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450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能提升课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8页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表现(1)近代: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4)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二、饮食文化变化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

2、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历史悠久: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2)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在我国影响最大,被统称为四大菜系。(3)特色鲜明: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到了清朝末年,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鲜明。2西餐的传入(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2)与中餐的区别:在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和礼节要求等方面,两者有着明显区别。(3)对中国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中国百姓的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3、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居室建筑变化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建筑(1)概况: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们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2)代表: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都是以四合独院为主。2西式住房的传入: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西

4、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座钟、挂表等也受到人们的欢迎。四、社会习俗变化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重大影响。2婚俗变革(1)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3丧礼变革(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西式丧礼。(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4社交礼仪变革: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等,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5其他变革:剪辫易服,迫令放足;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

5、会。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9页主题(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西方入侵: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2)经济发展: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3)民主思想: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4)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

6、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以唯物史观分析近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1)对社

7、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分析:社会生活的演变是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变革的表现。社会生活的演变反过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又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各个领域的改革更加深入进行。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直接影响到政治改革进程,使政治环境趋于宽松,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生活方式的变革,在思想领域里引起连锁反应,使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思维更加活跃;同时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商品的流通、土地的开发、资源的利用,以及外贸的增长,使经济领域充满活力,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2)运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规律的掌握和

8、学习是历史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要重视历史事件的个性。比如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新闻传播和政治功能是共性,而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是中国报刊业发展的特点。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9、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思考根据史料,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演变的特点。抓住史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旧式”“传统”等词体会史料内涵。根据处画线部分可知民国初年北京地区新旧习俗并存的特点。自主分析提示背景: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史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

10、“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由“扬气”变为“洋气”,体现了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注意史料第一句话中的时间背景。根据处画线部分可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西化、“洋气”了。自主分析提示原因:西方列强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主题(二)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

11、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双重影响(1)破坏性:西方的物质文明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2)建设性: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12、”史料一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或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靴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思

13、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教你读史中华民国建立后,受西方文明的冲击,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中国人开始大量穿着西方服饰,但是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仍沿用旧服。这一变化的影响应从政治、思想、社会习俗方面进行分析。自主分析提示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加深对西方的了解;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营造氛围;有利于民权平等思想的传播。史料二1950年婚姻法以破旧立新为起点,对封建政权赖以生存的婚姻制度及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进行全面改造后,新型的自由婚姻显著增加,文明和睦的家庭大量涌现。同时,宣传婚姻法也是对女性生存权和平等权的传播过程。思考试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产生

14、的影响。教你读史新中国颁布婚姻法,以法律形式来保障公民婚姻自由的权利,冲击了旧的婚姻制度和家庭结构,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维护了家庭的和谐。自主分析提示(1)保障了公民婚姻自由的权利,促进了家庭和睦。(2)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妇女解放,提高了妇女的劳动积极性。(3)增强了公民的法治意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0页1据史料记载,建于1915年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这说明()A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工业文明B西方文化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C运动娱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D西方文化带

15、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解析:A项与材料出现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为会员提供办班和各种活动,未涉及知识分子对其青睐,故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青年会为会员提供服务,而不是所有人们,且运动娱乐没有在近代成为主要休闲方式,故C项错误;青年会为会员提供的服务内容西方色彩浓厚,故D项正确。答案:D2“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时装”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A近代社会的变迁B思想观念的变化C西方文化的影响 D制衣技术的进步解析:“时装”属于服饰文化的内容,其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的发

16、展进步,故A项正确;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服饰的变化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制衣技术的变化对服饰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女孩子不能化妆,不敢穿裙子,更不敢烫发。若要烫发,需要单位开证明,说某某同志是文艺工作者,有烫发之必要。这表明当时()A受到了苏联生活方式的影响B人们的生活物质非常短缺C“左”倾错误困扰了经济建设D人们生活受政治氛围的影响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故出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束缚,与苏联的生活方式无关,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后,初步实现工业化

17、,物质生活并非短缺,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束缚,与经济建设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答案:D知能提升课雨后的春笋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1页一、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更新(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2)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3)公共交通:电车: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地铁: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4)轮船:1865年,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

18、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5)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投入运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6)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1)邮政: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得到进一步扩展。(2)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了无线电报;1932年,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

19、业务。(3)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1)西人办报(序幕):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2)国人办报:1873年,昭文新报的出版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中外纪闻强学报等影响较大。中华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实

20、现了专门分工。2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1928年,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有了新发展。(2)电影:1896年8月,在上海,中国首次放映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段。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3)电视: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电视事业诞生。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

21、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广电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2008年“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互联网的兴建: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城镇。(2)影响:积极: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消极: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2页主题(一)全面

22、认识中国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1)工业革命的影响。(2)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客观影响。(3)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推动。(4)政府政策的支持。(5)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交通、通信设施。(6)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加深对交通、通信作用的认识。2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3)分布不平衡,大多分布于东南沿海通商口岸。3影响(1)积极: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经济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瓦解;政治上增强世界联系,抵制外国侵略;文化上改

23、变人们观念,加速文化传播;生活上使人们生活多姿多彩,开阔人们视野。(2)消极:便利列强侵略;造成环境污染。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到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思考根据史料,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

24、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发展铁路交通的原因和艰难历程。洋务派发展铁路交通是为了解决军用工业能源运输问题,而传统观念和封建顽固势力阻碍近代铁路的兴建。自主分析提示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主要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史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约1 200千米,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

25、,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及认识。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自主分析提示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的铁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认识:修建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改变落后的局面,推动中

26、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主题(二)全面认识大众传媒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

27、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对大众传媒的认识(1)报纸、影视与互联网影响的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与思想观念;影视主要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2)各种传播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但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凸现了互联网这一媒介的独特优势。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

28、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了国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在18951898年期间,特别是1897和1898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近代报刊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国内南北“居主导地位的时政性综合报刊”的名称。教你读史由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国人自办报刊在各地涌现,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反映了维新派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自主分析提示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宣传变法的需要。名称:时务报;国闻报。史料二

29、一曰:创学堂然而学堂书院之容积尤有限量;二曰:学会然而学会设于会城,会城以外无由致其观听,而况于外县,而况于外府?三曰:报纸。报纸出,则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又将以风气浸灌于他省,而予之耳,而授以目,而通其心与力,而一切新政、新学,皆可以弥纶贯午于其间而无憾矣。谭嗣同湘报后续(下)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新政、新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教你读史史料通过创办学堂、学会、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报刊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报刊又扩大了学堂的影响,进而扩大了变法的社会基础,制造了舆论。自主分析提示关系:一方面戊戌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报刊扩大学堂学会的影响,有助于启迪民智,扩大变法

30、的社会基础和舆论基础。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1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解析:由“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可知,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答案:A2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

31、料可用来说明()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大多数国民会赞成恢复帝制、垂辫缠足、复科举等,说明国民的思想仍然深受封建思想影响,A项正确。答案:A3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这首歌谣反映了()A通讯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B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D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解析:通讯工具与材料中“火轮”“铁路”“行路”不符,故A项错

32、误;交通工具与材料中“火轮”“铁路”“从今不歌行路难”相符,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材料中“1905 年”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故D项错误。答案:B4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而1912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A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B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C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D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解析:材料反映出申报转变对民主革命立场,故A项错误;材料申报立场的变化,反映出媒体

33、报道受到政治时局的影响,故B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申报立场的变化是主动紧随,还是被动接受的结果,故C项错误。答案:D高考研究课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考纲卷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考情分析全国卷2014电影发展与流通税费本讲内容在全国卷中考查相对较少,但近代社会生活的嬗变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是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今后的命题仍可以从社会史观立意,综合考查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从知识点方面来看,试题侧重考查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史和社会热点问题;而关于社会史观的史料类型也是来源多样化、形式多样化全国卷2014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

34、2015改革开放以来节假日的变化全国卷2017中西习俗融合全国卷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4页(2018高考海南卷)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知识定位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清末发式的变化。素养解读海南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由材料“1

35、903年”可以推断出这一时期的发式的变化与当时的革命思潮的传播有关历史解释材料论述了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的历史事件,需要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解释,结合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可以推断出革命思潮对这一事件产生了重大影响尝试解答_解析根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

36、化,故D项正确。答案D(2014高考全国卷)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知识定位本题考查民国前期关税的繁多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根据20世纪20年代的提示,可以看出民国前期苛捐杂税仍然较重历史解释

37、作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上海的开放程度比京津更厉害,这背后有种限制就是政府的关税太重尝试解答_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答案C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4页(一)已考视角1命题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8高考江苏卷)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38、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图片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属于写实画作,不是写意,故A项错误;图中人物有不少很传统的打扮,国民共识夸大其词,故B项错误;图中仅见马车、黄包车,而“清朝末年”的最新成果已经有汽车、飞机,故C项错误;“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总体上呈现新旧杂陈,与图中的人物服饰、西式马车等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2命题点:维新影响(2014高考全国卷)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

39、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A项表述正确,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答案:B(二)待考视角3命题点: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像,泥塑金身,三寸金莲。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A男女平等思想得到传播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解析:材料“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反

40、映了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男女平等,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社会习俗的变迁,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B项排除;废上缠足得到认可,不等于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故C项错误。答案:D4命题点:近代以来婚姻观念的变化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婚姻一经成约,即不宜解散婚姻一经成礼,即不宜解散双方同意,即可解除婚约赞成(%)反对(%)赞成(%)反对(%)赞成(%)反对(%)16.483.628.571.5946A.崇尚婚姻自主自由B受政局变动影响大C保守思想占据主流 D淡化门第等级观念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27年”和

41、对解散婚姻比例的增多,得出此时受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影响婚姻观念的主要因素是内因,政局动荡是外因,故B项错误;当时新潮思想占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牵涉到门第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A5命题点:中国交通的发展1938年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决定“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国民政府遂在后方各省迅速发展交通事业,赶筑多条省际和国际交通要道,同时加快航运的整治和开辟新的空中航线。这些举措()A表明抗战相持阶段已经到来B体现了国民党全面抗战的意图C便利了外部援助的及时输送D促进了后方经济建设良好发展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38年”和“整顿

42、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结合抗日战争的背景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外部援助的及时输送,C项符合题意;材料仅反映交通建设方面的信息,不能表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国民党全面抗战意图,故B项排除;“促进了后方经济建设良好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排除。答案:C6命题点:西方饮食习俗对中国的影响1906年7月,中国福兴汽水公司特别刊登声明:“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常用本公司汽水樽装水出卖,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故此特行出示声明。此后若再冒用本公司汽水樽者,本公司不能再为容忍,必须与彼等相见于法庭之上。”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A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B民族企业面临外国企业压制C西式饮食习俗逐渐被国人接受D恶性竞争导致民族经济趋于破产解析:材料“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常用本公司汽水樽装水出卖,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从侧面说明当时汽水在社会上销量较大,西式饮食风俗逐渐被国人所接受,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故A项排除;“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并不能说明其就是外国企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民族经济趋于破产,故D项错误。答案:C- 1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