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错点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易错点】概念理解不清(筛选、整合、把握内容有误)“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通常是指:l 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l 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l 重要的指示代词;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分析与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 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此为命题的重点,尤
2、其要注意。2指代类词语。这类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义。【对策】注意“两个区别”和“八大关系”。1两个区别。一是“正确”与“最准确”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正确(不正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该题要求选择的内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完全一致(选择正确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有出入(选择错误项)。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最准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选项中的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抓住了这一概念的本质内容,而这个解说就是最准确的。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二是“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
3、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属于(属于)”这一要求,那么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因为它的指向性十分明确,就是告诉考生,选项中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不符合(符合)题干要求,而这个解说就是要选择的答案。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符合文意(符合文意)”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找出内容与原文信息有出入的 选项,而该选项就是要选择的答案。2八大关系。(1)部分与整体。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2)主要与次要。即命题者故意将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倒置。(3)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4
4、)主观与客观。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功能和效用。(5)肯定与否定。即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阅读材料中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6)已然与未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7)偶然与必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8)有与无。即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
5、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
6、。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
7、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
8、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B. 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
9、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C. 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D. 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答案】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错,无中生有。相关信息在第三段,“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这里只是在说考古发现的实物有其自身的价值,而没有把它与典籍记载进行比较,二者应当
10、是各有价值。C.“都脱不开也是如此”错,表述绝对,根据原文第五段“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可知,选项缺少一个前提条件“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D.“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错,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末尾只是说“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而通过第六段“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知,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影响的是金银器纹样设计的图式。故选B。【易错点点拨】高考全国甲乙卷两套试题在论
11、述类文本方面命题思路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而解答每一题时,思路技巧又不一致,因此需要逐一突破。突破局部区域选项注重细节五比较解答高考论述类文本题目需要用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代入原文或原文的相关区域进行比对,但是一般论述类文本选择题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有些看似接近文本原句的语言形式,却在表意上与原句大相径庭。这类题目往往题干要求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的,2017年开始往往是在“第1题”的位置出现,2022年也在第一题中出现。这类题目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转述、概括、解说、重组、变形
12、等来命制题目选项,在命题过程中往往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篡改或者进行一定的扩大、删减等,这类选项在原文的区域也往往是涉及局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重细节五比较”。注重细节五比较,就是把四个选项代入原文的相关的局部区域,在词语、概念之间等细节之处进行比对,研究选项信息的转换是不是与原文“等值”。这种“等值”当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等值”,而是内容逻辑上的等值。在具体比对时,思维趋向是命题者往往设置“干扰项”,这是高考选择题常见的错误类型。高考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把另外三个选项设置成“干扰项”,这些“干扰项”往往呈现为以下错误类型:类型解读1命题者设计这类选项时,故意增删、变换、改动文中表示范围
13、大小或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常常以整体代部分(或相反)、以一般代个别(或相反)、以普遍代特殊等。类型解读2命题者设计这类选项时,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就是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已经发生的事实”,或者把“可能发生”转述为“一定发生”,也可能反之。类型解读3命题者设计这类选项时,有意将原文材料中肯定了的事情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情加以肯定。类型解读4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14、。类型解读5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往往在一些指代词上作文章,选项句对文中一些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在范围、类别、程度轻重上有误。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题。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周兴杰“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说一部文学
15、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16、。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文本的某些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
17、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MTV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
18、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1下列对“知音”和“粉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知音”只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B“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没有主观随意性。C“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他们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D“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答案】选D。【解析】A项,“只尊重作
19、家的创作意图”错,原文为“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B项,“他们的辨别方式没有主观随意性”错,原文为“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C项,“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绝对化。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迭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
20、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
21、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
22、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
23、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选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人民日报2019年4月3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美好的春色,人们的表达是不尽相同的,这与人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有较大关系。B.语言折射的是人们的情感,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C.时代在进步,互联网也发展迅猛,许多人在语言表达上更偏爱表达简洁的网络用语。D.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如果某个事物消失了,与之相应的词语也会随之消亡。【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
24、,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说法绝对。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
25、,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
26、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
27、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礼记大传里也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
28、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摘编自费孝通乡士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为什么在差序人格的等级社会中,每个人自认贵贱有等、各安其命、各得其宜?因为封建伦理早已规定:“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在这种伦理规约下,每个人出生以后就必须遵从“少事长”的差序人格,必须遵从“贱事贵”的天下
29、“通则”,要在自己所属的阶层里自甘“认命”,很显然,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而具有差序人格的个体越多,差序格局的结构也就越稳固,并反过来更加有力地塑造差序人格”。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因为恒常的“礼”早已成为固有的文化信仰,统治者以道德引导舆论,以礼仪规制社会,人们就会有廉耻感,且能端正自己,在传统家庭中,以长者为本位,女性、幼者和年轻人统统服从长者的家庭治理,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这种以礼为内核所形成的等级思想对于个体而言如同“精神枷锁”,它既起到了遏制思想自由与扼杀人格独立的破坏作用,又是
30、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文化土壤和制度根源,最终会固化阶层流动,从而限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摘编自徐汉晖差序伦理与差序格局的内生关系考论)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D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差序格局”强调“少事长,贱事贵”“否定人格平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与此相反。故选A。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31、“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的第一波“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
32、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
33、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国学热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及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34、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目前的国学热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它虽然不能自然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但是这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培育。由此看来,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切浔题。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
35、辨永久的价值和避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摘编自陈来如何看待国学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国学”是有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的最初意义。B.民问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一度高涨,这使新世纪全方位的国学热迅速兴起并持续升温。C.当前的国学热是国人的认识和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标志。D.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且有利于普及、传承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B“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一度高涨,这使新世纪全方位的国学热迅速兴起并持续升温”错,
36、以偏概全,根据第二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可知,“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只是国学热四面兴起、持续升温的原因之一。C“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标志”错,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是“当前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D“改善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错,未然变为已然,原文最后段为“有利于改善”。l 句子含义不清l 【易错点2】重点句子含义不清所谓”文中重要句子”, 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般来说,这样的句子
37、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处的句子;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较含蓄的句子。此外,还有一些警句。【解决对策】准确把握句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所谓“重要句子”, 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 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 通常指以下几种语
38、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 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内涵较为 丰富的语询;(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 的理解。做题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 饰、限制、强调等。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重要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二、关注句子所在的语境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后,接着便要关注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只有对具体的语境进行仔细考察,我 们才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
39、真正理解作者赋予句子的特殊内涵。要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 的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全文的中心来理解句意,重要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这样那样的联 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理解。还要抓住相关语句。作者要表达一一个重要的意思 ,往往不会仅用-一个句子来表达。在文中常常会有一些与该句相关的语句与原句互相参证,如前后照应句、同义反复句、反向论证句等。三、抓住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理解句子的含意,常需要察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对于领起句,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分析;对于过渡句,那就要注意分析.上下文段的意思;对于总括句,
40、理解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寻找相关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在句子的”辖区”内寻找答案。四、要进行语法和修辞分析对结构复杂的长句,首先应分析它的主干,把握大意,然后再具体分析修饰限制成分,准确把握语句的含意。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有的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就可以根据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易错点点拨】突破观点迁移运用类选项吃透文本,合理推断论述类文本观点迁移运用类题目是近几年新考查的题型,在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第3题的位置出现。它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本,是否真正把握文本观点的能力以及考查考生的推断能力。对论述类文本观点或结
41、论进行推断,需要对文本内容的具体理解、对相关信息的准确索检,以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和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这四个方面是基本的要求,缺一不可。不仅要会读,而且要会思考,会探究,会从旧知中获得新知,具有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素质。一、核心素养(一)了解选项特点1.选项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的文字,有的选项是对文本观点或结论的再分析论证,需要根据文意来推断;有的选项是跳出文本,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2.选项本身都与考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让考生具有亲切感和现实感,同时又与文本观点紧密结合。(二)认识选项的转述(表述)方式一般论述类文本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
42、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试题中,选项的表述不可能照录原文语句,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或隐或显)的转述。选项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
43、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
44、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
45、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
46、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金银器一书将各种金银器实物还原到其设计和制作的时代中来展开研究。B. 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C. 古代金银矿石分布状况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不在中国金银器一书研究视野中。D. 古代文学作品涉及金银器的相关描述,是中国金银器造型和纹饰研究的重要参考。【答案】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
47、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因所以”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是“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销溶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以传播时代风尚,并未说到这两个原因影响了它的传世实物数量。故选B。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
48、”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的第一波“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49、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国学热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
50、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及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目前的国学热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它虽然不能自然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但是这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
51、态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培育。由此看来,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切浔题。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避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摘编自陈来如何看待国学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热不等同国学学术研究,我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类似于“传统文化热”。B.中国在世
52、界的崛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激发了国学热,推动了民族精神的自觉转变。C.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D.传统文化不足万能的,若想使它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引导、帮助人民去分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激发了国学热推动了民族精神的自觉转变”错,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是“与中国在世界的崛起相伴随”。二、阅读
53、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人们的回答常常没有点明学习音乐的必要性,以及音乐教育的本质。学习音乐,其实不只为了增加智识和技能,更为了让人们学会“聆听”。欧美国家在实行两个多世纪的现代音乐教育基础上,将音乐普及活动深入到不同年龄段的广大受众。他们将音乐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在音乐聆听和社会参与中加强交流与沟通。人们常说,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事实上,人们能够用语言直接表达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比较有限,人类思维的复杂度往往使我们同时在多条思想路径上奔跑。人们用语言表达高度选择的情感,而把更多抽象、模糊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留给音乐。正因如此,我们聆听音乐,就是一个深入了解和探索人
54、类精神世界的过程。音乐的抽象性和非语义性也恰由抽象、复杂的精神意识所决定。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音乐呢?它和语言同样重要,需要从娃娃“学”起。幼童时代的音乐学习主要以聆听为主。丰富多彩的儿歌童谣、清新可人的经典名作都是儿童侧耳聆听的对象。待到四五岁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喜好,让他们初步接触音乐识读和表演。对于大多数儿童,放声歌唱就是最好的音乐学习。听音乐如同读书,能够在内心积累起丰富的音乐语汇和多元情感。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容易把音乐当成爱好,并将它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尽管音乐教育样式繁多,专业细密,可音乐教育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聆听。聆听音乐,究竟能够给人带来什么?首先,它能令人变
55、得情感细腻,思绪敏锐。音乐对于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的影响较之语言更为直接。它虽不能明确表意,却能满足人们的情感期待和丰富联想。音乐力度、速度、节律、音高、音色的综合运动同人类细腻而丰富的情感紧密联系、高度吻合。聆听音乐就是在潜移默化地训练自我捕捉和印证内心的情感细节。其二,有助于学会判断。事实上,人们聆听音乐不是简单的音响接收行为。行走在喧闹街市,我们对扑面而来的各种音乐充耳不闻。可是,某种音响又会在不经意间引起我们注意。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向来是对人的考验,而音乐聆听却有助于不断提升这种能力。其三,有助于提升沟通能力。如果一个人经常听音乐,他对别人的言谈话语更易捕捉。善于聆听他人是一种
56、能力,也是一种才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恰恰是从聆听彼此开始的。如果我们能够以聆听音乐的细致程度去关注他人的言语细节和言外之意,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找到分歧与共识。其四,有助于反思自我。我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生活,很难找到纾解精神、凝思自我的闲暇。如果把聆听音乐当成每日习惯,就可为自身开辟一个专属的思考空间,借着音乐体会心意、捕捉灵感。音乐教育是一个学习“聆听”的过程。它同语言学习一样重要,对个体的心智培养、心理维护、交流沟通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音乐,为我们的生命营造起有声的风景,乐思纷呈,光华永驻。(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08月12日07版)(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
57、项是()A.语言之后就是音乐,音乐比语言高级,与语言相比,音乐能表达更多抽象、模糊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B.如果没有从娃娃开始学习音乐,就不可能把音乐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C.我们能够以聆听音乐的细致程度去关注他人的言语细节和言外之意,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D.人们聆听音乐不是简单的音响接收行为,因而有助于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注意分析概括文本的内容。研读文本,概括文本每段的内容,根据文段的主要内容来辨析选项的正误。A项无中生有,于文无据。B项说法绝对,推理错误,原文“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容易把音乐当成爱好,
58、并将它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否定命定并不成立。D项原文为“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向来是对人的考验,而音乐聆听却有助于不断提升这种能力”,这里属于强加因果。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
59、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
60、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
61、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
62、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B.“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C.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6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A项,因果倒置,原文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B项,“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或然变必然,原文是“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D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故选C。错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 000多年以前,原始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彩陶艺术,彩陶上面的鱼纹、网纹、鸟纹、太阳纹等图案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被赋予祭祀、祈佑、崇拜、吉祥等含义。早期先民对
64、于未知的自然界,有太多的畏惧和害怕,不懂得刮风下雨的原因,不知道雷鸣电闪的奥秘,不明白生老病死现象,只能求助于神灵,于是便出现了图腾崇拜,远古图饰多为先民们崇拜的图腾及生产生活场景。从数千年前的彩陶、青铜器、玉器,到后来的漆器、金银器、木器、纺织品等都不乏各式精美的装饰图案,人们千锤百炼,精雕细琢,图案纹样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具有民族的文化特色,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题材广泛,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或神秘威严,或浪漫绚丽,或清新自然,或典雅繁复,人们生活中见到的或想到的无所不包。图案中蕴含
65、着丰富的寓意,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意趣横生,赏心悦目。动植物是古代装饰图案常用的题材,动物类的装饰图案大多是一些祥禽瑞兽,龙、凤最为常见,常用的还有被当作长寿仙鸟的鹤、被当作报喜鸟的喜鹊等。蝙蝠和寿桃组成的图案寓意“多福多寿”,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大象性情柔顺安详,象驮花瓶图案寓意“太平有象”。鹿也被认为是长寿仙兽,常被用来表达祝寿、祈寿的意愿。作为装饰图案,竹不仅常与松、梅组成“岁寒三友”,还可与松、萱、兰、寿石组成“五瑞图”;桃又称寿桃,寓意长寿,常与蝙蝠、双钱组成“福寿双全”。石榴是多子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月季四季花开不断,瓶插月季常用来寓意“四季平安”。葫芦以其子多蔓长而
66、被当作子孙绵延的象征,蔓谐音万,蔓上结葫芦寓意子孙万代。造型优美、寓意吉祥的器物也是常见的装饰图案,如“八宝”“八吉祥”“如意”“八卦图”等,这些器物多与佛教、道教有关,取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吉祥文字类图案是以吉祥祝语直接进行装饰,我国的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转折富有节奏和韵律,各种不同字体的书法又各具美感和神韵,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如寿字、喜字、百福图。除以上题材外,几何图形、神话故事以及山水、楼台、人物等也用作装饰图案。装饰图案大都具有意境,有一定的思想渊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装饰图案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由
67、祭祀、崇拜、图腾逐渐演变为具有审美特性的装饰图案,古代人们在陶器、石刻、木雕、玉雕、年画、刺绣、建筑物、家具、服饰等物品上用线条表现、色彩渲染,运用借喻、双关、象征及谐音等手法,最终形成一定格式的图案,寄予吉祥如意、喜庆幸福的美好寓意。在中国当下的设计领域中,对传统图案的借鉴和运用随处可见,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图案更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摘编自严旭中国传统装饰图案)1(易错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最早是原始人在彩陶上记载生产、生活情况的各种纹样,这些纹样包含了祭祀、吉祥、祈佑等方面的内容。B传统装饰图案和人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68、,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丰富及越来越多样化,寄寓人们越来越多的美好祈愿。C寿、喜、福等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有节奏,书法有美感,和其他题材的装饰图案相比,它们的装饰效果更佳。D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象驮花瓶寓意“太平有象”,瓶插月季寓意“四季平安”,这些图案巧妙地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情趣。【答案】选B。【解析】:A项,“这些纹样包含了祭祀、吉祥、祈佑等方面的内容”表述有误,原文第一段为“不断被赋予祭祀、祈佑、崇拜、吉祥等含义”;C项,“它们的装饰效果更佳”有误,文中第四段说“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并没有比较。D项,“这些图案巧妙地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情趣”错,这些图案巧妙地反映出人们的
69、审美情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产生的原因谈起,然后论述了装饰图案的题材,最后挖掘出其内涵。B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谈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题材的广泛,领起了第三、四自然段,这部分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形式。C文章为了论述动植物是古代装饰图案常用的题材,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D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了装饰图案的题材,目的是突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答案】选D。【解析】:“目的是突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错,文章以大量篇幅论述了装饰图案的题材,目的是强调装饰图案形成的思想渊源。3(易错点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意”“八卦图”等器物
70、图案在装饰图案中极为常见,有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可见佛教、道教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B造型各异的装饰图案形神兼备,意趣横生,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文化,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C人们之所以能根据传统装饰图案提供的有限信息,获取较为丰富的言外之意,这是因为它借助多种手法调动起人们的想象力。D所有的装饰图案都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今天仍被广泛借鉴和应用,这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传统美的热爱的明证。【答案】选D。【解析】:“所有的装饰图案都有很强的生命力”有误,过于绝对化,原文最后一段为“在中国当下的设计领域中,对传统图案的借鉴和运用随处可见”。二、
7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涵养平和的心态盛玉雷进入互联网时代,公共生活愈发由线下延伸到线上。从热衷跟帖盖楼,到频频微博互动,从个性表达观点,到社群互帮互助,“人人都能手持麦克风”,公共舆论场从未像今天这般热闹。但热闹里往往也少不了喧嚣。一段时间以来,“大声嘶吼”成了部分人表达自己的惯常方式,“一言不合就”甚至入选了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粽子和豆腐脑要吃咸的还是甜的,相声圈师徒反目应该支持师傅还是徒弟,熊孩子与路人打闹谁更占理简单的议题讨论轻易就会“开撕”,使得海纳百川的舆论场变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炙烤着网民焦躁的情绪,冰冻着并不复杂的真相。从以前“不懂得生气”,变得倾向“一言不合就生气”,这
72、一现象本身也在网上引发争论。有人说,“会生气”是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恰恰是种社会进步。司机路怒是因为前车不遵守规则,用餐突然暴起是缘于孩子吵闹影响公共秩序,面对侵犯个体权利的行为,“生气”成为一些人表达社会是非观念、提醒公民素养的主动选择。然而,当许多这样的个体反应,通过社交网络的放大发酵,就会成为互相点燃的引信。只和持相同意见的人们抱团,使得人们难以发现自己思考方式的漏洞,增加了走向极端的可能,这便是社会心理学中“集群极化”效应。在集群刺激之下,看似正当的“生气”,逐渐演变成对自身权利的过度反应。在一个多元社会,利益的冲突与妥协、价值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萌生与变迁不可避免。碰撞冲突中,“生气
73、”无可厚非,但表达“生气”的方式却应该有的放矢。任何时候,“灼伤彼此”“以毒攻毒”都不是消解分歧、化解矛盾的良策。当“吃瓜群众”身陷情绪泥沼,就需要有人挺身相助。对那些有能力定纷止争的人来说,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一个网红或者大V,而要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性精神,引导网民共建当代中国公共舆论领域的“罗伯特议事规则”,通过和谐有序的探讨、条分缕析的解惑,避免网民陷入集群极化的陷阱。去年9月,围绕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丘成桐和杨振宁在网络上各抒己见;紧接着,针对要不要产业政策,林毅夫和张维迎公开辩论。这样的理性交锋,没有动辄挥舞道德大棒,而是思维碰撞、火花四射。在尊重对方前提下切磋观点,不仅没有让哪一
74、位当事人“掉价”,反而让真理越辩越明,让真相荡浊涤清。色彩斑斓的世界离不开每一种颜色的汇聚。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形成,都要经过从分歧到最大公约数的阵痛;任何一件舆论争议的解决,也是依赖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而不是党同伐异的不断争吵。说到底,“不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言”就“不合”、“不合”就“生气”的简单粗暴。多些彼此尊重宽容,少些一言不合,方能让弥漫社会的戾气、火气,转变成弥合差异的和气、弥足珍贵的朝气。(摘编自人民日报)1(易错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冲突,以致“以毒攻毒”“灼伤彼此”。B司机因前车不遵守规则而路怒,这种正
75、当的“生气”体现了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C在互联网时代,公共舆论场热闹非凡,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大声嘶吼”的喧嚣。D只要换位思考、彼此尊重,就能够弥合差异、消除分歧,使社会充满和气与朝气。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篇是通过对社会上弥漫的各种戾气、火气的批判,来论证作者的观点的。B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C文章标题“涵养平和的心态”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观点,开宗明义。D文章分析具有较强的辩证性,作者认为“生气”无可厚非但也不应该反应过度。3(易错点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声嘶吼”的喧嚣,使
76、得网民的情绪变得更加焦躁,即使是简单的议题,其真相往往也容易被掩盖。B丘成桐和杨振宁围绕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的交锋,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理性交锋,进而让真理越辩越明。C共建当代中国公共舆论领域的“罗伯特议事规则”,需要和谐有序的探讨、理性分析、细致释疑等方式。D所谓“集群极化效应”,即放大发酵个体的反应,它必然导致人们走向极端,对自身权利反应过度。【答案及解析】1C2A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必然导致”错。原文只是说“在一个多元社会不可避免”。“社会的多元化”与“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冲突”“以毒攻毒”“灼伤彼此”之间并没有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B.“这种正当的生气体现了个人
77、权利意识的觉醒”错。文中说“有人说会生气是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第4段首句的“然而”表示转折,意味着作者并不一定赞同这种观点,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生气”容易走向极端。D.“只要,就”太绝对。“换位思考、彼此尊重”与“弥合差异、消除分歧,使得社会充满和气与朝气”,是一种充要条件关系,选项把它说成了充分条件关系。故选C。2本题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掌握能力。A.“通过对社会上弥漫的各种戾气、火气的批判”错。全文引例是正反结合的,既有“批评不正确现象”的反例,也有第7段有关“理论交锋”的正例。故选A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D.“它必然导致”太绝对。原文只说“增加了走向极端的可能”
78、。故选D。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化是有生命的,它一定要生长、发展。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开新与守成。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传统文化。但在讲传统文化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文化不是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始终在变化发展。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始终是变化的,比如,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就与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往往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精神,它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形成并逐渐得到强化的,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精神。后者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
79、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开新与守成
80、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并发展自己。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的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新东西。就像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或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都不能形成新物种。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就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反,拒斥新文化,必定渐趋委顿。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重大挑战,于
81、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这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1)(易错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的生长、发展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它离不开“开新”和“守成”。B.“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都是为了文化的生长、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C.“守成”既包括守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包括守住通过新陈代谢得来的新东
82、西。D.文化自信包括对文化生命力有自信,敢于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而促进自己的文化不断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人们走出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B.文章在论证“文化始终在变化”和“不能排斥新文化”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C.文章通过对“守成”与“开新”的对比论证,辩证地分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D.文章以遗传、变异类比,阐明了守成与开新对文化的生长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道理。(3)(易错点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被现代人尊奉为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发展变化,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B.开新者当中
83、的激进派,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C.传统文化只有善于吸收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才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D.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答案】(1)B(2)C(3)C【解析】(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说法错误。结合文本“文化的发展既
84、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分析,原文中说二者是“争持和互动”,并非没有矛盾;另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开新”与“守成”,但不是说“开新”与“守成”二者相互依存。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通过对守成与开
85、新的对比论证”说法错误。结合“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并发展自己”等分析,两者是并列对举的。故选C。(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说法扩大范围,根据原文说的是“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B项
86、,“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说法张冠李戴,应该是与“守成者当中的保守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D项,“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错误。结合“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重大挑战,于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这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分析,选项内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现有的认知中,科学与艺术相去甚远。科学属于理工科,艺术属于人文学科;科学家往往被想象为一丝不苟、衣着整洁,艺术家则是不修边幅的形象;科学研究是集体协作、
87、分工明确,艺术创作是内心独白;科研成果通常表现为公式、符号,高深莫测,艺术作品则非常亲和,大家都懂。概括来说,科学和艺术最大的不同是: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但是,一些科学家并不认同科学和艺术的分歧。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都是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科学、艺术之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同。”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表示:“让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实验更重要。”数学家外尔甚至说:“我一辈子就是想把真和美结合在一起,如果实在结合不了,我就选择美。科学理论的成就在于美学价值,缺陷的地方恰恰就是艺术上不足的地方。”顶级科学家高调宣传“美高于真”,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88、其实,science(科学)这个词来自拉丁文scientia(科学),表达的是希腊文episteme(知识)的意思。而艺术、技术等词统统来自希腊文techne(艺术)一词。古希腊人认为,艺术、技术是比科学“低等”的存在。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自然高于人工,越是没用的东西越高级,越是自由的事物越是无功利。科学研究自然的奥秘,崇尚科学就是遵循自然;而艺术、技术的产生,本质上都是造出了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是违背自然的。科学重要而艺术不重要,是因为艺术有实用价值,有功利目的,在“自然”的层面比较低级。科学和艺术的分化并不是古以有之,启蒙运动的时期,科学、艺术才正式成为两个门类,至今不过二三百年。近
89、代以来,科学处于下行的过程,从高高在上的地位慢慢跌落到工匠层面,由纯粹科学变成技术科、技艺科,由求真的科学变成求力的科学。与此同时艺术不断上升,从低级的实用之学慢慢演变为具有纯粹审美性质的自由之艺,这个时候它才获得高雅的境界,具有陶冶心灵的力量。但无论如何,“自由”是它们共同的源头。因此,一旦涉及自由,科学和艺术就认出了彼此,顶级的科学家和顶级的艺术家就产生了“美就是真”的认同感。现在时常有人说,“生活很枯燥,学一点艺术。”如果把艺术看作“放松、消遣”的手段,那是在贬低艺术,科学也是一样。只有进入自由境界中,科学才能呈现为艺术,人们才能真正领悟什么是科学精神。(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艺术)(1)(
90、易错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与艺术的区分是显著的,但是也有许多顶级的科学家、艺术家强调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似性。B.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与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创造普遍的真理,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特征。C.希腊人曾尊科学贬艺术,今人则尊艺术贬科学,因为艺术演变为了纯粹审美,而科学多追求实用。D.作者认为,科学与艺术从近代社会以来开始分化,但他们都有共同的起源,头脱胎于希腊母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从多个层面论述科学与艺术的不同,作者认为求真与求美四科学与艺术的最大区别。B.文章引用三位科学家的话进行道理论证,把科学与
91、艺术相联系,强调科学发现中的审美因素。C.文章论证思路清晰,用每段首句概括引出下文,围绕科学与艺术的异质性与关联性进行论述。D.文章追根溯源,帮助读者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剖古析今,阐明自由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源头。(3)(易错点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数学家外尔一辈子就想把真和美结合,结合不了,他就选择美,可见他认为艺术比科学更重要。B.古希腊人认为,科学研究自然的奥秘,艺术创造自然没有的东西,科学高于艺术,所以自然高于人工。C.一旦科学与艺术都涉及到它们共同的源头自由时,科学家和艺术家们就会认同“美就是真”。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科学与技术相提并论为生产力,体
92、现出近代科学对实用价值的追求。【答案及解析】【答案】(1)C(2)B(3)D【解析】(1)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今人则尊艺术贬科学”错误,原文只是说“近代以来科学下行,艺术上升”,不能表明“今人则尊艺术贬科学”。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93、项,“文章引用三位科学家的话进行道理论证强调科学发现中的审美因素”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李政道强调的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故选B。(3)此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进行推断的能力。此类题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知识、结论,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实践进行运用,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或者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A项,“属虚假外尔一辈子就想把真和美结合,结合不了,他就选择美,可见他认为艺术比科学更重要”错误,原文中“真”不等于仅指“科学”,“美”也不一定专指“艺术”;外尔认为“科学理论的成就在于美学价值,有缺陷的地方恰恰就是艺术上不足的地方”也看不出“艺术比科学更重要”。B项,“所以”错误,选项因果倒置,第三段说的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自然高于人工,越是没用的东西越高级,越是自由的事物越是无功利。科学研究自然的奥秘,崇尚科学就是遵循自然;而艺术、技术的产生,本质上都是造出了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C项,“一旦科学与艺术都涉及到它们共同的源头自由时,科学家和艺术家们就会认同”错误,选项扩大范围,文中说的是“顶级的科学家和顶级的艺术家”。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