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作业35生态系统的结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B. 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C. 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D. 整个地球上的海洋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大,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草原生态系统则相反。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抵抗力稳定性小,一旦失去人的控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非只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人们
2、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答案:C 2下列关于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池塘中的所有动植物和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增长率达到最大值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D在群落和种群内部大都可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和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率为零。在群落内部大都可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种群内部多是种内斗争或互助。 答案:
3、C 3.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解析:图示中包括了无机环境(光、CO2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和分解者(细菌),它们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蝉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两者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蛇属于四级消费者。 答案:A 4.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同化量是指() A消费者摄入食物中的所有能量 B被消费者消化吸收的所有能量 C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所有能量 D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所有能量 解析:中等题。消费者的同化量应是摄入量
4、减去粪便量,即被消费者消化吸收的所有能量。 答案:B 5(2012浙江宁波期末)某些地区大力发展了“稻萍鱼”立体农业,对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稻萍鱼”体现了系统内群落的水平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B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C弃耕后的稻田将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D放养鱼的数量与萍的生长量相匹配,依赖于系统内生物间特定的营养关系 解析:“稻萍鱼”空间立体养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农业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弃耕后的稻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答案:D 6. 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
5、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A.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解析:根据上图示4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又知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所以该食物链是丙丁甲乙。若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食物充足,乙会增加,丁因天敌的增加而减少,丁的减少使丙的数目增加。 答案:D 7.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专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
6、或消费者 B.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 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可能是生产者;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热量,不可能被绿色植物同化作用所利用;有的分解者是动物,如蚯蚓。 答案:B 8.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 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解析: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
7、可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也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越大,如一棵大树上有很多寄生虫。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 答案:C 9. 下面是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AF)枯叶年输入量和枯叶现存量的比较表,说法正确的是()ABCDEF枯叶输入量 /thm2a11.507.5011.507.59.5050.0枯叶现存量 /thm2a144.0035.0015.005.03.05.0A. 土壤有机物积累量ABCDEBCDEF 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茂盛,落叶最多,分解者代谢旺盛。 答案:B
8、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的积累 B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C我国对西部地区部分耕地实行“退耕还草、还林”,其中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一些具有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在有植被覆盖过的地方,虽然原有植被已经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因此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深海处
9、无光照,生产者只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来合成有机物。 答案:A 1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化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有重要作用 解析: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生物各种群的竞争关系。 答案:B 12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 解析:根据图示,a以b为食,b以c为食;营养级别则
10、无法判断。 答案:C 二、简答题(共40分) 13(12分)为合理利用水域资源,某调查小组对一个开放性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了初步调查,部分数据如下表:进水口浮游 藻类数量出水口浮游 藻类数量水库淤泥真菌、 细菌数量年均1.93 mg (干重)/L年均1.02 mg (干重)/L10131015个/m2(1)浮游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它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_。 (2)浮游藻类数量少,能从一个方面反映水质状况好。调查数据分析表明:该水体具有一定的_能力。 (3)浮游藻类所需的矿质营养可来自细菌、真菌等生物的_ _,生活在水库淤泥中的细菌代谢类型主要为_ _。 (4)该水库对游人开放一段时间
11、后,检测发现水体已被氮、磷污染。为确定污染源是否来自游人,应检测_处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 解析:(1)浮游藻类属于低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是生产者,处于食物链的开始,是第一营养级。 (2)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原因是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在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多是承担分解者的角色,通过分解作用,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供给生产者利用。水库淤泥是位于水底的,处于氧气比较少的环境,所以其中细菌的代谢类型应为异养厌氧。 (4)要确定污染来源是否是游人,就要排除水库供水地污染的可能性,所以要在入水口处检测藻类植物是否就已
12、经增加。 答案:(1)生产者第一营养级 (2)自动调节(或自净化) (3)分解作用异养厌氧型 (4)入水口 14(14分)生态系统成分中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下面是某小组的同学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提出的两种实验方案。他们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1)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请说明理由。 方
13、案一:_ 方案二:_ (2)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3)请写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将甲、乙两组都进行_。 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_ _。 实验过程中_使树叶保持潮湿。 _。 解析:根据题干所要证明的问题,可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分解者(细菌)是否存在,所以设计实验应一组严格控制无菌条件作对照,另一组在有细菌条件下,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观察落叶分解情况,由此判断两个方案均不能达到效果,原因都是没有严格控制好单一实验变量。 答案:(1)方案一:不能。甲、乙两组均未进行灭菌处理,甲组落叶会分解从而失去对照作用,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中不仅含有细菌,且含有分解落叶的其他微生物,因此不能说乙组落叶分
14、解只是由细菌引起的。 方案二:不能。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中不仅含有细菌,且含有分解落叶的其他微生物,因此不能说乙组落叶分解只是由细菌引起的。 (2)因为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计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 (3)灭菌处理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不断地滴加蒸馏水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15(14分)某同学为了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对生物的污染情况,分别测定了池塘和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重金属元素在各种生物体内的质量分数,结果如下表,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生物环 境因素重金属质量 分数(106)生物环 境因素重金属质量
15、 分数(106)池塘水0.02土壤0.005浮游动物2秃鹫12浮游植物0.5猫头鹰5大鱼10鼠0.2小鱼5草0.02(1)请分别写出两个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池塘生态系统:_,草原生态系统:_ _。 (2)重金属元素在这两条食物链的各种生物体内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_。 (3)出现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是:_ _。 (4)在上述所给的池塘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在上述所给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_。 解析:重金属元素进入生物体内后,不能排出,只能在生物体内积累起来,因此经过的营养级越多,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元素就越多,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增加一个数量级,因此,根据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判断出其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的级别。 答案:(1)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草鼠猫头鹰秃鹫 (2)营养级越高的生物,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越高 (3)生物体不能将进入体内的重金属元素排出,从而积累起来 (4)浮游植物鼠、猫头鹰、秃鹫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