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践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摘 要】:对一节语文公开课形成过程的分析表明:教师已有的实践性知识、评价导向、课改观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因素共同影响着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案例+实践+反思”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重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追求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设计 实践与反思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如何发展的?本文通过对一个个案的形成过程研究,就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作一些探讨。一、一节公开课的形成过程T 老师是我校的一位语文老师,有十多年的教龄,曾担任过某乡村
2、学校的教导主任,对新课改的态度比较积极。08 年下学期中期,T 老师接受了上一节市公开课的任务,我们全程参与了从探讨到试讲、上课、评课与反思的全过程。1.初步探讨阶段在一次教研组活动中,T 老师就傅雷家书一文谈了她初步的教学思路,下面是在教研活动中的部分对话:T 老师:我起初是不愿意上这节课的。因为初三的主要课程是针对中考,很难展示课改理念;加之近几年我一直教初三语文,课改理念渗透较少,但我还是希望尽量把课改理念和初三的现状结合起来。我以往的讲法就是把几个典型的问题设计出来,帮助学生分析和归纳,再进行训练。这次,我要变一变,我准备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设计一些方案,在课堂上则首先通过多媒体音乐游子
3、导入课文,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设计几个问题,理解主旨。然后根据学生的设计,处理练习题,挖掘主旨。全程以多媒体为主要辅助手段,主要问题的设计都显示在投影上。教师 A:T 老师,你已经收集了学生预习设计的问题方案了吗?这个设计是从许多设计中挑选出来的吗?T 老师:我还没有征集学生的预习设计方案,但我觉得这个方案必须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既能让学生讨论起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又对中考有针对性。教师 B:T 老师,我记得傅雷家书中,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有 80 多篇,这两篇最有代表性,更符合初三学生的心理,应该将此文的背景简介一下。T 老师:哦,不错,这样能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便于挖
4、掘人物性格及主旨。笔者(语文教研组组长):T 老师,我觉得你让学生预先设计出教学方案的办法不错,较新颖。如果你收集起学生的设计方案,分析、筛选、整理一下,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想法。教师 C:对,我觉得也是,有些学生可能有你意想不到的设计方案,你可以有针对性地讲授。笔者(教研组长):而且,这样还会发现学生设计的不足或错误之处。如果你只把正确的方案告诉学生,他们并不一定能够纠正自己原有的错误认识与理解。如果能让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案设计者把他们的整个思路说出来,可能使他们已有习惯认识、错误理解观念暴露得更清楚,也有助于其他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再者,挖掘主旨应联系初三的现状(中考),举几个典型实例,以凸显主
5、旨。教师 D:T 老师,你这节课设计的内容很多啊,你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时间问题?教师 E:板书的设计呢?T 老师:哦,板书主要内容都是显示在投影上的。笔者(教研组长):T 老师,能不能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我觉得如果前面的设计方案讨论和分析比较好的话,学生可能水到渠成地归结出学习方法,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同时,课堂训练片断(或课后完成)以掌握学法为主。还有,板书应该不可少。T 老师:谢谢大家的建议。看来,我要重新思考一下我的教学设计。2.进一步探索阶段讨论之后,T 老师收集了一个班学生设计的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归类和比较。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T 老师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主要有:把
6、课后的练习题一三题放在课前解决;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主题的挖掘和讨论上,让学生自己说出方案的设计思路;最后总结学法并拓宽,联系生活实际,练习写法等。为了能上好这节公开课,T 老师还在另一个平行班进行了试讲。试讲中,T 老师从学生设计方案中择入了 4 个方案在课堂上讨论。通过课后交流,T 老师发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太多,无法充分展开;几个问题关联不够清楚;对课堂探讨的启发和组织不够好等。实际上课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回忆课前预习的全文内容,用书信形式导入;再播放音乐游子进入阅读,引入分析;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四个学习板块:即 1.阅读整体把握板块;2.分析理解板块;3.感悟、拓展板块;4.归纳学法
7、和写作训练板块,其授课重点放在第二、三板块中的分析、理解、感悟、提升板块。学生根据方案中设计的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地追问深层原因,或提出额外的细节要求,或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的主张和见解,把一些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理解、错误回答逐渐展现出来。最后,教师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方法,指出近几年中考试题中阅读理解因为学习方法掌握不够,成为得分最低的题目,引起学生关注,并做片断小训练。3.评课与反思阶段公开课结束后,市教研员、校领导、全体中学语文教师一起进行了评课。大家对这节课的评价比较高,认为这节课既反映了课改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得很自然,又注重了教师的
8、组织引导和最终的知识目标,很好地处理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特别对 T 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展开教学这一点非常赞赏。二、对本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分析与启示1.对本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分析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案形成过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整个教学设计形成过程的关键,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在这些情境中教师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也是教师自身经验和自我反思的结果,是影响教师教学设计的直接原因。整个公开课形成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方案,可分为四种:最初设计方案,讨论修改方案,试验修订方案和课堂实施方案,对应着四个活动阶段:讨论交流阶段,试讲改进阶段,教学实践阶段和课后反思阶段。这个过
9、程不仅是课堂教学设计形成与实施过程,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过程。外界的评价导向、课改观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现实因素(主要指学校教学条件的辅助、教学时间、学生状况等现实情况)互相作用,共同影响教学设计的形成和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从下面几个阶段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与收获:(1)最初设计方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设计出来的。T 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对教授的学科内容把握得好,对教学重点、难点、中考热点问题比较了解,教学目标比较清楚。但她最初认为课改理念与评价导向有矛盾,想把实际教学效果与课改理念结合起来。她并没有把新
10、理念真正融合到实际的教学设计中,而是基本沿用着过去的教学思路,主要凭借自己的实践性知识预设了学生讨论的重点方案,课前收集学生设计方案只是走走形式,而不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2)由最初的教师设计方案到讨论修改方案,经过了讨论交流阶段。在交流探讨中,我们提出认真对待学生预先设计方案的建议,充分考虑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及其组织顺序以及期刊论文中的多种实验方案,拓展了 T 老师的思路,使她初步发现了最初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但并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经过对学生设计方案的研究,在考虑其他教师和参考教研建议的基础上,T 老师修改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起了重要的作用,T 老师
11、对课改理念和现实因素中的学习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并没有付诸实践,以至影响到她已有的实践性知识。(3)讨论修改方案还只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设想。在试讲的过程中,T 老师凭借自己的感受和听取大家的意见,形成了经过试验的修订方案。其中教师已有实践性知识和现实因素作用最大,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同样非常重要。专业引领考虑新课程理念较多,而同伴互助则更关注评价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受到较大的触动。(4)相对于试讲的主要目的在于修订方案的教学和课堂体验,在公开课中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看作是实际实施方案,而且还是一个教学实践阶段。真正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在实际课堂实施中,教师的实践知识和
12、现实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他因素只会产生潜在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还会有新的体验,还会发现教学中的不足。(5)在试讲修改和实际教学阶段,对理念的理解和课堂体验成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潜在来源。要让这些潜在的来源真正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的课后反思。这种课后反思一方面是对实际实施方案和最初设计方案的比较以及再改进,另一方面是对整个准备过程的回顾和思考。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发展过程有一种理性的认识,会把过去挂在嘴边的没有理解的理念转化为个体的情境化的实践性知识。如“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就是 T 老师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个体化阐释。所以,反思是
13、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重要手段。2.对本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启示这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研究,对我们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1)要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影响教师课堂设计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把新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发生变化,新课程才能真正得到实施;同时,教师方实践性知识又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不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外部因素的促进和教师自身努力是相辅相成的,但最终要靠教师主动的吸收和消化。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创造的过程,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过程。教师在创造知识的同时,也创造了自我。所以,“理念+案
14、例+实践+反思”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2)课程理念与应试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新课程改革是反对应试教育的,但应试并不等于应试教育。在中国当前的形势下,还没有其他方法能替代中考(高考)更好地选拔和甄别人才。本节课显示,课程理念与应试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之所以出现课程理念与应试方不调和论,主要是因为思想方法绝对化、形式化,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没有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缺乏对课程理念的现实阐释,从而造成了新课改对教学绩效的负面影响。理解课程理念,不能只是让教师们真正理解课程理念的实质精神,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理的和适度的阐释。(3)
15、对公开课的进一步认识。公开课是我国基础教育界长期存在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展示和实践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从本节公开课的形成过程来看,主要思想正确、方法恰当,公开课就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效益。公开课不仅要教师去展示教育理念,更要教师去用心理调和,用行动诠释教育理念;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要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不仅要使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还要带动教研活动,促进其他教师的思考与实践;不仅关注公开课的最后结果,还要注重对整个过程的反思。本节公开课效果是比较高的,经过认真准备、集体研讨、精心设计和实施“公开课”后,T 老师有了很大收获,同组的教师也受到了很大启发。今后我们会把公开课的思路、做法迁移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取得更大的提高。作者简介:王菊翠,青海省格尔木市第十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