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8582 上传时间:2025-11-02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5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7课《原毁》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精 研 课 文锻 炼 思 维整体感知背景链接韩愈所生活的中唐时代,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了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即所谓“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为正视听,引起当权者注意,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韩愈奋笔写下这篇原毁。本文与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合称“五原”,是韩愈较系统全面地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纲领性论文。整体感知文脉梳理文段研读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理解词句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_”通“_”,_答案:“懼”通“惧”,担心文段研读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古义:

2、_今义:古代女子称丈夫;古代指普通百姓(2)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古义:_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答案:(1)好人(2)有才技的人文段研读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故人乐为善_(2)早夜以思_(3)取其一不责其二_(4)即其新不究其旧_文段研读 (5)能善是,是亦足矣 _答案:(1)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好事(2)名词作状语,在早晚(3)均为数词活用为名词,一个方面;其他方面(4)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今天的表现;过去的表现(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病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_文段研读 得足下前年病

3、甚时一札 _ 将何往而非病 _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_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_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_答案:病:名词,缺点 动词,生病 名词,忧愁 形容词,困苦不堪 名词,疾病 形容词,筋疲力尽文段研读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句式:_译文:_(2)彼,人也;予,人也句式:_译文:_文段研读(3)舜,大圣人也句式:_译文:_(4)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句式:_译文:_答案:(1)判断句;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2)判断句;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3)判断句;舜,是大圣人(4)固定句式“不亦乎”,这不就是对自身要求严格而全面吗文段研读文段研读

4、筛选概括 6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明古代君子对待他人的态度一组是(C)其待人也轻以约 举其一不计其十 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AB CD解析:是今之君子对待他人的态度。文段研读 7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B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C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

5、利益。文段研读 D本段通过对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的分析,阐述了本文的正题,下一段因为要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解析:下一段才是本文的正题,此段对其起了一个衬托作用。8第一段分为几层?各层的内容是什么?答案:第一段分三层来论述,第一层总论古之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第二层讲古之君子“待己”的做法;第三层讲古之君子“待人”的做法。文段研读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理解词句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未少有得而止矣“_”通“_”,_答案:“少”通“稍”,副词,稍微文段研读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

6、义。(1)故人难于为善古义:_今义:老朋友;死去的人(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古义:_今义:大家,许多人答案:(1)两个词,所以;别人(2)一般人、普通人文段研读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故人难于为善_(2)我善是,是亦足矣_(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_(4)究其旧不图其新_文段研读答案:(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好事(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3)均为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4)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的表现;今天的表现 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称 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_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_文段研读 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_ 相如每朝时,常称

7、病 _ 度而取长,称而取重 _答案:称:动词,称赞 动词,称心 动词,适合 动词,说 动词,称量文段研读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句式:_译文:_(2)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句式:_译文:_答案:(1)被动句;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得赞美(2)固定句式“不亦乎”,这不就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文段研读文段研读 筛选概括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古代君子严格要求自己的一组是(A)其责己也重以周 其待己也廉 去其不如舜者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未少有得而止矣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AB CD文段研读 7下列对课文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

8、项是(B)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与古代不同,现在的君子对别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宽容无度。B正是因为对自己过度地宽容,少约束,所以今人难以取得进步,因此也不被人尊重。C作者认为,造成现在这种样子的原因是懒惰和嫉妒,作者的这种观点是实践证明了的。文段研读 D最后,作者由此及彼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名誉光大,道德推广,首先加强自身修养。解析:B项,强加因果,“因此也不被人尊重”于文中无体现。8“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则不然”此处何意?答案:这句话揭示了现在的君子待己待人的表现: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则不然”揭示了“今之君子”的嘴脸,“责人”“待己”恰与“

9、古之君子”相反。文段研读三、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理解词句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_”通“_”,_(2)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_”通“_”,_(3)道德之行,难已“_”通“_”,_文段研读答案:(1)“原”通“源”,根源(2)“说”通“悦”,喜悦(3)“已”通“矣”,了、啊 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古义:_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吾尝试之矣古义:_今义:试验,试文段研读 (3)尝试语于众曰古义:_今义:试验,试 (4)是故事修而谤兴古义:_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答案:(1)

10、虽然这样(2)两个词,曾经;试验过(3)两个词,曾经;试着(4)两个词,因此;事情文段研读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_ (2)而望名誉之光 _答案:(1)动词活用为名词,诽谤的话;诋毁的话(2)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文段研读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修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 _怠者不能修 _恐修名之不立 _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_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_文段研读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_ 孙膑膑脚,兵法修列 _ 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_答案:修:动词,做到 动词,修身、求上进 形容词,美好的 动词,治理 动词,修订

11、 动词,研究 动词,编纂 形容词,长文段研读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怠与忌之谓也句式:_译文:_(2)某良士,某良士句式:_译文:_文段研读(3)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句式:_译文:_(4)又尝语于众曰句式:_译文:_文段研读(5)士之处此世句式:_译文:_(6)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句式:_译文:_文段研读答案:(1)宾语前置句;就是所说的懒惰和忌妒啊 (2)判断句;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好人 (3)状语后置句;强硬的人定会在语言上愤怒,软弱的人定会在脸色上愤怒 (4)状语后置句;我又曾经试着对大家说 (5)省略句;补充完整为“士之处(于)此世”,读书人生活在当世上 (

12、6)被动句;而希求声名被光大、德行被推广文段研读 筛选概括 6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与“毁”有关的一项是(B)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我善是,是亦足矣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举其一,不计其十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也 AB CD解析:和是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的表现。文段研读 7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全文的思路来看,先以古之君子为例,正面说理,后以今之君子为证,反面说理,再进而分析“毁”的原因、危害,最后是作者的殷切希望。B古之君子,总是把自己看成舜、周公这样的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名誉之光

13、,道德之行”。C作者对当时社会“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很是忧虑,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士之处世,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的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治理问题。文段研读 D作者曾经以称赞某人和批评某人为试验,结果让他很是失望:人们评价一个人不是以实事求是为原则,而是以此人跟自己的关系和利益为标准。解析:B项,应是古之君子把舜、周公这样的人当作榜样来严于律己。8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答案:说明当称赞或批评某个人时,人们不是根据事实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他的关系而定。这种行为会导致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文段研读四、阅读课文第四

14、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理解词句1【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乃而我乃不能是 _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_家祭无忘告乃翁 _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_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_文段研读答案:副词,竟然 副词,于是 代词,你的 副词,才 副词,仅仅 2【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将有作于上者句式:_译文:_答案:状语后置句;在朝堂之上而将有所作为的人文段研读 筛选概括 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依据,从待己和待人两方面立论,以古今作比较,分析揭示了毁谤产生的根源在于懒惰和嫉妒。B文章高度赞扬了“古之君子”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精神,抨击了惯于“怠”

15、与“忌”、好说别人坏话的“今之君子”,呼吁社会改变“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嫉贤妒能的坏风气。文段研读 C作者认为,君子要求自己应严格而全面,要求别人应宽容而简约。国家当中居于上位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他的国家就一定会治理得好了。D文章采用比较对照的论述方法和并列双行的结构方式,排比成篇,层层紧逼,处处呼应。解析:C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可几而理矣”。4下列对课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愤懑之情,但在不平之鸣中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文段研读 B作者认为“怠”和“忌”造成了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C最后

16、一段交代了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毁谤歪风,又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D本文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对比,还有“应者”与“不应者”不同的两类人的对比。解析:“应者”与“不应者”不构成对比。文段研读 5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答案:最后一段阐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杜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身上,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归纳探究【

17、上下求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探究结论】答案:(示例)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示古之“毁”不兴的缘由。第二段“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第三段水到渠成,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的猖獗。拓展思维在“责己”与“待人”两个方面,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所持的态度截然不同。在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毁人扬己的现象?你觉得韩愈的分析有没有道理?我的观点:_答案:参考

18、提示:本题意在学以致用,同学们可借助课本知识来观照现实,评价生活现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律己严格,待人宽和。答案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课文翻译课文翻译课文翻译【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这里指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标准的人。责:要求。重:严格。以: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周:周详、全面。待:对待。轻:宽容。约:简少。求:探求。早夜:早晚。去:抛弃、去掉。就:接近、靠近。才与艺:才华与技能。病:弊病、缺点。艺人:有才技的人。取:选取、肯定。责:苛求。究:追究。旧:过去。恐恐然:提心吊胆的样子。懼:通“惧”,担心。】课文翻译课文翻译【然:代词,这样。详:详细、要求高,与“周”相近。廉:少、要

19、求低,与“约”相近。我善是:我擅长这点。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少:通“稍”,副词,稍微。止:停止。已:表程度的副词,太、甚。不足:不值得。称:称道。用:功用、本领。举:抓住。计:考虑、思考。图:考虑。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闻:名誉、声望。望:希望。】课文翻译课文翻译【虽然:虽然这样。为是:做这些。本,原:指事物的根源。“原”通“源”。怠:懒惰。忌:嫉妒。语:告诉。某:代词,不确指,某人。良士:好人。应:应和。强者:强硬的人。怒:发怒、生气。言:言论。色:脸色、表情。说:通“悦”。是故:因此。事修:事情办好了。修,治理。谤:动词活用为名词,诽谤的话。兴:产生。呜呼:表感叹,唉。光:发扬光大。行:实行、贯彻。已:通“矣”。】课文翻译【将:将要、打算。有作:有所作为。上:指朝堂之上。说:指以上的话。存:留心、牢记。其:副词,表推测,大概。几:庶几、差不多。理:治理。欤:语气词,表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