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末专项训练诗歌课外阅读提升(二)提升一 诗歌对比阅读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来源:Zxxk.Com(1)中庭地白树栖鸦( ) A.安歇。 B.隐居。(2)寄书长不达( ) A.长度。 B.一直。2.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可以从“_”一词看出。这不禁让人想起李白静夜思中的诗句:“_,_。”3.明明普天之下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但在月夜忆舍弟中,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来源:Z
2、xxk.Com 4.下面是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在说法正确的后面画“”,错误的画“”。(1)十五夜望月一诗的前两句是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写的。( )(2)“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委婉含蓄,别有韵味。( )(3)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诗人的心境都是欢喜的。( )(4)这两首诗都以明月为内容,表达了思乡之情。( )5.下面的诗句中,同样以明月为内容的是(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来源:学.科.网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提升二 暮江吟 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这首诗描写的景
3、物有_、_、_、_,这首诗是对景物的_描写。2.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句中把_比作_,把_比作_,形象地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3.理解诗句,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里。(1)下面对“铺”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A.因为残阳已接近江面,的确像是铺在水面上,同时“铺”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之感。B.夕阳照在江面上,江面上十分平静,像是有一块地毯铺在上面似的。(2)“可怜”的意思是( )A.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木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天空中挂着精巧的银弓般的新月,由衷地赞美这可爱的夜晚。B.值得怜悯,诗人看到江边夜景想到露珠易碎,新月未满,怜悯之情油然
4、而生。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升三 小池 (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爱惜。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1.读诗句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仿佛可以看到一幅这样的画面:一道_缓缓从_中流出,没有一丁点儿声音;池畔的_在阳光的照射下,把_倒映在水面上。(填序号)泉眼 绿树 细流 树荫2.结合注释,写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思。 3.诗中有几个字用得非常生动:一个“_”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细流才无声;一个“_”字给
5、绿树以生命,似乎它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标题“小池”就是小池塘的意思。B.从“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句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C.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泉水、绿树、荷叶、蜻蜓等。D.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和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提升四 乞巧 (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穿尽红丝几万条( )A.尽头 B.完 C.全部七夕今宵看碧霄( )A.碧玉 B.碧叶 C.青色2.填空。“乞巧”是在农历_,即_,传说那天是_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今宵看碧霄”
6、中读音相同的两个字分别是_和_,意思分别是_、_。诗中写出乞巧人多和红丝多的词语分别是_和_,表达了_的追求。3.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地写写诗句的大意。来源:学。科。网Z。X。X。K 参考答案一、1.A B 2.地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3.因为这里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1) (2) (3) (4) 5.A二、1.残阳 江水 露珠 月亮 静态 来源:Zxxk.Com2.露似真珠月似弓 露 珍珠 月 弓 3.(1)A (2)A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三、1. 2.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3.惜 爱 4.B四、1.B C 2.七月初七 七夕 牛郎织女 宵 霄 夜晚 天空 家家 几万条 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 3.七夕晚上,望着浩瀚无际的青天,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