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能很好地得到市场的调节,而且对于农场的权力方面有很好的法律保障,促进了美

62、国的农地合理地进行流动,农地经营规模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农地流转制度。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处理土地问题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美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从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得到的启示。【答案】(1)宋朝土地调整的特点:突出效率,弱化了社会公平;土地产权更明晰;贫富分化严重。背景: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2)措施: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确立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土地制度;建立土地流转的制度保障。启示:土地流转要

63、充分尊重农民的实际利益;注意处理好不同阶层的关系;加强国家立法保障;注意政府政策合理导向;注重市场因素的作用;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解析】【详解】(1)宋朝土地调整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对经济领域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平等”的信息可知是突出效率,弱化了社会公平;依据材料一“出现了产权的的明晰化趋势”的信息可知是土地产权更明晰;依据材料一“形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现象”的信息可知是贫富分化严重。时代背景: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回答。(2)措施:依据材料二“美国首先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的信息可知通过拍卖

64、公开出售公有土地;依据材料二“继而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的信息可知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依据材料二“并在20世纪初确定了以家庭农场制为主的土地制度”的信息可知确立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土地制度;依据材料二“美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因其有效的制度保障”的信息可知建立土地流转的制度保障。启示: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实际利益、注意处理好不同阶层的关系、加强国家立法保障、注意政府政策合理导向以及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点睛】横向比较型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 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

65、的某一规律。(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前清历朝财政收入结构比较表年代地丁银盐课关税岁入(万两)比重(%)岁入(万两)比重(%)岁入(万两)比重(%)顺治九年(1652)21268721291004乾隆十八年(1753)2938727011743011嘉庆十七年(1812)2953745791448112道光二十一年(1841)2943717471843511晚清财

66、政收入结构比较表年代田赋盐课厘金关税岁入(两)比重(%)岁入(两)比重(%)岁入(两)比重(%)岁入(两)比重(%)18422957572276498184513/41304551118853235676848739422811128117081914472766221888332433474275071281013600733182316789230189432669086436737469913286816182252360530190337187788381305000013162526921730530699321911481013462746312355264318709724431

67、3928723注:厘金是中国自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值百抽一的商业税,创行于1853年。摘自申学锋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清代财政收入构成的变化反映出清代经济结构的嬗变。论述:清代前期的财政收入结构是以田赋为主、其他收入为辅的传统型模式。地丁银一项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始终在71%87%之间,表明农业经济是清朝前期财政收入的基础。其他诸项所占比重最多时也不到40%,说明当时以自然经济为主体。鸦片战争尤其是咸丰之后,这一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田赋在整个

68、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关税收入的比重明显上升,厘金等收入形式则从无到有,反映了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清代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注:“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若答其他且符合要求亦可)【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中信息围绕“前清历朝财政收入结构比较表”以及“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比较表”表格内容提取观点;论证结合所学从清代财政收入构成的变化反映出清代经济结构的嬗变等角度分析论证即可。5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为主,消防安全是永恒话题。宋代城市火灾增多,故对

69、消防制度进行了完善,除沿用唐代消防法规外,还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并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汁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军士训练严格,责任心强,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消除火灾隐患。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灭火器具(如水袋、水囊、卿筒、麻搭等),奔赴失火地点;同时迅速上报,该地军政长官“各领军级扑灭”。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秋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故而“每遇火发扑救,须臾便灭”“不劳百姓”。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

70、员予以治罪。摘编自庚晋中国古代消防史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火灾增多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消防制度的特点。【答案】(1)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居住稠密;“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市民文化活跃;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防火等级不高。(2)特点:注重预防;成立专职防火机构,组织严密;防火技术水平高;措施完备;奖惩分明;成效明显。【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为主,”可知,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防火等级不高。再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市民文化活跃等都是增加发生火灾的概率因素。(

71、2)特点:根据材料“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可见宋代政府注重预防;根据材料“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可见成立专职防火机构,组织严密;根据材料“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秩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可见当时防火水平高,措施完备;根据材料“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可见奖惩分明,成效明显。5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贾思勰,北魏时期人,杰出的农学家。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官期间,他到过许多地方,善于向老农学习,吸收宝贵经

72、验,终于写成农业科技巨作齐民要术。齐民要术许多卷篇都有相当分量的前代文献引述,为后世农书树立了范例。西汉汜胜之书,全书已无法寻觅,它的重要片段由于齐民要术的摘引,才得以保存下来。陶朱公的养鱼经等佚藉亦是如此。贾思勰在书中谈到,谷子成熟有早晚,早熟的谷子,棵体矮小,果实多。晚熟的谷子,长的高大,而果实少。他重视粮食生产,但并不把农业生产归结为生产粮食,齐民要术包括了粮食作物、园艺作物、林木、种桑养蚕、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加工等内容。他在书中还谈到教导农民首先要按市场条件来安排生产,其次要有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田间布局来生产。齐民要术中列举大量实例,教农民如何计算,甚至连运输、销售的费用都有计算。齐

73、民要术经历约1500年的时间,仍被人们奉作古农书的经典著作。百度贾思勰(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贾思勰齐民要术阐述的农学思想。(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贾思勰能够著成齐民要术的原因。【答案】(1)农学思想:顺应自然规律;以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重视生产成本,有经济核算。(2)原因:家庭影响;注重亲自实践;注意吸收、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吸收借鉴前代农书的成就;当时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解析】【详解】(1)本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贾思勰在书中谈到,谷子成熟有早晚,早熟的谷子,棵体矮小,果实多。晚熟的谷子,长的高大,而果实少。”可知顺应自然规律;依据材料“他重视粮食生产,但并不把农业

74、生产归结为生产粮食,齐民要术包括了粮食作物、园艺作物、林木、种桑养蚕、畜牧、养鱼、农剐产品加工等内客。”可知以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依据材料“他在书中还谈到,要教导农民首先要按市场条件来安排生产,其次要有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田间布局来生产。齐民要术中列举大量实例,教农民如何计算,甚至连运输、销售的费用都有计算”可知重视生产成本,有经济核算。(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他到过许多地方,善于向老农学习,吸收宝贵经验”、“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齐民要术许多卷篇都有相当分量的前代文献引述”,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原因是家庭影响;注重亲自实践;注意吸收、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吸收借鉴前代农书的成就;当时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3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