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 、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一、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二、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三、为后面选修4进一步学习原电池、电解池和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开路”,所以这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
2、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困难与成功。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3、教学重点和难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条件及应用。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索,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二、说教法采用小组合
3、作、实验探究、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设计思路与依据:本节教材对原电池原理内容叙述篇幅很少,几乎就是对几个概念的定义,但同时又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首先,新课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当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 - 水果电池”,又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所以本节教材内容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因而教学上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我对本节教材内容作了一些
4、处理。调整教材知识顺序,先学习原电池知识,然后再学习2009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火力发电的利与弊,以巩固对原电池概念的再认识。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
5、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ZXXK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能按照“设置问题情景 - 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分析验证 - 得出相关结论 - 引发新的问题情景 - 提出新问题 - 实验提供直接经验 - 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 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三、说学法1.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必修I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已经知道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的基本条件:有电源,形成闭合回路。但是学生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这种情况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设置了“
6、将锌粉和稀硫酸直接接触进行反应”这一演示实验,通过实验事实的直观材料去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降低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实验技能基础经过几个月的高中学习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且由于物理课上的训练,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电路组装能力。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实验获得大量的感观材料之后加以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利用导学案,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四、说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介绍最早电化学电池
7、伏打电池。展示图片,引出问题“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2、原电池原理教学。给学习小组设计如下实验:(1)将铜片与锌片不接触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金属表面现象。(2)将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后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金属表面现象。(3)将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在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金属表面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现象的“反常”。(1)、电流表指针偏转意味着什么?(2) 、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 (学生认为可能是氢气或 SO 2 或是氧气。最后同学认为最有可能的是氢气。) (3) 、氢气怎么来的(可从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角度分析)?氢离子转变为氢气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学
8、生提出许多假设)例如: 学生:电子应是铜失去的,因为气泡是在铜片上产生的。 学生:电子应是锌失去的,因为锌比铜活泼,易失去电子。 学生:电子应是铜失去的,若是锌失去电子,气泡应该出现在锌片上,怎么会在铜片上出现气泡呢? 学生:导线有电流通过,锌片失去的电子可以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上,溶液中的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电子,因此,铜片上有气泡。 学生:既然电子是锌片失去的,氢离子为什么不直接在锌片上得电子,而要到铜片上得电子呢? 总结、完成导学案,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得出原电池的相关概念。电极判断、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等等。过渡:原电池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那么构成原
9、电池要有哪些条件呢?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教学。给学习小组分别设计如下实验,讨论分析并利用导学案完成相关知识归纳。电极材料溶液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结论第一组对比实验ZnCu稀硫酸构成原电池需 、ZnZn稀硫酸第二组对比实验ZnCu硫酸铜构成原电池需 、ZnCu乙醇第三组对比实验ZnCu稀硫酸构成原电池需 、ZnCu两杯稀硫酸第四组对比实验Zn石墨稀硫酸构成原电池需 、Cu石墨稀硫酸在各个学习小组小结后,师生总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负极和电解质溶液之间必须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4、自主阅读体会学习2
10、009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是什么? 假设你是电力工程师,面对这些利与弊,你会如何应对呢?以巩固对原电池概念的再认识。5、检测练习(见导学案)6、布置作业与自我反思(见导学案)五、板书设计1、 原电池的概念:2、原电池的原理: 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锌片): Zn 2e - =Zn 2+ (氧化反应) 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铜片): 2H + +2e - =H 2 (还原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为: Zn + 2H + =Zn 2+ + H 2 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电极材料均插入
11、电解质溶液中 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负极和电解质溶液之间必须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六、教学后记与反思从学科特点来说,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从学生心理特点来说,这节课中重视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看,动脑思考,亲身体验得出结论,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学生实际思维和分析能力来说,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因此,本节课的部分实验是由教师预先设计的,但同样起到了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本节课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因为小组的每个成员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不同,充分的讨论有利于组内的交流和互助。所以本节课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时间安排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