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25分钟)1关于能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属不可再生能源B煤、石油、水煤气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属一次能源C太阳能是一次能源、新能源D潮汐能来源于月球引力做功B水煤气是煤与H2O(g)反应生成的,不是一次能源。2氢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以水为原料大量制取氢气的最理想的途径是 ()A利用太阳能直接使水分解产生氢气B用焦炭和水制取水煤气后分离出氢气C用Fe跟HCl反应制取氢气D由热电站提供电力,电解水产生氢气答案A3下列关于反应热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H57.3 kJmol1,则H2SO4和Ca(OH)2反应
2、的中和热H2(57.3) kJmol1B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1,则2CO2(g)=2CO(g)O2(g)反应的H2283.0 kJmol1C反应热有正、负之分,燃烧热H全部是正值D1 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BA项,中和热为57.3 kJmol1,错误;C项,燃烧热H为负值,错误;D项,燃烧热是生成稳定氧化物,H2O为液态,错误。4已知葡萄糖的燃烧热H2 804 kJmol1,当它氧化生成1 g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A26.0 kJB51.9 kJC155.8 kJD467.3 kJA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 804 kJmol1,即1 m
3、ol葡萄糖完全燃烧生成6 mol二氧化碳和6 mol液态水时放出2 804 kJ的热量,当生成1 g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6 mol2 804 kJ26.0 kJ。5已知298 K、101 kPa下发生的三个化学反应:C(s)O2(g)=CO(g)H102CO(g)O2(g)=2CO2(g)H20C(s)O2(g)=CO2(g)H30相同条件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56 g CO和32 g O2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88 g CO2所具有的总能量B碳的燃烧热是|H3|CH1H3D28 g CO的总能量比44 g CO2的总能量大BCO燃烧是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A项错误。比较H时必
4、须带符号比较,H3异丁烷C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2H6(g)7O2(g)=4CO2(g)6H2O(g)H1 560.8 kJmol1D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A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规律:烷烃中,碳原子数越多,燃烧热数值越大,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越多,燃烧热数值越低。综合表中数据可知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 531.3 kJmol1,A正确;稳定性:正丁烷异丁烷,B错误;2 mol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应为2C2H6(g)7O2(g)=4CO2(g)6H2O(l)H3 121.6 kJmol1,C错误;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少,D错误。8能
5、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日益减少,促使人们研究能源的利用率和新能源(如太阳能、氢能、核能等)的开发。(1)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常规能源是_。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_。(2)乌克兰科学家用铜和铁混合熔化制成多孔金属,用于制作太空火箭上使用的煤油燃料雾化器,该雾化器的作用是_。(3)1.0 g液态乙醇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 kJ热量,表示乙醇的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答案(1)煤人均资源占有量小,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2)使煤油油滴变为油雾,增大与氧化剂的接触面积,使煤油充分燃烧(3)C2H5OH(l)3O2(g)=2CO2(g)3H2O(l)
6、H64.4 kJmol19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日益成为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乙烷、二甲醚燃烧热较大,可用作燃料,如图是乙烷、二甲醚燃烧过程的能量变化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乙烷的燃烧热H_ kJmol1。(2)等物质的量的液态乙烷比气态乙烷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_(填“多”或“少”)。(3)根据该图写出二甲醚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_。(4)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从环保角度分析,放出相同的热量时选择_(填“乙烷”或“二甲醚”)作为燃料产生的CO2较少。解析以产物1 mol H2O(l)作基准,确定a,b,c1,d,得:C2H6(g)O2(g)=CO2(g)H2O(l)H520 kJmol1CH3OCH3(g)O2(g)=CO2(g)H2O(l)H485 kJmol1所以乙烷的燃烧热H520 kJmol131 560 kJmol1。由于液态乙烷所具有的能量低于气态乙烷具有的能量,故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少。放出相同热量时,由方程式知乙烷产生CO2较少。答案(1)1 560(2)少(3)CH3OCH3(g)3O2(g)=2CO2(g)3H2O(l)H1 455 kJmol1或CH3OCH3(g)O2(g)=CO2(g)H2O(l)H485 kJmol1(4)乙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