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_《灯》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6239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6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_《灯》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_《灯》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_《灯》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_《灯》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_《灯》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灯一、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的思想脉络2.了解灯的象征意义3.学习散文运用象征手法含蓄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二、教学重点:灯的象征意义。三、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四、授课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交流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我们以前学过课文白杨礼赞,都知道文章极力讴歌了白杨树坚韧朴实的优秀品质,但作者的意图并不在此,他歌颂的其实是党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农民正直朴实的品质和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运用的是什么手法?(象征)在同一历史时期,现代文学巨匠巴金也用这一手法写了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灯,看看这一物象象征着什么。(二)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

2、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籍浙江省嘉兴市。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三)写作背景灯是巴金在1942年2月写成的一篇散文。抗战以来,巴金与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时时出现的险

3、恶的政治形势,心情是苦闷和抑郁的。但他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周恩来)的关怀帮助下,抗日救国的意志愈益坚定了:尽管环境艰苦危险,他始终未放下手中那支宣传抗日的笔,民族解放战争必胜的信念化作战斗的力量,写下了像灯这一类鼓舞民众斗志,抨击投降势力的文章。为适应斗争环境,灯采用的象征的手法,含蓄深沉的语句中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情感。1942年2月,巴金在桂林写下一篇有名的散文灯。那时,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连续扫荡我抗日根据地,气焰嚣张。国内的妥协势力重新抬头,悲观消沉的情绪日渐蔓延;再加上日本法西斯政府铤而走险触发了太平洋战争,更使一些人迷惘、恐慌。巴金在共产党的教育下,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始终是

4、坚定的,他自觉地投入战斗,秉笔为文,用特有的战斗方式鞭挞亡国论的鼓吹者,用火一般的热情感染、激励国统区的民众。灯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四)情景导入在我们全文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先听听作者当时的心声吧:“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五)文学知识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特点有形散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等。小说

5、和散文的区别:小说与散文是两种文学体裁,其表现方式和创作方法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小说,一般讲究完整、跌宕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和栩栩如生的环境描写。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动素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形象、鲜活的人物个性,来表现主题思想,吸引、影响读者。通过形象化思维和场景再现的描述,表现其内在的文化价值。而散文的主要元素,是对人物、事物或场景的看法和叙述、描写。一般依据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脉络选材谋篇,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刻画。相对小说而言,散文创作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形象、抽象并举;内容“松散”、表述简洁。(六)散文鉴赏1.通读课文,想一想,灯这一题目有

6、什么意义?2.课文思路清晰,共十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呢?简要概括。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眼前之灯给“我”和夜行人带来的光明、温暖和勇气。第二部分48自然段:写回忆中的灯给“我”和人生道路上的奋进者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第三部分9-12自然段:写联想到的灯给古今中外的人带来的光明、温暖和勇气。第四部分13自然段:再写眼前的灯,得出“灯光是不会灭的”的结论。3.文中都写到了哪些“灯”?课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即在特定的背景之下,采用象征手法,借助能够引起人们联想的具体事物来寄寓某种抽象意义的写作手法。也就是说,托物言志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义,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获得

7、美的享受。4.了解象征手法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形成散文的含蓄美。含蓄之美,是许多抒情类文学作品的共同特质,含蓄,富有暗示性,朦胧性和多义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5.在课文中,“灯”的象征意义是什么?6.分析课文四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课文开头以“噩梦”“窒闷”“漆黑”“射出”“扫淡”等词语,细腻而准确地描写了黑夜的恐怖以及漆黑夜色里几点灯光的可贵。联系写作背景,这里的“夜”与当时国统区

8、的现实有着共同的特征;“灯”因能给人以光亮,而与光明、希望、力量、胜利等意义相通。因此,“黑夜”与“灯”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灯光”“扫淡”了“黑暗的颜色”,令“我”的视觉分辨力逐渐恢复,这既是写实,又象征着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信念使“我”从黑暗的现实走向光明。第二部分(第4一8自然段):作者笔下的灯,虽处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却有着相似的特点:“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一点豆大的灯光”。作者写在风雨中摇曳的、豆大的“灯”,是因为他要赞颂的对象也具有小而弱的特点他所赞颂的就是蕴藏在普通民众心中的光和热。作者先以眼前的实际感受为基础,接着以自己的经历验

9、证,继而以众多体验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灯的作用,赞颂了灯给黑暗中的人以光明、给困顿中的人以希望、给迷茫中的人以方向的特点。第三部分(第9-12自然段):作者从亲身感触生发联想,从四个方面描述了灯光对人的作用。一是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它使不少捕鱼的人得到帮助、指引,这是从正面说明灯的作用;二是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它曾因熄灭而使利安得尔葬身大海,这是从反面说明灯的作用;三是现身说法,灯驱散“我”心中的黑暗,热促进“我”的心灵发育成长;四是引述友人“死而复生”的实例,强调“灯光”带来的鼓舞。第四部分(第13自然段):以“灯光是不会灭的”和“对着山那边微笑”,委婉地表达了“必胜”的信念。

10、从开始的“窒闷”转为最终的“微笑”,是由于“我”看到灯光,抗日民众给了“我”精神力量。7.课文小结这篇课文开头写到的“寒夜”“漆黑”一片,“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象征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的社会现实。“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暗示蕴藏在普通民众中的光和热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看起来似乎很微弱,“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表现了灯光的顽强和坚持到底的韧性,象征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结尾“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则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情怀和坚信抗战必胜的信念。(七)全文总结作者思路开阔,选取的材料跨越中外,连接现实与神话,有所见也有所想,有切身体验也有他人的故事,虚实相济,古今结合。这些材料都是紧紧围绕作者确定的中心来选取与组织的,即“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