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校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 烛之舞退秦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0349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校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 烛之舞退秦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校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 烛之舞退秦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校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 烛之舞退秦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 、人物形象1)烛之武:1、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

2、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

3、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2)郑君:1 、善于纳谏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2 、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3 、精于言辞“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3)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4、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三 、写作特点1 、伏笔与照应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一事件的发生于秦毫无关系,这就为下文的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二军既是联合,却又不驻军一处,暗示出亲近联盟并非铁板一块,还是有机可乘的。后文由烛之武揭示出秦晋有“朝济而夕设版焉”的一段历史,暗合两国联盟的虚弱。由此,郑国解围,秦晋兵退就顺理成章了。2 、跌宕起伏本文虽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例如亲近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倾覆在即,佚之狐的推荐令郑伯看到一线希望,读者以为谋臣必慨然出使挽狂澜于即倒,岂料,烛之武因为长年不被重用,心中存在抑郁难平志气,淡然而辞,顿有手足无措之感。而此时郑伯引咎自责,又增添了剧情的戏剧性。直至烛之武“许之”读者始知虚惊一场。而本文的最后一段也同样有如此妙处。总之,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既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又能紧扣读者的心弦。3 、详略得当本文重点的烛之武说退秦师,而对攻郑、退兵等情节只做简略交代,充分展示了主要矛盾。4 、说理透辟烛之武说退秦伯的语言高超、精妙,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在大国诸侯面前从容辞令,寥寥数句,却是面面俱到,字字珠玑,无论是亡郑之弊,存郑之利,还是秦晋历史嫌隙,一字一句切中要处,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课后练习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