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阶段质量检测(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132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阶段质量检测(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阶段质量检测(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阶段质量检测(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阶段质量检测(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阶段质量检测(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阶段质量检测(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阶段质量检测(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阶段质量检测(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阶段质量检测(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质量检测(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能力素养提升)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C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D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解析:选D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现代科学认为,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给后代的。2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能产生大量后代B为获取食物和空间,生物之间要进行生存斗争C为适应环境,生物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D适应环境的个体

2、会保留下来解析:选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为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3有关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没有突变,就没有进化B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不可能作为进化的原材料C基因重组产生新性状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

3、料D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但不能使有利变异积累下来解析:选A达尔文认为,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一般认为如没有突变,就没有基因频率的改变,也就没有进化,A正确;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可作为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基因重组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不产生新性状,C错误;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并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起来,D错误。4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啄木鸟的长舌是啄食树洞中的昆虫时,经常伸长的结果B害虫抗药性增强,是因为在杀虫剂的刺激下,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并将此性状遗传给后代,并且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C洞穴中的盲鱼是定向变异的产

4、物D狼和鹿都很敏捷、善跑,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的结果解析:选D啄木鸟有长舌取食树缝内的昆虫,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错误;害虫中原来就有抗药和不抗药的种类,使用农药使抗药性的种类存活下来,B错误;洞穴中的盲鱼不是定向选择的产物,C错误;鹿和狼各自的特征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鹿和狼发展了自己的特征,D正确。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C两个池塘内的全部青蛙是一个种群D一个树林里的全部杜鹃是一个种群解析:选C种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

5、个体的总和,而C项为两个池塘,属于两个不同地点。6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生物个体会死亡,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解析:选C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生物个体会死亡,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种群的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部分基因。7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个体繁殖成功率如下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

6、最可能是()A增加、减少B减少、减少C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解析:选C由图乙分析可知,aa的繁殖成功率较低,而AA的繁殖成功率较高,所以会使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减少,而A基因频率增加。8用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A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导致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B在普遍使用抗生素以前,病菌不具有抗药性C病菌对抗生素进行自然选择,突变为有抗药能力的病菌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解析:选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抗药能力强的病菌适应下来,抗药能力弱的病菌被淘汰,A错误;在普遍使用抗生素以前,病

7、菌就具有抗药性,使用抗生素后选择了抗药性强的病菌,B错误;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有抗药能力的病菌和没有抗药能力的病菌都存在突变,C错误;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和抗药性弱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保留了病菌中抗药性强的个体,D正确。9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三个基本的环节D一些生物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解析:选B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定向

8、改变,导致生物定向进化,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突变和基因重组只能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三个基本的环节,C正确;一些生物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正确。10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A玉米的花粉落在大豆柱头上不能萌发B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地理原因不能交配C马和驴杂交所生的骡高度不育D不同种类的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通常不能交配解析:选B玉米与大豆为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地理原因不能交配,属于地理隔离,不属于生殖隔离;马和驴杂交尽管

9、能生育骡,但由于后代高度不育,故存在生殖隔离;不同种类的昆虫为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11在某一人群中经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则该性状不同基因型AA、Aa、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0.36、0.48、0.16 B0.48、0.36、0.16C0.16、0.48、0.36 D0.16、0.36、0.48 解析:选A由题意可知aa基因型频率为0.16。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遗传平衡定律),基因a的基因频率q 0.4,则A的基因频率p1q0.6,所以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p20.60.60.36、2pq20.60.40.48、q20.40.40.16。12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

10、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B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C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选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基因频率只要发生变化,就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13共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有细长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猎豹与斑马的“军备竞赛”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共同进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解析:选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

11、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14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如下表。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该褐鼠种群中()基因型rrRrRR对灭鼠灵的抗性敏感抗性抗性对维生素K依赖性无中度高度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B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增加,rr的个体数量减少C抗性个体RRRr11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解析:选D根据题意和表格分析可知: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对灭鼠灵有抗性,所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

12、因型为Rr的个体活着,因此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是不正确的,A错误;RR和rr个体数量都在减少,B错误;抗性个体中,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而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主要是Rr的个体,C错误,D正确。二、非选择题(共58分)15(12分)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农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图示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在

13、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作用,这种作用是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实现的。(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中有抗药性个体,并且在该环境下抗药性变异得到保存、积累并加强。C点以后说明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或者放养青蛙等手段来消灭害虫。答案:(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2)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农药的选择作用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选择定

14、向生存斗争 (3)会使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4)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16(4分)已知某植物的高茎与矮茎为一对相对性状,高茎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T与t控制;绿茎与紫茎为一对相对性状,绿茎为显性,由基因R与r控制。在随机受粉的该植物种群中,各种表现型的比例如下:表现型百分比表现型百分比高绿茎63%矮绿茎12%高紫茎21%矮紫茎4%请计算:(1)基因型为TT植株所占的百分比是_。(2)基因型为TTRR植株所占的百分比是_。解析:本题实际上是求TT与TTRR的基因型频率。根据题中提供的数据可知:矮茎所占的百分比:12%4%16%,即tt的基因型频率为16%(q0.16);紫茎所

15、占的百分比:21%4%25%,即rr的基因型频率为25%(q0.25)。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的计算公式可知:t的基因频率:q10.4,则T的基因频率:p110.40.6,TT的基因型频率:0.620.3636%;r的基因频率:q20.5,则RR的基因型频率为0.520.2525%;所以TTRR的基因型频率:36%25%9%。答案:(1)36%(2)9%17(6分)下图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_。(3)迁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

16、物种的原因_。解析:A物种原是同一自然区域的生物类群,后来,同一物种的生物有的在甲岛生活,有的在乙岛生活,由于甲、乙两岛环境条件不同,使得同物种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定向改变。再加上甲、乙两岛由于地理隔离而不能相互自由交配,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所以,最后的进化结果是形成两个物种。甲岛上的B物种迁移到乙岛后,由于各自种群的基因库已发生改变,加之二者的生殖隔离,因此B物种不会与C物种共同进化为一个相同的新物种,而是各自独立进化。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甲、乙两岛B物种不能自由交配,加上自然选择的作用,故D物种在B物种基础上进化而成。答案:(1)自

17、然选择、地理隔离(2)B与C间已形成生殖隔离(3)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作用不同,再加上地理隔离使它们基因频率的差别得到累积而形成了生殖隔离18(12分)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下图: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中央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下图所示。(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点。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细菌的抗药性

18、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解析:(1)衡量实验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2)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力越强。(3)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少数。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19、2)B(3)b不定向的前选择含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19(10分)为了研究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1952年Lederberg夫妇利用大肠杆菌设计了一个影印培养法实验。影印培养法的实验原理是:把长有数百个菌落的细菌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一层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体(直径略小于培养皿平板)上,使其均匀地沾满来自母种培养皿平板上的菌落,然后通过这一“印章”把母板上的菌落“忠实地”一一接种到不同的其他培养基上。下图就是利用影印培养技术证明大肠杆菌产生抗链霉素突变基因的实验。具体方法是:首先把大量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涂布在不含链霉素的平板1的表面,待其长出密集的小菌

20、落后,用影印法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2上,随即再影印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3上。经培养后,在平板3上出现了个别抗链霉素的菌落。对培养皿2和3进行比较,在平板2上找到平板3上那几个抗性菌落的“孪生兄弟”。把平板2上与平板3上菌落相应的一个部位上的菌落挑至不含链霉素的培养液4中,经培养后,再涂布在平板5上。并重复以上各步骤,最后在试管12中获得了较纯的抗性菌落。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号、7号、11号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的作用是_,3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比1号、2号中的菌落少很多,这说明了_。(2)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_。(3)你认为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解析:本题中应用了影印的

21、办法,即寻找原有的相应部分,一部分接触药物,一部分不接触药物,两者对比说明抗药性个体的存在是在接触药物之前就有,而并不是在药物诱导之后产生的,药物的作用是选择并非定向诱导突变。答案:(1)选择混合菌种中的抗药性菌落生物的突变率很低(2)通过影印的方法,在没有链霉素的培养基中获得抗链霉素的菌落(3)微生物的突变不是环境诱导产生的,而是自发产生的20(14分)下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多样性

22、。用于检测该多样性的十分可靠方法是测定不同亚种、不同种群的_。(2)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发生改变。(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由此可知,种群和种群之间不存在_。(4)若体色较深的黑色和浅黑个体更能适应工业污染严重的环境,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_作用。解析: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不同种群通过迁移,能进行基因交流,表明不存在生殖隔离;环境对生物进化起选择作用。答案:(1)基因基因组全部序列(2)基因突变提供原材料基因频率(3)基因交流地理(生殖)隔离(4)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