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一轮总复习新课标历史高效测评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080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一轮总复习新课标历史高效测评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届高三一轮总复习新课标历史高效测评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届高三一轮总复习新课标历史高效测评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届高三一轮总复习新课标历史高效测评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三一轮总复习新课标历史高效测评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基础卷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福建泉州3月)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解析: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

2、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B项将早期儒家思想与阶级对应起来显然是错误的;C项表述错误;D项则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答案:A2.右图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先王之政不需要改变ABC D解析:自然万物是变化的,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是老子道家思想,错误;韩非子以“守株待兔”的故事讽刺保守和守旧,强调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应与时俱进,错误。答案:

3、C3今天我国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于“以德治国”,我们可以从儒家传统文化中吸取的有益的思想是()A民本思想B“和为贵”和“仁”的思想C“有教无类”的思想D“天人感应”解析:“以德治国”强调的是统治者要实行德政,故符合要求的答案为B。答案:B4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中的“以法为教”即是法家思想的典型主张。答案:D5表现墨家“兼爱非攻”思想的巨片墨攻在全国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今天,墨子的思想又重新引起世人关注。

4、墨子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详细解析了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墨子反对一切战争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张战争的正义性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A BC D解析:结合墨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加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墨家不可能反对一切战争,故错;从墨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看,是不正确的。答案:B6(2012广东深圳一模)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

5、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取得正统地位,熟读儒家经典的儒士占据了政府的要职,士人政府形成。答案:C7魏晋时期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的困境是由于()佛教盛行道家学说广泛传播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佛教代替儒教成为正统思想A BC D解析:魏晋时期,佛、道两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的独尊地位。说法错误。答案:A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

6、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本题考查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关系。A项是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C项是指董仲舒的新儒学,不选;D项不属于理学的“创新”,不选。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答案:B9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解析:选项中唯一可以称为道德准则的就是三纲五常。答案:C10论语颜渊曰:“颜

7、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 将“己”解释为“私欲”,将“礼”解释为“天理”,“克己复礼”便可解释为“存天理,灭人欲”,这应该是朱熹对“克己复礼”的解释,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C、D两项与材料无关。答案:B11明末思想家李贽提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

8、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解析: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随便套用。他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据此并结合题干材料中李贽的话可知其思想核心是反对迷信崇拜。答案:C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C隋唐佛学

9、D宋明理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归纳材料信息说明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顾炎武反对宋明理学空谈理性,不务实际。A、B、C均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D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2皖南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们主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法律加以详细的规定、法律是专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而制定的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材料二西汉建国初期,由于经过长期的混乱,社会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载什二三”的境地。西汉统治者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出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10、、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来了一个大转变材料三到西汉中期,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急功近利,一反其先辈“清静无为”的方针,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外事四事,内兴功利”。在这样形势下,主张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封建大一统的董仲舒新儒学便应运而生,而以新儒学为特征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也开始形成。(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家的这些原则”是哪些原则?为什么秦统治者采纳“法家的这些原则”?(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治法律思想”?(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是如何建立新儒学的?(8分)解析:第(1)问,前一问从材料一中的前

11、半部分内容即可概括,后一问要从战国后期政治发展趋势来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所述西汉建立初期的形势看出,法家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取代它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这在材料三的第一句中已有说明;第(3)问,注意“如何”这一答题要求,主要包括建立方式、思想内容等,即要体现出“新”。答案:(1)原则:主张以法治国,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因为法家的这些原则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8分)(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4分)(3)董仲舒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五行学说来改造儒学;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

12、扬“君权神授”,加强了君权;还提出了“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任答出其中3点即可)(8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二“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

13、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请回答:(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朱熹的哪一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对此作简要解释。(6分)(2)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6分)(3)材料二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8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朱熹和王阳明基本思想观点的不同,也即“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的不同。解题关键一是把握材料信息,归纳出材料的核心观点;二是抓住朱熹和王阳明学说的主要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另外,要结合教材知识理解两段材料。答案:(1)格物致知。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6分)(2)“穷理”,朱熹把认识“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6分)(3)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8分)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