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第2课一、选择题1小张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张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改穿汉服ABCD【答案】A2史书记载,孝文帝规定“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这两项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杜绝官吏贪腐B推进民族融合C大大增加粮食产量D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答案】D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
2、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四个选项都与迁都洛阳有关,但A、B、C三项是直接原因或目的,而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故选D项。4“(北魏)高祖(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强大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答案】A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的
3、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ABCD【答案】A结合所学可知,都属于移风易俗的内容。6.(2020广东深圳月考)魏书食货志中记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对这则材料表述最准确的是()A.北魏政府一直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B.北方商业萎缩,北魏一度有所复苏C.北方经济逐渐赶上南方D.北魏开始流行货币地租【答案】B材料的大意是北魏建立后直到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钱币和货物流通不畅,孝文帝下诏令全国使用货币交易。孝文帝的这一措施使北魏商业得以恢复,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题干没有体
4、现,排除;题干涉及的是商品经济,与地租无关,况且明清时期开始流行货币地租,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魏书(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两次著名的改革或变法?(
5、2)材料一中的“坏井田,开阡陌”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答案】(1)秦国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2)含义: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3)均田制。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8(2017江苏南通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魏书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李韶认为“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资治通鉴
6、齐纪六载,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四月,孝文帝曰:“我以平成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迁都洛阳,欲通四方之运,而民犹惮河流之险。”在迁都洛阳后的几年中,他多次外出巡幸,以正统之君的姿态祭奠历代汉族的皇帝、忠臣以及孔子等前贤,祭祀高山大川。(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迁都洛阳的积极影响。【答案】(1)原因:洛阳在历史上长期作为都城,是王权的象征;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心,交通便利,漕运发达,便于各地前来朝贡;孝文帝具有强烈的正统思想和实现大一统的理想。(2)积极影响: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汉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摆脱鲜卑贵族旧势力的束缚与影响;可以避免游牧部落的骚扰和威胁;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