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fnyzhulinxi值得只洗耸立的样子亲近而不庄重少应当3(1)爱莲说的作者是_(时期)的_,字_,哲学家。(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_,类似于现代的杂文。北宋周敦颐茂叔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D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1)爱莲说一文中,作者从生长环境的角度赞美莲品质高洁的句子是:_。(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_。(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_。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从淤
2、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多洗涤少应当8本文题为“爱莲说”,却从菊和牡丹写起,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用菊来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高洁质朴、不随流俗的特点。9从文中“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两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围绕“趋炎附势、追求功名利禄的世风”回答即可。如: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10作者“独爱”莲花,认为莲才是花中的君子。请结合文中对莲的具体描写体会莲都具有哪些君子的品性?围绕“
3、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的清高风度”回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二)【甲】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乙】习惯说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反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注释】养晦堂:刘蓉居室名。浸淫:渐渐扩展。踬:跌绊。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1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濯清涟而不妖”中的“
5、妖”是艳丽的意思,这句话写出了莲花的洁身自好。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亵”是亲近而不庄重的意思,整句话写出了莲花的端庄自重。C“每履之”中的“履”是踩的意思,在文中指经过。D“先君子来室中坐”中的“先君子”是指刘蓉的朋友。D12把甲文段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艳丽。13甲文段中,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陶渊明“独爱菊”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归隐之情;周敦颐“独爱莲”则是身在世俗的洪流之中却坚守清廉本质。14 爱 莲 说 运 用 了 托 物 言
6、志 的 表 现 手 法,作 者 在 文 中 表 达 的“志”是_;(用自己的话概括)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用原文回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学,贵乎慎始【乙参考译文】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坐下,回头看看那处洼坑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以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