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七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解析】选D。通过材料并
2、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题干中既有“留学生”,又有“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新旧并存,D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施的,B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错误。2.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理化植物动物图画体操合计课时545193611112088410177A.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B.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C.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D.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解析】选A。从课程分类来看,既有中
3、国儒家经学,也有西方自然科学等课程;从课时分布来看,儒学与西学课时比例差别不大,由此可知,A正确;B错误,中国并非殖民地;C错误,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D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并行的局面。3.(2021日照高二检测)我国某时期文官高等考试资格和考试方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由此可以判断,该规定()A.致力于实现民族民权政治 B.出台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C.适应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D.完全模仿西方的文官制度【解析】选C。根据材料“文官高等考试”“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可知是北洋政府时期,根据材料“本国国立大学或
4、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可知,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为了适应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故选C。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南京政府时期,女子也可以参加考试,故B错误;“完全模仿”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也没有相关表述,故排除D。4.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解析】选B。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
5、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转而全面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这些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因此B正确。5.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文官法的颁发( )A.为复辟帝制做准备B.规范了官员等级秩序C.有利于政治近代化D.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解析】选C。文官法的颁布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政治近代化,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错误。6.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
6、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这反映了()A.北洋政府没有文官选拔制度B.北洋政府文官选拔存有弊端C.郁达夫志大才疏,无真才实学D.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人才【解析】选B。根据材料“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可知,北洋政府的文官选拔存在弊端,B正确。根据材料“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可知,北洋政府有自己的文官选拔制度,A错误;根据材料“学富五车的郁达夫”可知,C错误;单凭郁达夫的个例不能说明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的人才,D错误。【补偿训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与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相比
7、,最主要的不同是()A.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的精华B.采用考试的方式,更加公平公正C.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D.制度更加严密,禁绝了任用亲信现象【解析】选C。两者都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的精华,都采用考试的方法选官,A、B不符合题意;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故C正确;尽管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严密,但不能杜绝任用亲信现象,故D错误。7.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而无真才实
8、学的人占居要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这表明()A.要继续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B.民主选举官员制度应该废除C.临时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官员D.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解析】选D。根据材料“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可知,这不利于选拔人才,因此要与选举考试相结合,D正确;八股取士在清朝末年已经废除,A排除;孙中山认为现行的选举制有弊端,但他并未主张废除选举制,B排除;C材料未体现,排除。8.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
9、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B.表明北洋时期官僚机构膨胀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解析】选C。文官普通考试分类并细分专业,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由材料看不出官僚机构膨胀,只能说明官僚机构的专业化,故排除B;划分专业不等于实践经验,故排除D。9.民国十年,孙中山发表演讲指出:传统西方宪法在政府机关采取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制度仍有流弊,应该再加入考试权与监察权。这实质上反映了()A
10、.南京临时政府力图实行“五权宪法”B.考试权与监察权是五权的重心C.孙中山为实现民主政治继续探索D.传统文化与宪政思想并行不悖【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即使到了“民国十年”,孙中山仍在为实现民主政治继续探索,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南京临时政府力图实行“五权宪法”,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考试权与监察权是五权的重心,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与宪政思想并行不悖,D错误。10.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湖南军阀何键(湖南醴陵人)选人是“非醴勿听,非醴勿用”,阎锡山(山西五台人)则是“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这体现了()A.文官选任制度的随意性B.军阀用人无视选任制度C.宗法观念对中国的影响D.国民政府没
11、有统一全国【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军阀重用家乡 人,无视国家选官制度,B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文官选任制度具有严密性,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域关系,不是血缘关系,C错误;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D错误。11.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
12、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加强干部廉政建设,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所以答案选D。12.(2020潍坊高二检测)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A.决定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 B.取代了党管理干部的人事制度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D.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的人事制度【解析】选C。材料“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说明是在1992年以后,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是80年代,故A错误;
13、新中国成立至今都坚持贯彻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故B错误;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实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是否有特色不是刻意为之,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6分)【解析】本题为开放
14、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在解答时需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例如赞同,就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作用和影响欧美两方面回答;如若不赞同,就从科举制的弊端入手。答案:示例1: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
15、社会发展。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对欧美的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示例2:不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性制的观点。认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进一步传播,当时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由
16、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示例3: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且一定要论及欧美国家文官选拔。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摘编自
17、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二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14分)【解析】第(1)题背景,根据材料一“清末新政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并结合所学
18、知识从统治危机、科举改革、新式学堂、留学潮、民国政治等方面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第(2)题意义,根据材料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事制度、人才选拔、干部队伍等方面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答案:(1)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2)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备选习题】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会官
19、职令等文官考试法案。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文官任职令文官考试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据此可知()A.立法规范近代政府行政B.近代公务员制度已经建立C.民国实现了政治近代化D.官制改革借鉴了西方经验【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均通过一系列立法来规范近代政府的行政工作,A正确;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排除B;民国时期中国始终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实现政治的近代化,排除C;材料体现不出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排除D。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
20、、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A.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B.国家直接从各项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人才C.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D.我国干部录用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解析】选C。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退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C正确;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是在1993年,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均应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排除。3.材料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官吏队伍极度混乱,腐败现象十分严重。1912年7月,法制局在文官惩戒法及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理由
21、中说:“官吏与国家原为特别权力服从关系,故官吏违反其服务义务时,国家本其权力特别,或斤责之以戒其将来,或罢黜之以使官吏知做。”1913年,熊希龄担任国务总理后,即向袁世凯提出在中央设立高等惩戒委员会的建议,袁世凯根据熊希龄的建议开始着手文官惩戒制度的创设。随后,各项惩戒法规相继出台,主要有:文官惩戒法草案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令和知事惩戒条例。这些法令法规的颁布,对文官惩戒的机构、人员、处分和程序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使文官惩戒做到了有法可依,惩戒制度逐步确立。摘编自陈广华袁世凯政府时期的文官惩戒制度研究(1912-1916)(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创设
22、文官惩戒制度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政府创设文官惩戒制度的意义。【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官吏队伍极度混乱,腐败现象十分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扭转民国初期官吏队伍混乱、腐败严重的状况,加强对官吏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从而保证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转。第(2)题依据材料“文官惩戒法草案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令和知事惩戒条例”“使文官惩戒做到了有法可依,惩戒制度逐步确立”,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创设文官惩戒制度主要为扭转民国初期吏治状况,加强对官吏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这有利于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规范官员执政,提高官吏队伍的廉洁性;北洋政府创设文官惩戒制度规范官员执政行为的同时推动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为后世提供借鉴。答案:(1)目的:扭转民国初期吏治状况;加强对官吏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保证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转。(2)意义:有利于防止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助于提高官吏队伍的廉洁性;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