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专题5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专题剖析】一、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1科举制度的废除(1)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 ,改试策论,后未能实行。(2)1901年,实行新政,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 ,并多设蒙养学堂。(3)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奏请,下诏废除 制。乡会试一律停止,学务大臣颁发教科书,城乡各处遍设学堂。2选官制度的改革(1)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各省改“学政”为“ ”,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2)选官制度更新,录用新式学堂毕业生。(3)1904年初,颁布 ,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
2、式设立。(4)制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二、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1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1)内容:建立 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运行机制。(2)评价:基本没有实行,对后来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2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1)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 两种方式。(2)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 ,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但其具有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的局限性。(3)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决定其能否留任。3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1)从1929年制定 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其标志着公务员制度
3、的建立。(2)来源: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西方文官制度。(3)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4)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得到确立。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开放性和平等性更强。(5)历史作用:19311948年,录取人员近300万人;弊端是任用 现象比较严重。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坚持 管干部的原则。2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3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是,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不搞“ ”,坚持党管干
4、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高考真题】1(2018海南高考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2(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
5、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3(2017海南高考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4(2014福建文综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
6、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7、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
8、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5(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
9、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
10、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
11、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高考模拟】1(2022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一模5)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人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这些做法()A表明新政以教育改革为主 B彻底否定了吏部选官标准C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颠覆了清政府的用人制度2(2021山东济宁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7)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改革选官制度的重要性。百日维新
12、时期颁行的法令规定,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这一法令的颁行()A废止了传统的科举制度 B揭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C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声浪 D开启了民族资本的“黄金时代”3(2021贵州毕节二模29)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C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 D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4(2022广东省汕头市一模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江楚会奏”27条:设文武学
13、堂;酌改文科(变科举);停罢武科;奖劝游学;崇节俭;破常格;停捐纳;课官重禄;去胥吏;去差役;恤刑狱;改选法(变选官之法);筹八旗生计;裁屯卫;裁绿营;简文法;广派游历;练外国操(西法练兵);广军实(兴办军事工业);修农政;劝工艺(讲求工商、造机器等);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书。据张之洞、刘坤一江楚会奏变法三折(19011905年清政府主要根据其基本精神开展改革)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圣谕十六条”所体现的治国思想,并据此分析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康熙帝的治国思想相比,
14、“江楚会奏”的治国思想有何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8分)5(2019河南新乡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
15、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
16、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6分)6(2021福建泉州一模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明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即从四书五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敷衍成文。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而且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四书义、经义的写作格式日益严格,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八个部分,有“八股”之称。各省乡试中试者为举人,举人可直接赴吏部授官,也可继续参加会试。会试于乡试次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中试者随即参加由皇帝举行的殿试,重新排定名次,分三甲发榜,统称进士。进士大部分直接授官,二甲三甲中的一部分人经考选
17、再入翰林院学习深造三年,然后授职,称为庶吉士。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生“南北榜案”,后来科举会试遂分南、北两榜分别录取。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二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认为科举不废,“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后,严复、梁启超等学者对此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严复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造因如此,结果如何,非吾党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1910年,曾经激烈批判过科举的梁启超在游历欧美,亲眼目睹西方国家借助科举制度改造成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成效之后感叹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
18、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摘编自陈兴德理性评价科举推进考试制度建设一兼论科举、八股的联系与区别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科举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影响明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因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界对废除科举制度持不同观点的原因。(4分)7(2021新疆乌鲁木齐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十九世纪,英国在一些大的部门,在大臣以下,先后设立了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辅佐大臣在内阁的政务和部内事务。这样,英国政府机构里的官员逐渐分成了两类:政务官和文官。各部门的大臣、国务大臣、政务次官等少数官员是政务官
19、,他们参加议会的活动,参与制定政策,与内阁共进退。常务次官以下的广大政府官员组成文官队伍,他们负责执行政策,是常任官员,其去留不受政潮的影响。法律规定:录用文官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不得兼为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活动。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材料二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现的基本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