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64953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12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标内容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通过比较区域的差异,领悟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综合思维: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和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原理。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认知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度的区域。知识体系导图一、多种多样的区域1区域(1)概念: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2)划定基础:是人们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3)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区域内部的特定性

2、质相对一致。2划分(1)类型: 依据类型举例自然特征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人文特征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中国主体功能区(2)目的:有的区域是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有的区域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体现:区域的层次高低。较高层级的区域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3)同一尺度的区域: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差异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有些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或流域;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自然带或语言区。目的

3、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划分的类型也不同。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二、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1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人口、文化、经济等。(2)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3)整体性原理:区域内各类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 普遍存在性:不同的区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类型: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2)区域关联 概念: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区域发生关联。实现

4、方式: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3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关联性。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自然环境的比较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点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地理位置北纬3033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448,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耕地条件水稻土,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贫乏石油较丰富(

5、2)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耕作类型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玉米、春小麦、大豆等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特色农业水产业西部畜牧业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3)发展变化 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松嫩平原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逐渐由全国的粮食输出区变为粮食输入区。区域要素可以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区域差异的比较要从自然条件(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展开。自然条件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产业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

6、、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考点一区域类型及特征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分别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濒台湾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域经济综合体。读图,完成(1)、(2)题。(1)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各区域

7、间的()A差异性 B整体性与差异性C整体性 D阶段性(2)图中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A区域有固定的面积、形状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C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果【获取信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图中主要有福建、台湾、浙江、江西、广东等省。【尝试解答】(1)A(2)B解析:第(1)题,该经济区域内部存在整体性的特征,而各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第(2)题,经济区域的划分以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为原则,这种区域的边界是模糊的,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的。六方面认识一个区域(1)划分类型。即看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什么类型,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

8、起到定向的作用。(2)边界形状。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迅速准确地识别和确认,如省区轮廓、湖泊轮廓等。(3)区位特征。即看该区域在何位置,与周围的区域有何联系。(4)区内整体性。即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5)区间差异性。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6)区域关联性:即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区域的关联,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来实现。认识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1自然地理特征2人文地理特征【备选要点】认识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1地理位置特征位置内容绝对位置所处的经纬度位置或纬

9、度带(热量带);所处的半球位置相对位置位于某大洲或某大陆的方位;位于某地形区的某方位;位于某特殊地理事物的某方位海陆位置相对于海洋或陆地的位置、岛屿、半岛、海岸线长短等政治位置为某某中心(首都、省会),在地区处于某某地位经济位置所处(相邻)某经济区,其经济地位高(低)交通位置处于某某交通要道(枢纽)相邻位置与某某国家(或行政区)接壤(或位于某某边疆)或相邻某些特殊地点阅读材料,完成13题。“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

10、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节选自刘成章安塞腰鼓1安塞腰鼓登上了国庆舞台,安塞地区位于()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C黄土高原 D塔里木盆地2安塞腰鼓这一文化活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当地哪一自然环境特征()A干旱少雨的气候 B沟壑纵横的地形C沃野千里的黑土 D一望无际的草原3人们创造安塞腰鼓的目的可能是()A庆祝丰收 B传递烽火C讨亲嫁女 D鼓舞士气1C2.B3.D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安塞位于我国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故C项正确。第2题,由上题可知,安塞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具有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地貌特征,故B

11、项正确。第3题,安塞腰鼓出现于秦代,起源于战争祭祀,后来发展为对丰收的庆祝。材料中提到的“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无不显示着人们的无奈和对胜利的渴望,因此人们创造安塞腰鼓的目的可能为鼓舞士气,故D项正确。【备选题】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沟壑

12、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川剧 B豫剧C粤剧 D越剧1D2.B3.D解析:第1题,根据分析可知,如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因此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应该为长江三角洲。第2题,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汊较多,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第3题,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带;越剧是上海、江苏一带的剧种,只有越剧是在长三角一带。考点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2020济

13、南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具有1 300多年的农耕历史,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生态、景观、文化等多重价值,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在空间上表现为“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特征(见下图),系统内具有独特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规律,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能有效抵御旱灾(见下表)。红米是当地传统作物品种的代表,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和品质鉴定的优良品种,具有产量稳定、抗病稳定、耕作方式传统、耕种海拔高等特点;它也是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和系统的水资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红米等传

14、统粮食作物逐渐被高产的杂交水稻所取代,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农业景观也逐渐消失。基于文献的旱灾记录统计表(15012000年)年代云南省哈尼梯田频次(次)年份(年)频次(次)15011600年521547、1577216011700年461604117011800年561712、1747218011900年69019012000年951963、1977、1980、1982、1983、1987、1988、1989、1992、1994(1)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将相关内容填入框图中的对应位置。河流村寨森林稻田土壤水(2)归纳哈尼梯田旱灾的频次变化特征,并从梯田系统的角度分析原因。(

15、3)简述红米等传统粮食作物被取代的不利影响。【获取信息】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能有效抵御旱灾。红米是对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和系统的水资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图表信息:云南省与哈尼梯田旱灾频次的关联。解析:第(1)题,结合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特征,填写框图中的内容。注意:各事物的海拔不同;题干径流、蒸发和蒸腾、下渗等图例;此系统特殊水循环:大气降水水源林(下渗)径流,及伴随蒸发和蒸腾。第(2)题,哈尼梯田旱灾的频次变化特征结合表分析即可。“系统内具有独特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规律,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抗旱灾能力较强

16、;大环境的云南省旱灾频次增加,哈尼梯田旱灾频次也增加;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属于小环境,自我调节及供水能力有限。第(3)题,结合材料“对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和系统的水资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农业景观也逐渐消失”分析即可。【尝试解答】(1)(2)特征:旱灾整体频次低,20世纪前频次变化小,20世纪后频次相对增加。原因:哈尼梯田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抗旱灾能力较强;系统区域面积小,自我调节及供水能力有一定限度,在云南省旱灾频次增加的背景下,哈尼梯田旱灾频次增加。(3)会造成粮食作物品种的单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不利于梯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不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17、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传承。区域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实践意义特征实践意义举例图解(A、B为两个不同的区域,“”表示不同的地理要素)整体性人们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疆长绒棉基地、陕西苹果基地建设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关联性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

18、此所需比较区域的地理特征差异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1自然环境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3)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2人类活动差异人类活动具体表现差异成因农业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市场、

19、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工业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人口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城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交通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在陕南地区, 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

20、因主要是()气候多种多样地形多种多样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地质条件的差异ABCD2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A通风透气 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C防潮 D保温3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 D土壤1B2.B3.C解析:第1题,“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第2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季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而气温更低,故一般不设北窗,且南边窗户较大可接受

21、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第3题,陕南注重排水,说明降水较多;陕北注重雨水收集,说明水资源少;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降水差异大,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备选题】按照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一体化程度,主要以长江、淮河为界,将安徽省划分为皖北、皖中、皖江和皖南四大经济区。下图为安徽省经济区划示意图,下表为安徽四大经济区GDP比重统计表,据此完成13题。安徽省四大经济区GDP比重统计表区域1997年GDP比重(%)2011年GDP比重(%)皖北32.2923.11皖中35.9838.44皖江22.6431.74皖南9.096.711.安徽省四大经济区()A是

22、依据自然指标划分的区域B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C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减弱的趋势D区域内部的发展存在差异2造成安徽省四大经济区区域发展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区域面积人口数量交通区位城市辐射矿产资源产业基础A BC D3对安徽四大经济区的主体功能和发展方向,叙述正确的是()A皖北经济区:发挥能源、农产与劳动力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B皖中经济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与旅游业C皖江经济区:发挥大城市龙头作用,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D皖南经济区:改善区域环境,建设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1D2.C3.A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安徽省四大经济区虽然以长江和淮河为界,但其划分也考虑了行政区划和经济发

23、展差异,因此属于综合了自然和人文指标的区域划分,A错误;四大经济区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因此边界是明确的,B错误;从表中数值可知, 1997年至2011年皖中、皖江的经济地位上升,而皖北、皖南经济地位下降,四大经济区差异加大,因此C项错误;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并非完全相同,如皖中经济区中,合肥市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级市,因此D项正确。第2题,结合图文资料可知,皖中、皖江两大经济区邻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工农业基础好,且依靠长江水运优势和大城市辐射作用,经济发展速度快,因此交通区位、城市辐射和产业基础是造成安徽省四大经济区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第3题,根据因地制宜发展的原则,安徽四大经济区的主体功能和发展方向为,皖北经济区集中发挥能源、农产与劳动力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皖中经济区发挥合肥市的龙头作用,借助科技优势,培育创新性产业;皖江经济区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建设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基地;皖南经济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与旅游业。因此A项正确。- 1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