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虚词根据功能,思考文言虚词是译还是不译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考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学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
2、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即学即练】1.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5分)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不赂者以赂者丧:_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_秦亦不以城予赵:_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_答案:连词,来 介词,因为 连词,因为 介词,把 介词,因为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3、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提示:“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联系上下文语境来
4、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要出现偏差。【即学即练】2.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4分)答:_答案: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二)“而”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1)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2)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
5、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即学即练】3.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4分)A.并列 B.承接 C.递进蟹六跪而二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答案:ACBB2.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1)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
6、时“而”表示承接关系。(2)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即学即练】4.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8分)A.修饰 B.承接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答案:BBAAAABB3.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1)意义辨析: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
7、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2)代入辨析: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即学即练】5.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4分)A.因果 B.目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答案:BABA(三)“其”字用法辨析1.“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译
8、为“他(它)”“他(它)们”,作主语;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作定语。【即学即练】6.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助句子的上下文)(4分)答:_答案:相同。都作主语。不同。前“其”是代词,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它的”。2.“其”的语气用法辨析“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即学即练】7.
9、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5分)朽车奔索,其可忽乎:_其李将军之谓也:_吾其还也:_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_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_答案:表反问 表推测 表委婉 表反问表委婉(四)“焉”字用法辨析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下面即学即练中第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即学即练】8.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7分)焉用亡郑以陪邻:_有鱼焉,其广数千里: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0、_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_置杯焉则胶:_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答案:疑问代词,何 助词,不译 兼词,于之 助词,不译 兼词,于之 兼词,于之 代词,之(五)“与”字用法辨析“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即学即练】9.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4分)A.连词 B.介词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竖子不足与谋()秦伯说,与郑人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答案:ABBA(六)“其”
11、“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均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它(们)”,也可作定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像下面即学即练中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不可作定语,译为“他的”。【即学即练】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4分)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其曲中规:_项王曰:“赐之彘肩。”:_吾属今为之虏矣:_答案:人称代词,他 人称代词,它的 人称代词,他 人称代词,他(七)“者”字用法辨析“者”,看似简单实则
12、复杂,光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如何区别呢?(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请看下表:用法例句说明指代者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者”相当于“的人”。停顿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倒装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数量者此三者,吾遗恨也。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样”,量词。时间者昔者/今者/曩者/古者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词“之”,不译。状貌者言之貌若甚戚者。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2)“者”的用法中,
13、“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能删去而意义不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即学即练】11.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6分)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_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_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_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_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_答案: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表指代,可译为“的人”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文言文虚词6大推断技法边练边悟【文言精读】(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后面的问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
15、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 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 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 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 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 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 伐魏。卫鞅伏甲士而 袭虏魏公子卬,因 攻其军,尽破之以 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 齐秦,国内空,日以 削,恐,乃 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 秦以 和。而 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
16、,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自主推断】之:_ 其:_也:_之:_其:_之:_乃:_因:_以:_与:_何以:_之:_ 以:_之:_其:_而:_而:_而:_以:_为:_于:_之:_其:_于:_为:_而:_而:_因:_以:_于:_以:_乃:_于:_以:_而:_也:_答案:助词,的 代词,他的 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助词,的 代词,指代商鞅 代词,他 副词,于是 介词,经由、通过 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和、同、跟 即“以何”,用什么办法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介词,用 代词,指代强国之术代词,那些 连词,表顺承,然后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并列,并且 介
17、词,用 动词,做 介词,在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代词,他的 介词,为 以为,用做 连词,表顺承关系,接着 连词,表修饰关系 副词,趁机 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关系 介词,被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副词,于是、就 介词,给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顺承,然后 感叹助词,啊【技法归纳】文言虚词推断6法1.语境推断法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因此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上文“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中的“因”,结合上句“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再有“因”在动词“攻”之前,可以推断出“因”为副词,趁机。2.语法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
18、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上文“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一句,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主语是承后省略的“魏惠王”,谓语是“使”“割”“献”“和”。句中的“乃”用在动词“使”之前,应该是副词,作“于是、就”讲;“之”放在中心词“地”之前,修饰语“河西”之后,应该是助词,“的”;“于”引出对象“秦”,应该为介词,“给”;“以”连接了两个分句,说明割地献地的目的是为了求和,所以应该为连词,相当于“而”。3.标志推断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
19、等。如上文“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中的“于”,是被动句的标志,表明该句为被动句。4.句位推定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5.对称推知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
20、修饰的连词。6.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2019年全国卷中“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一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王尸”),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意义不同。【典题演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1、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解析】选B。四个选项主要区别在于“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和“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三处如何断句上。先看“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若从“有”后断开,则是“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意思明显不通,排除A项。再看“愿王举国而听之”,若在“而”前断开,则是“愿王举国/而听之”,意思不通,排除D项。再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若从“听”后断开,则是“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意思是“大王若不听自己的建议,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语意明显不通,这样断句显然不对,应断句为“王即不听用鞅/
22、必杀之”,排除C项。故答案为B。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解析】选B。B项错在“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此处的“武”指的是周武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
23、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解析】选C。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表述错误,由原文“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并不
24、是任何人犯法都能施加刑罚,太子违法,以处罚他的老师来代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5分)译文:_(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5分)译文:_【解析】(1)苟,如果;“强”和“利”为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强盛”“使获利”;法,名词活用为动词,效法;循,遵守。(2)“行于民”是状语后置句式,即“于民行”。期年,满一年。第一个“之”,到。言,诉说。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苟”“强”“利”“循”各1分,句意1分)(2)法令
25、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行于民”状语后置句、“期年”、第一个“之”、“言”各1分,句意1分)附【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大王若不能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想要重建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被占领的土地,于是向西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
26、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秦孝公和他谈得非常投机,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说:“您用什么打动了我们国君?我们国君非常高兴。”公孙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非常高兴。”孝公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更法度,(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办事犹豫不决就没有效果。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卫鞅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效仿古法。所以商汤、周武王不沿袭旧的法度而统一天下,夏桀、商纣不更改旧的礼制而导致亡国。反对旧的法度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
27、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下达了变更法度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由于上面的人先触犯法令。”将依新法惩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就处罚了他的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遵守新法了。新法实行十年,秦人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捡得他人遗失的东西占为己有,山林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都秩序安定。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裕、强大。孝公派卫鞅带领军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武士突然袭击并俘虏魏公子卬,趁势攻打他的军队,将魏国军队彻底打败后回到秦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国、秦国打败,国内空虚,势力一天天衰弱,恐慌起来,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土地献给秦国以求得和解。魏国撤离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后悔没有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国军队回来后,秦孝公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他,封号是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