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晋中市和诚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等。据此可知,“差序格局”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C.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
2、本的层次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明确了尊卑等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B项符合题意。A项,宗法制度先于儒家思想产生,排除。C项,宗法制度后来遭到破坏,故排除。D项,宗法制度是社会等级形成的根源,而非表现,排除。2.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朔年间,河间王国先后被分为兹旁光等11个侯国,淄川王国被分为剧怀昌等16个侯国,代鲁长沙齐等王国也被分为几个或十几个侯国。这一局面的出现A. 是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相统一的结果B. 导致国家分裂,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实质上是对郡国并行制
3、继承和发展D. 说明汉初统治者在治国体制上的困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推恩令的措施,因此B项排除;材料内容是在解决郡国并行制的弊端,C项对郡国并行制的继承和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汉初统治者在治国体制上的困惑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3.1577年,大学生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官制,张居正应回原籍丁忧守孝。年已十五岁的万历皇帝需要元辅不可或缺的襄助,决定以“夺情”的先例予以慰留。虽然翰林院几十名官员以有悖伦理为由向张居正提出劝告,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这件事本质上反
4、映了A. 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旁落B. 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C. 专制皇权高度强化D. 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答案】C【解析】万历皇帝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这说明专制皇权高度强化,可以打破丁忧制度,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衰落,故A错误;当时没有宰相,无法体现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故B错误;传统伦理为君主专制服务,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皇帝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学生应该抓住题干关键词“本质上反映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出发,得出正确答案。4.有学者指出,自秦代
5、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据此,对监察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 能够确保古代官僚集团清正廉明B. 确保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科学化C. 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D. 能够促进监察权力独立高效运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以皇权为中心的单线垂直特征、监察与行政相分离的独立监察体系有利于强化监察效能,保证监察的独立性,从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古代监察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监察效能有限,故A项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监察与选官制度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贵族政
6、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排除。5.希腊城邦的公共建筑包括宗教建筑、娱乐建筑和行政建筑,三者的用途通常彼此交错。比如雅典城邦市政广场的母亲神圣殿同时又是公共档案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会议的决议都存放于此。露天剧场又并非只是观看戏剧的娱乐场所,也常用作政治活动的空间,如举行公民大会等。其目的在于A. 增强公民参政的意识B. 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C. 宣扬神权至上的观念D.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雅典城市将法律、法令、决议存放于母亲神的圣殿里以供公民查询,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增强公民参政意识,故A项正确。将法律、法令、决议存放于母亲神的圣
7、殿的目的不是宣扬神权也并非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故B、C排除。D项,题干现象旨在激发公民参政积极性,并非强调对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排除。6.如图是周相罗马法原论(上下)的著作目录,由目录可以直接得出罗马法A. 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B. 打破贵族垄断法律,保护平民利益C. 体现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精神D. 强调法律至上,追求公平正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买主权、物权法、继承法債法”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强调维护私有财产,体现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法精神,故C项正确。A项,属于属于罗马法的影响,不能从材料“直接得出”,排除。B项,为十二铜表法颁布的历史意义,排除。D项,体现了罗
8、马法的精神,不能从材料“直接得出”,故排除。7.“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A. 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B. 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C. 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D. 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是在18世纪中叶,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
9、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要求,故C项正确;D项错在“解决了”,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点睛】学生做材料题一定要依据材料,千万不可脱离材料做题。本题学生只需理解题干所述,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8.据纽约时报报道,白宫于2017年5月9日宣布,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天根据司法部建议,解除了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的职务。科米在2013年被时任总统奥巴马任命为联邦调查局局长,他是历来第二位被解雇的联邦调查局局长。特朗普此举A.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B. 表明了司法部的地位高于联邦调查局C.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D
10、. 反映了民主党与共和党矛盾不可调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有权任命和解除联邦政府官员,故总统特朗普是根据司法部建议解除的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的职务体现了行使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出司法部的地位高于联邦调查局,排除。C项,美国政府权力由宪法赋予,特朗普起不到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的作用,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矛盾,排除。9.柏克在法国革命论指出:“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
11、民主的专制的泥潭”。这表明A. 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B. 法国实现了社会领域的平等C. 革命使人民获得民主权利D. 革命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法国大革命中教堂被强制关闭、行政命令必须以公民相称,妇女被强迫一律穿长裤戴红帽,由此可知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可见革命有些背离了自由原则,D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法国大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A错误;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实现社会领域的平等,B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大革命给予了人的民主权利,C错误。10.1871年4月16日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的立法机构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
12、,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宪法修正议案。因此普鲁士在联邦议会有很大影响力。这表明该宪法A. 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B.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 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D. 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答案】D【解析】材料中介绍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权的分配问题,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的权利存在不平衡状态,普鲁士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德意志实行的是联邦制;B选项材料没能体现;C选项与材料无关。11.魏源撰道光洋舰征抚记认为,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
13、两国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B. 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C. 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了历史研究要相互印证,即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记载属于二手史料不一定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历史原因的探讨并非很难有定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不一定愈客观,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2.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
14、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A.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B.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C.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D.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条约已经明确规定英方人员的相关权力,但是材料表明清政府还有抗拒情绪,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南京条约已经签订,英国已经获得特权,B错误;D不符合材料,排除。13.民国初年,军队不属于国家,军权就是政权。民众只知忠于给他们衣
15、食的官长,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不知忠于国家。工商界不知民权为何物,顺民思想在其身上还有着很深的烙印。传统知识分子沉迷于古文字,思想腐旧,留学生引进各种思潮,思想分裂。这主要说明当时A. 思想分裂严重B. 民众思想落后C. 实现民主共和的条件还不成熟D. 辛亥革命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不知忠于国家”“工商界不知民权为何物”“顺民思想在其身上还有着很深的烙印”可知当时民众民权意识缺乏,民主共和尚不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思想分裂严重,民众思想落后均为对材料的片面阐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B两项。D项,辛亥革命推翻了长达两千年的君主专制体制,一定程度
16、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排除。14.1919年5月31日,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材料可知A. 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B. 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C.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D.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即社会各界人士都反对北京政府任用内奸、镇压爱国运动的行为,表明了他们对五四运动的支持,故A项正确。B项,材料反映各界对北洋政府对内镇压的批判,未提及对巴黎和会的不满
17、,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共和内容,故排除。15.“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A. 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B.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C. 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D.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旨在统一国家”、“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为国民大革命,国共两
18、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目的在于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发动北伐战争,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土地革命成果,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并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D项,国民大革命中,国民党叛变革命,国共由合作变为对立,故排除。16.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对卢沟桥事变的部分报道(据2018年1月14日北华大学东亚中心副研究员赵文铎文章整理)据该表可推知A. 美国纽约时报立场比较客观B. 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C. 日本侵华是为了保护华北的利益D. 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抵抗的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表材料中“南京政府采取敌对手段”“和平有赖于南京同意在华北地区达
19、成和平协议”“国民党推行的反日政策”等内容出自日本方面关于卢沟桥事变责任的言论,从侧面说明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抵抗的政策,故D项正确。A项,材料显示,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的是日本方面关于卢沟桥事变责任的认识,无法体现其客观性,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态度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日本侵华是为了转嫁国内危机,满足其称霸的需要,保护华北利益只是其借口,排除。17.1943年春节,有记者报道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的情况:旧历元旦,驻在各村的团体机关与驻地民众一同举行团拜,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耍钱”等各种不正当的娱乐已经减少,演新戏、开晚会等是最常见的娱乐;有些
20、村的民众不辞远途去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据此可知A. 根据地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B. 民俗节日呈现出革命动员的特征C. 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 传统节日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43年太行根据地军民在春节的各项行为与民众过年习俗紧密相连,反映了民俗中融入了革命和抗日爱国的内容,故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民众素质的提高,排除。C项,材料中着重阐述春节习俗的变化,与根据地物质生活水平无关,排除。D项,根据材料可知传统节日即使在战争年代依然受重视,排除。18.1935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又对粮食资源、
21、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联合办事处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内迁。这一做法A. 是为了应对国内的经济危机B. 直接导致民族丁业陷入困境C. 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D. 是官僚资本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战时的统制措施涉及粮食、交通、资源、工业等领域,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配战略资源,故C项正确。A项,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前期至抗日战争前,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不是国内的经济危机。排除。B项,“沿海工厂的内迁”有助于保护民族工业,避免受到战争破坏,排除。D项,统制战略适应了战时需要,并非强化官
22、僚资本,故排除。19.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周刊写道:“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据,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材料评述的“战局”A. 说明长江以北地区己解放B. 表明国民党己失去战争优势C. 是中共军事战略调整的结果D. 奠定了解放南京的军事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黄河到长江广大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牵动整个头部”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中共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开始由防御变为战略反攻,故C项符合题意。A项,根据材料“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牵动整个头部”可知此时长江以北尚在国民党统治下
23、,并未解放,故排除。B项,此时国民党军队仍然占据优势,“失去战争优势”说法错误,排除。D项;三大战役奠定了解放南京的军事基础,排除。20.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B. 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C. 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D. 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不可调和
24、,十月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故B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中“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说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统治。故排除。D项,一战是革命爆发的外部推动因素,包含于B项中,故排除。2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93%下降到28.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A. 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B. 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C. 法制观念逐渐深入
25、人心D. 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给出的史实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后取得了显著地成效,这也表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逐渐完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C选项错在“观念”上;D选项错误,与题意相悖。22.在纪念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6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孙中山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邓颖超说:“学习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榜样,在认清历史的必然趋势以后,拿出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来,排除一切干扰,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抉择。”其谈话意在说明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 国共合作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C. 重温国共合作具有现实意义D. 港澳成功回归有助于解
26、决台湾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出台,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材料表明邓颖超认为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对现实台湾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故C项正确;A项,为1992年“九二共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共合作的现实意义,并未强调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排除。D项,材料与港澳问题无关,排除。23.岳建勇在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一文中认为:“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下列能反映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采取的措施是A. 建立世
27、界贸易组织B. 发动朝鲜战争C. 实施“马歇尔计划”D. 加强与加拿大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二战后初期”“美国”“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为“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等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并通过向西欧提供援助、扶持日本等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故C项正确,A项,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并非战后初期,排除。B项,朝鲜战争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与加拿大合作与全球体系无关,排除。2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 AB. BC. C
28、D. D【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故B项正确。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运作,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排除。C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故排除。D项,英国脱欧公投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遭受巨大挫折,但不代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违背世界潮流,排除。二、材料分析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明太祖皇帝建立了空
29、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在中央,以都察院代替御史台,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级别与六部尚书齐平,负责监察百官。同时,在六部又分设监察职官,称六科给事中别督查本部官员行为。在地方上,按省份将全国划为十三道,每道设监察御史监督地方。同时,中央会不定期派出巡按御史巡视地方,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遇事可直接上奏。此外,明朝特有的厂卫特务机构也有督查官员的职权,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为加强对皇族贵戚的监察,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摘编自唐文昊明清封建监察制度
30、研究材料二 到19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议会又历经三次议会改革,议会监察制度从此在英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和模式。英国议会议员的监察权力包括选举权、立法权、预算权、审计权、质询权、不信任权、弹劾权、纠正权、调查权等权力。议会有权调查政府施政情况,有权调查官员公私生活,以便补救纠正。后来,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议会监察专员署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其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履行公务,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英国议会的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只有犯有严重的不法行
31、为时,才由议会两院弹劾免职,其薪金退休金也有立法规定,从统一基金中开支,由于有了这种保障,才有力地保障了其工作的独立性。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议会监察制度的不同并分析其作用。【答案】(1)体系化、制度化;服务于皇权;监察官员职高权重;依法监察;强调对皇族贵戚的监督。(2)近代民主制下的监察制度;监察的目的是维护公民的正当权益;体现分权制衡。作用:有利于正确决策,纠正错误;防止官员腐败;促进英国民主政治(代议制)的发展;推动英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其
32、他国家近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经验借鉴。【解析】(1)据材料可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监察系统,体现了监察制度的系统化、制度化;据材料“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加以归纳概括即可。(2)第一问,由材料可以得出,近代西方的监察制度是和民主政治紧密联系的。据材料“议会监察专员署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其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履行公务,防止其不当活动
33、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可以得出监察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公民的正当权益。据材料可以得出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分权制衡的原则。第二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正确决策,纠正错误;防止官员腐败;促进英国民主政治(代议制)的发展;推动英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其他国家近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经验借鉴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勾画中国式的现代化蓝图时,注重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未来方向。正如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为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
34、经济体制。如果说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内部构成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那么,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从生产力的外部形式上指明了当代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所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建国以来又一次较为明显的社会转型。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中国社会转型的总体特征和具体表现。【
35、答案】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具体表现(1)政治上: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2)经济上: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3)思想文化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指南;“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4)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解析】【详解】一问可根
36、据材料“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括这次中国社会转型的总体特征;二问结合所学,政治上可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祖国统一事业进行阐述,经济上可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融入世界进行分析;思想上从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及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进行阐述;外交上可从新时期的多边外交及加入新型区域合作进行阐述。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改革和解放是两项往往互相矛盾的任务,不过都必须加以完成。为了摆脱西方强加给中国的枷锁,中国首先需要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使自身“西方化”。中国花很长时间,
37、历经了许多磨难,经过许多犹豫和实验,才终于弄清楚奋斗的含义。它要学做的两件事都非常困难。西方“蛮夷”无疑必须被驱逐出去,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示例一:单靠学习西方科技是无法挽救民族危亡的。阐述: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口号,利用西方先进科技,兴办了一批近代军
38、用和民用工业,建成了三支海军,还创办了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再如: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始终没能发展壮大,也没有达到救国的目的。示例二: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现代化前提和保障。阐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一百多年来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
39、瞩目的成就。示例三:没有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单靠实现现代化也无法救中国。阐述:近代中国,有识之士不断地追求现代化,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民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例如:以“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为目标的辛亥革命,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等。但由于没能贏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这些努力都没有达到救国的目的【解析】阅读材料,根据“西方蛮夷无疑必须被驱逐出去,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可以提炼出观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然后结合我国近代争取民族独立,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等方面论述。也可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论述史实准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