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学案:第18课《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WORD版无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39282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学案:第18课《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WORD版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学案:第18课《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WORD版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学案:第18课《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WORD版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学案:第18课《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WORD版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学案:第18课《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WORD版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学案:第18课《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WORD版无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虞美人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李煜及其词风。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重点)3、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重点)学习过程一、词体知识词是_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_”,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_、_和_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_,5990字为_,91字以上为_。二、作品背景虞美人,词牌名。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囚禁在一座小楼

2、里,由君主沦落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三、作者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五代词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史称唐后主(或李后主)。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李煜工书画,知音律,能诗文,尤擅填词。其词以亡国为界,分前后期,前期多写宫廷豪华生活和男女欢爱之情,风格柔靡;后期多抒发亡国之痛和怀旧伤今之情,风格沉郁感伤。他的词不用典,不雕饰,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率真,凝重洗练,开拓了词的领域,对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3、、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二、词作赏析1、词的上阕写词人面对春花秋月的美景,登楼远望,怀念故国。请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2、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3、 诗的前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词的下阕抒发词人怀念故国的悲痛之情。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三、拓展 你还能说出以水喻愁的句子吗?例:(1)以水喻愁: (2)以发喻愁: 四、 李煜词名句集录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2、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 3、剪不断,

4、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五、课后练习与提高相见欢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相见欢咏的是离情别愁,所表现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离乡去国、幽囚汴京的愁苦心情。 B、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C、“剪不断”三句,取谐音“思”,“丝缕”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了。 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者把愁思化解为别的滋味,反映了他旷达乐观、清幽脱俗的情怀。2、“剪不断,理还乱,是

5、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千古名句,请分析它妙在哪里?书愤学案 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设计者:张龙勇 2014-01-26学习目标: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背景。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重点)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却始终无法实现收复中原的壮志。他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诗风宏丽,豪迈奔放。2、文题背景 “书”,即书写;“愤”,悲愤。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期间。当时陆游从江西抚州罢官归已经5年,是一位62岁

6、的老人了,但他激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未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3、典故介绍:(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2)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4、字词解释 (1)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2)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3)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 二、诗作赏析:1、书愤前两联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 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3. 如何理解颈联中的

7、“空”字和“已”字? 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5、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明确:(1)昔日豪气壮举与 作对比,抒发 的感慨。(2) 与当今权臣苟且误国作对比,表达了 的悲愤和无奈三、 小结纵观全诗,首联感叹世事,颔联回顾当年,颈联叹息时光,尾联借古讽今,一“愤”字贯穿始终。这“愤”通过理想与现实,早岁与晚年两组对比表现出来,愤壮志成尘,愤年华已老,最终愤求和派。“愤”中含悲,“愤”中含壮,全诗风格豪放悲壮,不愧为陆游七律中的冠冕之作。扬州慢学案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设计者:张龙勇 2014-01-26学习目标:1、 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两

8、大流派。2、 体味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重点)3、 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及化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难点)学习过程一、课前导读 1、文题背景扬州慢,词牌名,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扬州自隋朝以来是南北运输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昔日繁华的扬州,已残败不堪,萧条冷落,作者路过此地时,感慨今昔,因制此曲。这里的“扬州慢”既是词牌名,又是词的题目,与词的内容相关,后此词牌只被用作词谱,与词的内容无关。慢,慢词,词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取名,又称长调。 2、作者介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

9、江河变异之慨。二、 字词荠麦( ) 夜雪初霁( ) 豆蔻( ) 弥望( ) 戍角( ) 怆然( ) 黍离( ) 三、 词作赏析(一) 解读小序 “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二)全词赏析解读上阕: 1、开篇称扬州为“名都”“竹西”有“佳处”,目的何在?2、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损害,有何好处? 3、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劫后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简要分析。(二)解读下阕:1、“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2、 姜夔的扬州慢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这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1)(2)(3)三、

10、写作特点1、鉴赏本词“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2、鉴赏本词拟人手法的运用。(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2)(3)四、知识链接化用诗句,增添文采。所谓“化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化”,二是“用”,简而言之就是即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的句子。扬州慢中就化用了杜牧的许多诗句入词,语言文采斐然。那么作文时如何化用诗文名句呢?1、化用诗句拟题。如莫畏诱惑遮望眼(莫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幸福中(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课后趣题1、 根据提示填空:(1)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 _送别。(2)“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一句中,“杜郎”指唐朝著名诗人_

11、,我们还学过他的诗作_,他与_朝另一位著名诗人_被后人合称为“_”。(3)古人在方位上以_为左,以_为右。扬州在淮水东面,故称为“淮左名都”。(4)“_”是指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2、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C.“过春风十里”

12、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3、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深意是:( )(多选)A.叹“扬州芍药甲天下”,如今自生自灭B.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以寄哀思C.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情伤感之情D.遥念恋人的孤寂,抒发离情之苦E.表现了扬州的寥落,名都的沉沧4、课外鉴赏少年游 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苏轼在少年游中抓住“杨花”和“雪”的特点诉说了怎样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