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浮山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秋声赋 导学案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221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浮山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秋声赋 导学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西省浮山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秋声赋 导学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西省浮山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秋声赋 导学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西省浮山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秋声赋 导学案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西省浮山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秋声赋 导学案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山西省浮山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秋声赋 导学案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山西省浮山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秋声赋 导学案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山西省浮山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秋声赋 导学案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高一语文学科学案编号:017 时间: 6.18 主编:陈晓平 审核:张俊芳 班级: 姓名:章节课题:秋声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回忆有关欧阳修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背景。2.学习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写作特点。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学习重难点】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秋声的描绘。2.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欧阳修(10071073),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属江西)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交他识字。宋仁宗天圣八

2、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起用。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傅身份辞职,归隐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谥文中。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了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古文运动传统,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其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喜奖掖后进,苏轼、苏辙二兄弟,苏洵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二、写作背景欧阳修为人刚直,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沉浮20多年,29岁时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

3、庆历新政”被贬滁州(作醉翁亭记);48岁那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秋声赋一文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年春天他辞去开封府尹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人生短暂、变化无情感伤于怀,在这篇文章中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融入了作者的深沉感慨。三、文体常识赋,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

4、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短赋骚赋辞赋骈赋律赋文赋)四、 文学积累我国古代从诗经楚辞开始,历代诗人对秋天作了大量动人的抒写。出于一种深切的生命关怀,这些作品中大都饱含一股悲慨之气,形成了一种广阔的“文士悲秋”现象,请搜集一些关于写秋天的诗词或诗句,写在下面。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交口县第一中学校高一语文学科学案编号:017 时间:2013.6.18 主编:陈晓平 审核:张俊芳 班级: 姓名:章节课题:秋声赋第二课时一、 借

5、助注释、工具书阅读全文,读准字音,翻译全文。悚然( ) 萧飒( ) 砰湃( ) 鏦鏦铮铮( ) 慄冽( )黟然( ) 渥然( ) 槁木( ) 砭人肌骨( ) 戕贼( ) 二、 诵读、疏通文章 诵读、梳理第一段 1字词 欧阳子方夜读书: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悚然而听之: 忽奔腾而砰湃: 鏦鏦铮铮,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2. 思考找出描写秋声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样描写妙处何在? 秋声能如此摇动人心,为什么?诵读、梳理第二段 1字词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

6、生秋实: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2. 思考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本段是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作者认为“秋状肃杀” 又是怎样造成的呢?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对此进行议论的?诵读、梳理第三、四段1字词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2. 思考面对着萧条肃杀的秋景,作者有何感叹?找出本文的主旨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童子的反应:莫对,垂头而睡,在文中有何作用?【深入思考】关于文章主题,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

7、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可结合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讨论,然后说出观点和理由。 交口县第一中学校高一语文学科学案编号:017 时间:2013.6.18 主编:陈晓平 审核:张俊芳 班级: 姓名:章节课题:秋声赋第三课时1下列通假字不正确的一项是()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盖夫秋之为状也 (情状)B.有动于中 (内心)C.必摇其精 (摇落,损耗)D.亦何恨乎秋声 (遗憾)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8、.悚然而听之草拂之而色变 B.但闻人马之行声盖夫秋之为状也C.初淅沥以萧飒常以肃杀而为心 D.必摇其精忧其智之所不能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目吴会于云间A春生秋实 B欧阳子方夜读书C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D万事劳其形4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C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D黟然黑者为星星5下列句子与例句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闻有声自西南来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夫秋,刑官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69题。6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

9、的一项是()例:草拂之而色变A悚然而听之 B丰草绿缛而争茂C物过盛而当杀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如波涛夜惊 B.天之于物,春生秋实C.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D.有动于中,必摇其精8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9翻译下列句子

10、。(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10.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如果他自己都没有搞好学习的愿望,即使请专家来辅导,也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B“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人人都懂,可在生活当中很多人总喜欢颐指气使,不顾及别人尊严。C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D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立相助。1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

11、自同一支枪。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_。_,_,_。_,_。一阵晨风拂过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

12、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A、B、C、D、秋声赋答案章节课题:秋声赋第二课时诵读、疏通文章 诵读、梳理第一段 找出描写秋声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样描写妙处何在? 1.用一连串的比喻(博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等。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2. 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秋声能如此摇动人心,为什么?作者采用比拟手法,

13、通过细雨、波涛、风雨、金铁战士行走的时小、时大、时显、时隐,写出秋声质的实感及量的存在。将秋声之形化虚为实,让人顿感秋声盈耳、秋意无边。诵读、梳理第二段 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秋的情状、对秋气的议论。本段是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本段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作者认为“秋状肃杀” 又是怎样造成的呢?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对此进行议论的?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秋气所致。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

14、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诵读、梳理第三、四段面对着萧条肃杀的秋景,作者有何感叹?社会“百忧”,人生“万事”对人身心的莫大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达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找出本文的主旨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简言之,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童子的反应:莫对,垂头而睡,在文中有何作用?童子对主人那一套深奥的话语莫

15、名其妙,不感兴趣,故“垂头而睡”;而作者从沉思中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合鸣。两相对比,强调作者悲凉的心境。【深入思考】明确: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联系欧阳修的生平)章节课题:秋声赋第三课时1选D。恨:怨恨。2选D。D项都是代词,他的。A项表修饰,表顺承。B项为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相当于“而”,相当于介词“把”。3选A。A项“实”和例句中的“目”都为名词作动词(实,结果实;目,遥望)。B项“夜”名词作状语。C、D两项无词类活用现象。4选D

16、。“星星”古义为点点白发,今义为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A项,“悚然”古今义都为惊惧的样子。B项,“萧条”古今义都为寂寞冷落、毫无生气。C项,“肃杀”古今义都为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5D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69题。6选C。C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表转折。7选D。精:精神,精气。A项中的“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项中的“实”,名词用作动词,“结出果实”;C项中的“四”,数量词用作名词,“四下里,四处”。8选D。文中没有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商,伤也”不属双关,这里是由字的声音来进行引申解释。10. B(A项“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够。可用来指尽力的心理确实是想尽力的,也可以是不肯出力,婉约拒绝的托辞。C意思与语境不符,不足为训:不值得当做典范或法则。D项“鼎立相助”用于称别人帮助自己。)11. C (A有歧义,“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有歧义。B成分残缺,应改为“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D偷换主语,“世界”不是“时代”。)12.A(描写的应该是未成熟的向日葵,才有“高亢的欢叫”状,应在后,排除B;句后面应接着描写,第四空后是句号,可排除C;AD都以续前,写晨风,后面作描写,似乎可以,但在其后不当,且第四空后为句号,故排除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