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在音乐印象中“沉潜”音乐欣赏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包含了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三个阶段。笔者把第一阶段“音乐审美直觉”定义为学生通过音响感知得到的“音乐印象”。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感官性的音乐印象中“沉潜”下去,探寻和了解音乐本真的风格特点,深度感受美洲音乐文化本质,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三条设计策略。一、对比式“沉潜”通过生活体验寻找音乐的模仿性艺术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提供了艺术家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从而使其在提炼和升华后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那么,作为欣赏者,是否也能从“生活体验”出发来欣赏和聆听一些富
2、有生活气息的音乐作品呢?在“美洲乐声”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由巴西作曲家维拉罗勃斯创作的管弦乐曲凯皮拉的小火车就是一首饱含生活气息的作品。整首作品从火车启动到途中行驶,最后到达终点,好似带领听众做了一次巴西乡间旅游。于是,笔者从生活中的音响体验出发展开了教学。案例 1:管弦乐曲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片段(一)情景导入:让学生听辨一段火车从启动、加速到靠站的自然音响,并用图形符号或自己的嗓音加以模仿。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以下的图形符号。图 1:(二)新课教学:首先完整聆听一遍凯皮拉的小火车,整体感受乐曲欢乐的情绪和模仿农场工人凯皮拉乘车上班的场景。其次,唱一唱农场工人上班路上哼唱的悠扬曲调
3、(主旋律),通过分段聆听引导学生寻找音乐家是如何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用什么乐器来模仿自然音响的,音乐音响与自然音响又有什么不同。(音乐音响更富有情感,更具有一种欢乐美)最后总结如下:表 1:音乐结构引子主题呈示尾声音乐内容火车启动途中行驶(行进 1临时停靠行进 2)到达终点主奏乐器巴西体鸣乐器小提琴组、管弦乐、巴西体鸣乐器、长笛管乐组、巴西体鸣乐器主旋律的出现行进 1:第一次呈现(小提琴组)行进 2:第二次高八度呈现(长笛)之后,再次完整聆听乐曲,对乐曲进行深入的体验,让学生随音响进行模仿(用动作模仿火车启动,哼唱主旋律等),从中体会作品的音乐特色。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总结音乐特色:图 2:通
4、过对以上案例的实践,笔者发现,从生活音响导入音乐音响能够有效地深化学生对音乐音响的体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见图 3)。其中,聆听并不是学生音乐欣赏的唯一途径,“与其说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是听出来的,还不如说是唱出来、奏出来的,是表现和创作出来的。”在这一课例中,主要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图形谱”的方式将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因为图形谱的使用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稍强一点的学生可以把音高、节奏、旋律走向等要素标示出来。另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法国作曲家奥涅格的太平洋“231”做出对比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图 3:二、体验式“沉潜”通过体
5、态律动感受音乐的文化性体态律动学是由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创建的。体态律动又称“和乐动作”,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性,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通过训练使学生耳聪目明,反应敏捷。教材中的探戈舞曲化装舞会是一首极富感染力的作品,被誉为阿根廷的第二国歌。其中,坚定自信、铿锵有力的探戈节奏,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摆动起来。于是,笔者抓住了这首作品的节奏特点,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用身体的动作来体验其中的韵律感,让动作成为音乐的“化身”。具体的“体态律动”教学设计如下:案例 2:探戈舞曲化装舞会之“体态律动”教学设计片段片段 1:“甩头踏步”这种“甩头踏步”的
6、体态律动法是为 A 段的主题 a 设计的。其中,第一小节是四个带顿音的八分音符,用左右交换踏步的声势来模仿,并注意稍强的力度和较短的时值。第二小节第一个八分休止符用双手击掌,紧接着两个半拍是一个甩头的动作。甩头的动作需要干脆、利落。最后,用一个上升的弧线手势来表示旋律中半音的上行。图谱 1:旋律节奏踏步甩头击掌手势除了设计具体的动作外,还需要考虑的是,在有限的课堂空间范围内可行性的空间行走形式。在这里笔者设计了以下三种方式:1.全班围成一个大圆圈行走;2.以小组为单位行走;3.两排相反方向直线行走。图 4:片段 2:“蹲起跳跃”由于 B 段主题 a 的旋律是一个连断结合的音型,并且有一定的高低
7、起伏,于是笔者设计了一种“蹲起跳跃”的体态律动。第一小节前四个音是先下行后上行的波浪式的行进,蹲起的动作可以很好地与其配合。第一小节第三拍达到了乐句的高音处,学生刚好做完一个蹲起,身体处于最高的直立状态。后面三个是下行的八分音符,短促而轻巧,用向前跳跃的动作来加以配合。图谱 2:旋律节奏蹲起跳跃以上两个“体态律动”的设计虽然看似简单、童趣,但在学生们律动的过程中,他们正不知不觉地浸润在探戈音乐文化的世界中。首先,通过这两个“体态律动”,学生在集体的练习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乐曲中探戈音乐的典型节奏。而且这种感受是极为深刻的,是一种身心完全投入的感知,在课外他们会随口就哼唱出来。其次,片段 1 中
8、的“甩头”动作,本身就是探戈舞蹈的一个标志性的舞蹈动作。在律动练习中,学生们基本上都能完成这一快速的动作,并且对这个动作有较为强烈的印象。在这一动作的铺垫下,老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为学生揭示这个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接着,继续深入下去,让学生细细体会到探戈的热情是深沉内敛的,并且蕴含着一种沉思似的、伤感的文化特质,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通过音乐和舞蹈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探戈文化内涵。三、创新式“沉潜”通过即兴创编体验音乐的多样性奥尔夫曾对“即兴创作”有过这样的论述:“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动作伴奏,哪怕比较简陋。为这些乐器设计音乐的方式,是从在乐器上演奏本身产生的。在这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
9、种即兴艺术,起很大的作用。”因此,在音乐课上,让学生自己创作音乐无疑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由于受到学生能力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在音乐课内让学生进行原创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不过,创作不一定需要原创,也可以在一定基础上进行改编,尤其是选取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学过的,比较熟悉的曲目,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多样性。在教材中,红河谷是一首在北美洲广为流传的民歌。该曲旋律优美流畅、结构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学会。于是,为了让学生对这首歌曲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会,笔者采用了以小组合作为载体进行口风琴合奏教学的形式。具体如下:案例 3:口风琴合奏红河谷课堂实录(一)小组合作练习及展示1.小组合作练习、老师按小组进行
10、指导。2.各小组展示:第一组:加装饰音(颤音)(1)表演形式:第一遍用“哼鸣”哼唱(加碰铃),第二遍为口风琴齐奏(主旋律,加颤音、口风琴)。(2)其他组评价、打分。第二组:速度对比,有前奏、间奏、尾声(1)表演形式:口风琴齐奏(单声部),演奏两遍(第一遍中速;第二遍快速,加入三角铁)。(2)其他组评价、打分。第三组:加指挥,变化音区(高八度)(1)表演形式:口风琴合奏(二声部),加入指挥演奏两遍(第一遍单声部,力度弱;第二遍二声部,主旋律高八度演奏,力度强)。(2)其他组评价、打分。第四组:运用多声织体(旋律+伴奏),合作联奏(1)表演形式:口风琴合奏(二声部),演奏三遍(第一遍合作联奏;第二
11、遍单声部齐奏;第三遍加伴奏声部)。(2)其他组评价、打分。第五组:对节奏进行创编,加入“刮奏”(1)表演形式:口风琴合奏(二声部),演奏两遍(第一遍单声部;第二遍加铃鼓,加入变节奏的二声部)。(2)其他组评价、打分。3.老师演奏:演奏 G 大调的红河谷,学生感受调式的变化。(二)全班口风琴合奏红河谷1.全班合奏,讨论演奏形式。2.全班展示,其中关于学生评价需要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表 2:表演的整体效果(很完整、很流畅或比较完整等)组员之间的默契程度(好、一般、较差)音乐要素的表现旋律:是否流畅、优美速度:稳定或不稳定,快、慢是否有对比节奏:是否有变化(若有变化,具体描述其变化和产生的效
12、果)力度:是否有变化或对比织体:单一或丰富,单声织体或多声织体音色:单调或丰富(打击乐器、人声)表演的设计(有新意的地方或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足的地方)通过小组合作练习(见图 5)、小组展示(见图 6)、全体合奏,学生们的创造潜能被不断地挖掘出来:有的小组改变了节奏,使原来抒情的旋律,变得活泼、幽默;有的小组加入了伴奏,使乐曲的织体更加丰富;有的加入了人声和打击乐器,使乐曲的音色更加多彩在课堂的最后,笔者又让学生重新用单一的人声演唱了红河谷,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哪种表演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有了创作和展示的体验,学生真正可以试着从创作者的角度来体悟作品并感受异国音乐风情。图 5:图 6:四、
13、结 语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国家和民族,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而且这些音乐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以美洲音乐为例,其中就包含着古巴的哈巴涅拉,巴西的桑巴,阿根廷的探戈,墨西哥的马里亚奇等多种音乐文化类别。对于教育而言,音乐教育在本质上也应该是体现多元文化的,初中音乐教材内容“美洲音乐”单元中所涉及的作品只是沧海一粟。因此,如何从有限的音乐作品中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元素,通过参与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欣赏美洲音乐的途径和方法是我们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欣赏音乐的方法千变万化,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感受音乐本真,探寻音乐文化。注 释:参阅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75页。参阅吴斌、曹理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七年级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69 页。郭声健中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应澄清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0 年第 8 期,第 81 页。引自谢嘉辛、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31页。引自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70 页。朱凯璐浙江省杭州市袁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