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7分,共56分)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双季稻种植每况愈下,播种面积也大为减少。下图为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距平及平均气温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2题。1.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变化特点是()A.持续上升B.波动上升C.波动下降D.暖、冷期交替2.导致明清时期长江下游水稻播种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战乱使农业设施遭到破坏B.气候处于寒冷期,气温偏低C.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停滞不前D.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足【解析】1选D,2选B。第1题,读图可知,历史时期东部冬半年气温出现暖期和冷期波动变化,交替出现现象。第2题,读图可知
2、,明清时期气候处于一个寒冷时期,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读图完成3、4题。3.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4.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解析】3选D,4选C。第3题,读图可知,从1962年到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
3、波动上升的状态。第4题,气候变暖使各地的生长期延长,蒸发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下图是1万年来挪威雪线海拔(实线)与5 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虚线)。读图,完成5、6题。5.中国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近500年中,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时段是()A.14701520年B.16201720年C.18401890年D.19101950年6.中国与挪威相比()A.气候的冷暖变化呈正相关B.气候的冷暖变化呈负相关C.公元1000年前呈正相关,之后呈负相关D.两地气候变化有关联,但不同步【解析】5选D,6选D。第5题,可从统计图上直接读出。公元1500年以后,中国气温在0以上的是19101950年。第6
4、题,从总体上看,两地气候变化趋势有关联,但并不同步。图中两条曲线有交叉情形。下面两图是不同时期美国航天局地球观测站在同一处拍摄到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据此回答7、8题。 7.上面两图景观的变化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A.火山喷发B.臭氧层变薄C.全球变暖D.酸雨8.治理上题所指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A.加强预报B.减少氟氯烃的排放C.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D.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解析】7选C,8选C。第7题,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使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面积变小。第8题,治理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二、非选择题(共14分)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巴黎协
5、议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该协议指出,各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材料二全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曲线图:(1)曲线图反映了全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趋势是_,这种趋势加剧会导致_。(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有哪些?【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其浓度增加会导致大气增温,全球气候变暖。第(2)题,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消耗化石燃料增加,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另外,毁林造成二氧
6、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第(3)题,使用清洁能源、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都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答案:(1)呈上升趋势全球气候变暖(2)燃烧化石燃料;毁林。(3)使用清洁能源,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言之有理即可)。(20分钟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将会使泥沙的侵蚀动态、输送过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沉积带中泥沙的沉积速率。下图为“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计算公式:某一时期大水次数2/(同一时期大水次数+大旱次数)和下游河道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19世纪以前,最能反映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的时间段是()A.公元100300年B
7、.公元6001100年C.公元11001300年D.公元13001800年2.关于该图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气候变化越剧烈,沉积速率的变化也越剧烈B.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后果C.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是植树造林导致的D.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基本呈负相关【解析】1选B,2选B。第1题,此时段气候湿润指数急剧下降,而泥沙沉积速率急剧上升,说明中游地区植被退化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沉积速率上升。第2题,据图可知,气候变化与沉积速率并不呈正相关关系;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是全球气候
8、变湿润造成的;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后果。下图为我国鄂尔多斯(中部某地)地区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自然带摆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地区气候变化与自然带摆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润期来自西部的水汽增加,使自然带向西部摆动B.湿润期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可以大规模进行开发C.干燥期沙地面积有扩大趋势,应注意营造防护林体系D.短时期内发生湿润期和干燥期转变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若我国大陆地区气候由湿润期向干燥期过渡,则我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昆仑山南坡的雪线将逐渐降低B.柑橘的生长北界逐渐北移C.温带落叶阔叶林林地面积扩大D.
9、我国气候年内变化显著【解析】3选C,4选D。第3题,该地区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湿润期水汽增加,自然带数目增多,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但要注意合理开发;干燥期应积极营造防护林体系,避免沙漠扩张。第4题,气候湿润,降水增多,雪线降低,反之升高;柑橘的生长、森林面积与热量关系密切;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来自东部的海洋,受夏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风强劲时,湿度大,降水多,气候湿润,冬季风强劲时,湿度小,降水少,气候干燥。二、非选择题(共14分)5.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
10、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年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2)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解析】第(1)题,直接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从年平均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两方面叙述。第(2)题,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而近50年西部降水增多,热量更加充分,所以粮食会增产。第(3)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会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土地盐碱化加剧,风暴潮加剧,另外,还会影响到沿海港口的航运等。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平均气温上升尤为明显。(2)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会有利于粮食生产。(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