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A卷 基础夯实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清代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2.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3.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平民)制度,户籍
2、标明姓名、年龄、籍贯、爵级、身高、家口、财产等项目。州郡每年都要向中央申报管区内的户口数和垦田数。其中入户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民。这一制度( )A.不利于汉代的社会稳定 B.具有征收赋役的重要功能C.有助于政府征收商业税 D.成为控制人口的唯一手段4.董煟在救荒全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材料表明( )A.赈济的对象没有选择性 B.否定利用市场调节手段C.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 D.富民没有参与灾荒赈济5.我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隋朝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
3、管理更加严格,户籍三年一造。政府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的人口,称为“刮户”。这最能说明( )A.封建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B.政府通过普查人口推行均田制C.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D.为科举制的推行提供户籍保障6.礼记王制中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逸周书文传篇也说,“天有四缺,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集聚,何以备之”。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 )A.社会救济体系发展完备B.自然灾害现象十分严重C.国家的职能是救济灾民D.备荒救灾思想历史悠久7.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并设立乡约组织。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
4、“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乡约组织的发展( )A.导致自发性民间团体增多B.推动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C.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加强D.标志着君主专制高度强化8.宋末元初的周密在追忆南宋都城杭州时说:“都民素骄,非惟风俗所致,盖生长辇下,势使之然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殓者则有漏泽园。民生何其幸欤。”这表明宋朝( )A.朝廷采取多种手段缓和社会矛盾B.城乡普遍建立社会救济保障体系C.地主阶级剥削导致贫富分化严重D.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9.13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
5、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这体现出中世纪西欧庄园具有( )A.外交权B.豁免权C.司法权D.选举权10.2004年,德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单身家庭年收入7664欧元,已婚家庭年收入15328欧元。但以下情况可以减税:已婚家庭子女未满18岁,或者子女在27岁以下但仍在上学的或没有收入的;向德国机构捐助政治款项或者慈善款项;由于不可抗拒的特殊情况(如生病)造成高额开支等。德国此举( )A.标志着德国福利制度的完善B.反映了德国经济发展最迅速C.有助于德国社会的公平公正D.意在鼓动民众参加政治捐款11.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
6、这反映出(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12.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评论道,他曾以为欧洲找到了正确的道路生活方式的超级大国,但现在忽然发现了这一战略的巨大缺陷欧洲负担不了如此舒适的“退休生活”。他意在强调高福利( )A.脱离社会实际B.引发道德危机C.导致经济衰退D.缓和社会矛盾13.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第一个重要的济贫法。规定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当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开始关注社会民生问题
7、B.工业革命开展需要大量劳动力C.圈地运动导致社会问题突出D.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弊端凸显14.罗斯福新政时期,有一部法律“向雇主强征失业保险费,1936年开始时为全体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1937年以后上升,长期保持在百分之三的水平”。这部法律应该是( )A.社会保险法B.全国劳工关系法C.公平劳动标准法D.全国工业复兴法15.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16.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强福利服务管理
8、,削减福利项目,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其他项目逐步削减,并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材料反映了(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调整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因此,宋廷建国之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就把重建乡村组织、恢复利于中央控制的乡村秩序作为一项任务。首先是罢融了地方节度设置的镇将,“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又设县尉,负责地方乡村治安。其次是恢复重建唐代的乡里制,又袭用后周团耆制,从而构筑了以里正、户长和者长为首的乡村基层组织体系。摘编自田晓忠论宋代乡村组织演变与国家乡村
9、社会控制的关系材料二 清末,中国社会政治结构日渐分化、解体,地方势力急剧膨胀,中央政府权力式微,乡绅精英阶层逐渐背离国家政权。因此,晚清政府当时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政治改革就是重新调整和厘清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国家政权下移,以渗透的方式加强对乡村社会的行政控制。基于当时的政局,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增加地方官员的数量,权力适度下放;二是吸纳各种新兴政治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扩大政治基础。由于时间精力所限,后者成了清政府唯一可行的方案。摘编自李金勇、魏青松晚清农村基层体制改革及其启示材料三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10、一个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历史的税种宣告终结。从而也彻底结束了乡村基层政府所承担的征收税费的职能,标志着乡村基层政府开始转向服务型,职能由“取”转变为“予”。摘编自武力、张强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四次变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基层组织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宋代重建基层组织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农村基层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施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
11、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摘编自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
12、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摘编自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与英国城市在自治发展上的相同原因及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对二者的走向加以评析。答案以及解析
13、1.答案:B解析:根据“维护”“教化”“稳定”“限制”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户籍制度的实质就是为了巩固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维护伦理道德并非户籍制度的实质,故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限制人口自由迁徙”而不是限制人口流动,并且这也不是户籍制度的实质,故排除C项;户籍制度的实质并不是保证选官公平,故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绅士依旧是秦王朝基层政权治理的基础,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富庶人家仅仅是占据着乡、里、亭这些基层而非各级政权,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秦王朝是
14、非常注重地方政权的建设和控制的,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秦王朝完全废除了之前的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故D项错误。3.答案:B解析: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加强对民众的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A项错误;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将户口数和垦田数登记造册,作为征收赋役的依据,故B项正确;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不只是有助于征收商业税,此说法不全面,故C项错误;汉代实行的编户齐民制度是控制人口的手段之一,故D项错误。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代)救荒之法不一”可知材料主要讲的是赈济的方法,而不是赈济的对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可知政府有利用市场和控制物价的方法,故B项错
15、误;根据材料“(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可知赈灾措施的多样性,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可知政府鼓励社会上有钱的人参加赈济,故D项错误。5.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中国古代加强户籍管理,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人口,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税收,说明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故A项错误;普查人口虽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但不是政府最主要的目的,故B项错误;加强户籍管理与科举制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6.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思想。根据材料中礼记王制和逸周书文传篇的记载可知,早在先
16、秦时期,已经产生备荒救灾思想,说明备荒救灾思想历史悠久,故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救灾思想的出现,不能得出社会救济体系发展完备,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古代自然灾害严重,故B项错误;国家的主要职能是维护统治者统治,救济灾民也是为了维护统治,故排除C项。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基层社会治理。根据材料“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约组织属于明清时期民间基层治理单位,政府对乡约组织的重视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管理,C项符合题意。乡约组织并非自发性民间团体,A项排除。乡约组织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B项排除。乡约组织涉
17、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D项排除。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宋都城杭州的市民“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验者则有漏泽园”,这说明南宋重视都城民众的民生问题,采取多种手段来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仅是南宋都城的社会救济保障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贫富分化严重,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故D项错误。9.答案:C解析:据材料“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可知,西欧庄园具有司法权。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0.
1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2004年,德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单身家庭年收入7664欧元,已婚家庭年收入15328欧元。但以下情况可以减税:已婚家庭子女未满18岁,或者子女在27岁以下但仍在上学的或没有收入的;向德国机构捐助政治款项或者慈善款项;由于不可抗拒的特殊情况(如生病)造成高额开支”可知这种区别对待更能体现公平公正,故选C项;“个人所得税”并不是福利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所述无法反映德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向德国机构捐助政治款项或者慈善款项”只是免税的一部分,主要是增强公众的责任心,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封君封臣制主要以封土为纽带辅以契约关系建立,与税金无关,排除A项
19、;材料并未介绍国家获取税收的各种途径及比重,B项错误;市民以缴纳税金的形式从国王那里获得“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由此伦敦市民掌握了部分自治权,这是城市走向自治的重要手段,故选C项;材料介绍市民是以缴纳税金的方式获取部分自治权,并非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D项错误。12.答案:C解析:“欧洲负担不了如此舒适的退休生活”,表明高福利的弊端,即财政负担过重,降低劳动积极性等引起经济衰退,故选C项;福利制度对于缓和社会矛盾,改善劳资关系等,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福利政策没有脱离社会实际,排除A项;高福利会影响劳动积极性,但不会引发“道德危机”,排除B项;材料强调福利国家的弊端,没有强调缓和社会矛盾,排
20、除D项。13.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济贫法。根据材料时间“1601年”和济贫法的内容可知,这从侧面反映了英国圈地运动开展以来,失业和贫困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故C项正确;政府开始关注社会民生问题不符合“侧面反映”的要求,故A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4.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险法,通过向雇主强征失业保险费的方式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故A项正确;全国劳工关系法主要强调保护工人权利,与失业保险无关,故B项错误;公平
21、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也与失业保险无关,故C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是为了减少盲目生产,进行国家干预经济,也没有涉及失业保险,故D项错误。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给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属于社会保障法的内容,同属这一法案的是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内容,C项是农业调整法的内容,故可排除A、C、D三项。16.答案:D解析:削减福利项目,削减福利开支,并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调整,故D项正确。“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表明西方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二战后西方社会福利制度
22、逐渐建立,故B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而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17.答案:(1)变化特点:因袭传统,弱化乡里自治功能。积极作用: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方的控制越来越强,有利于赋税的征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地方势力急剧膨胀;乡绅精英阶层逐渐背离国家政权;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3)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增强了民众更多的获得感,适应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要求。解析:(1)特点,根据“把重建乡村组织、恢复利于中央控制的乡村秩序作为一项任务”“收乡长、镇将之
23、权,悉归于县”,得出因袭传统,弱化乡里自治功能。积极作用,可从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赋税的征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分析总结。(2)根据所学,得出清末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根据“清末,中国社会政治结构日渐分化、解体,地方势力急剧膨胀,中央政府权力式微,乡绅精英阶层逐渐背离国家政权”,得出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地方势力急剧膨胀,乡绅精英阶层逐渐背离国家政权;结合所学,还可从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等方面分析总结。(3)根据“结束了乡村基层政府所承担的征收税费的职能,标志着乡村基层政府开始转向服务型”得出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根据“职能由取转变为予
24、”得出增强了民众更多的获得感,适应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要求。18.答案:(1)原因: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不足;城市及商品经济发展(行会等组织的推动)。表现:出现各类自治组织;规范工商业生产活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加强居民对本地的文化认同。(2)不同: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其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其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评析: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政策,江南市镇自治没有发展出独立传统政权的政治力量,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践、公民意识的形成,从而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