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662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4.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9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2讲 .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页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的中国文明 第2页阶 段 特 征 第3页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年)、隋唐(581907 年)、宋元(9601368 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对外交往空前繁荣表现文化魏

2、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艺术的发展;佛教、道教得到发展,冲击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古典诗歌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得到发展并外传;理学产生并得到发展;宋词、元曲成就突出第4页主干知识梳理 第5页一、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政治文明1魏晋南北朝时期(1)三省体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初期按照德才标准曾起到选拔优秀人才的作用;后来,该制度被世家大族把持,选官标准变为门第,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选拔优秀人才。第6

3、页2隋唐时期(1)中枢权力机构的完善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作用:形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正式成为国家中枢权力机关。作用:有利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和正确决策,标志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成熟;可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第7页(2)选官制度科举制度:随着经济发展和庶族势力的壮大,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这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选拔优秀人才。(3)地方管理: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最终导致唐朝灭亡。第8页3宋元时期(1)宋代: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相权。地方: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另设通判、

4、转运使牵制地方,中央集权加强。第9页(2)元代:中央:实行一省制(中书省),相权有所扩大。地方:在全国范围内设行省,另设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宣政院,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行省制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第10页对点练1(2019东北三省四市模拟)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

5、展第11页答案 A解析 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国家统一的意识,A 项正确;此时南北方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感,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统一的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C 项错误;D 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第12页2(2019辽宁省实验中学模拟)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D避免了藩镇割据

6、局面的重现第13页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通判对地方军政、财政以及司法事务“可否裁决”,拥有地方行政权,同时对地方官的政绩“得刺举以闻”,拥有垂直监察权,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通判不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 项错误,通判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D 项错误,错在“避免”。第14页3(2019湖南省永州市模拟)宋代学者李觏主张:“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也,如使同族犯之而不刑杀,是为君者私其亲也;有爵者犯之而不刑杀,是为臣者私其身也故王者不辨亲疏,不异贵贱,一致于法。”这表明他()A赞成法律平等原则,追求公平正义B侧重注释阐述法理,解答法律疑难C强调谨慎执法用刑,传承民本思想D主张

7、法律因时而变,恪守法治原则第15页答案 A解析 通过材料“故王者不辨亲疏,不异贵贱,一致于法”可以看出李觏主张法律平等,追求公平正义的思想主张,故 A 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其阐述法理,解答法律疑难的相关信息,排除 B 项;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李觏传承民本思想,排除 C项;他并没有强调法律要因时而变,排除 D 项。第16页二、魏晋至宋元时期的经济文明1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长期动荡,北方农耕经济遭到很大破坏,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北魏实行均田制;出现耕耙耱技术;曹魏时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长

8、江流域商业比较繁荣。第17页2隋唐时期(1)农业: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商业: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成为有名的大都会;广州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第18页3宋元时期(1)农业: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手工业: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元朝进入彩瓷时代;元代黄

9、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3)商业: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纸币“交子”,坊市分开,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海外贸易活动繁荣,商业及贸易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第19页对点练1(2019山东省日照一中模拟)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第20页答案 D解析 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并

10、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 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 项错误;B 项表述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 项错误。第21页2(2019四川省绵阳市模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第22页答案

11、 B解析 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三者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选 B 项;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只符合汉初,排除 A 项;人口增多是导致土地兼并的原因之一,故无法起到防范民间土地兼并的作用,排除 C 项;古代家庭人口增多往往带来的是更多的负担而不是生活质量的改善,排除 D 项。第23页3(2019山东省日照一中模拟)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

12、业生产的提高第24页答案 B解析 农民通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使得自身的生存体系更加完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愈发完善,增加了小农经济的韧性,因此选 B 项。A 项错误,小农经济本身的性质没有变,不会对地主所有制经济有所冲击;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身自由的问题;D 项错误,这一内容实际上对小农经济是一种维护。第25页三、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1)思想:佛教、道教盛行,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科技: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最完整的农书。(3)艺术: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第26页2隋唐时期(1)思想:佛

13、、道盛行,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发展;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2)科技: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3)文学艺术:唐诗进入黄金时代;绘画进入繁盛阶段,名家有展子虔、阎立本等;书法名家辈出,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第27页3宋元时期(1)思想: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为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第28页(2)科技: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用于

14、军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3)文学艺术:文学:宋词成就突出。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绘画: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戏曲成熟: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元杂剧成就突出,代表人物是关汉卿。第29页对点练1(2019山东省淄博市模拟)印度佛教宣传出家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即使父母也没有必要看望。然而,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却要回家看他一个老姐姐。这反映当时佛教在中国()A同化了中国文化B与印度佛教教义融合C日渐趋向世俗化D动摇了儒学主流地位第30页答案

15、C解析 由“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到“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却要回家看他一个老姐姐”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后日益的本土化、世俗化,故 C 项正确;A 项说法过于夸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印度佛教教义与中国不一样,也并未融合,排除 B 项;D 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第31页2(2019湖北省荆门市模拟)北宋时,思想家张载曾亲自带领他的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后者则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他甚至与学生买了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图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表明他()A对理想社会的追求B对

16、三教合一的不满C对民俗民风的关切D对小农经济的维护第32页答案 A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是周代的土地制度,周礼是儒家经典,张载崇尚周礼并且意图恢复井田制,表明他对周朝礼乐的理想追求,故选 A 项;张载进行井田制实验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未体现对三教合一的不满,恢复古礼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而不是对民俗民风的关切,排除 B、C 两项;北宋时期小农经济本就是经济基础,不需要张载进行维护,排除 D项。第33页3(2018湖南省张家界市模拟)下面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论教授徐书城的著作宋代绘画史的目录,该目录可以反映出宋代绘画()序言第一章 五代宋初的绘画第一节 宫廷花鸟画体制的创建第二节“

17、三家山水”五代宋初的山水画盛况第三节 五代宋初的人物画第34页第二章 北宋宫廷绘画的“写实”形态第三章 南宋宫廷绘画新姿第四章 宋代宫廷画院的机制第五章 文人画的起源和发展文人的“写意”艺术第六章 文人画和院体画的一统趋势第七章 辽、金、西夏的绘画艺术第八章 宋代的画论与画史第35页A表现范围扩大和题材分工较细致B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绘画风格C使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走向巅峰D最突出的成就体现在文人画方面第36页答案 A解析 目录中“花鸟画、宫廷画、文人画”反映出宋代绘画表现范围扩大和题材分工较细致,A 项正确;B 项中“借鉴”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C 项中“巅峰”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文

18、人画不是该时期的最高成就。第37页常考知识点深化拓展 第38页关于唐宋时期的三省制(1)唐朝: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起用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2)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第39页关于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

19、者难,后者易)。武则天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定制。另外武则天推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第40页(2)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州试、省试和殿试)。殿试成为定制。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王安石变法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第41页关于唐宋时期的枢密院(1)唐代:唐代宗时,置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并宣达帝命。(2)宋代: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宰相因不带枢密衔而不得干预军事。庆历年间用兵西夏,一度由宰相兼枢密使。南宋宁宗后,宰

20、相始例兼枢密使。第42页关于通判职权的演变(1)北宋时:宋太祖、宋太宗时期开始设置通判,通判具有与长吏均理郡政的行政权,监督知州的监察权,兼管农田水利和部分税收的经济权。宋真宗、宋仁宗时期通判权力扩大,体现在通判专理郡政,监督武臣知州,兼管常平仓、屯田等方面。宋神宗至北宋末年,通判成为州府的“倅贰”,其行政权削弱,并失去了对知州的监察权,但此时通判兼管钱谷、盐茶等,经济权扩大。第43页(2)南宋时:通判“倅贰”地位无大的变化,监察权淡化,经济权进一步强化。第44页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

21、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第45页(2)影响: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受益匪浅。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第46页 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

22、47页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纸币出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商品经济繁荣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第48页政策变化中唐以来,传统的商业政策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榷场贸易发达榷场是宋、辽、西夏、金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场所。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海外贸易发达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3、,即对外贸易税收第49页(2)原因: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宋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若干民族政权的并立,整个中国的不统一给各国贸易创造了空间。第50页关于唐代儒学地位衰微的原因(1)魏晋时期儒学“独尊”局面被打破。(2)统治集团扶持的弱化。(3)佛、道二教的冲击。(4)文人士大夫的异儒思潮(“异儒思潮”是指文人士大夫对唐以前儒家经典、圣言的大胆怀疑、批判以及对传统儒学安身立命准则

24、的不合理性的反思,甚至背叛的精神和行为)。第51页高考真题探析 第52页科举制的演变1(2019海南)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第53页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五代时期的科举制。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说明科举考试对寒门和王孙进行公平选拔,故选 C 项;材料表明的是科举选拔的平等,不是寒门和王孙的绝对平等,排除 A 项;科举制是促进阶层流动不是改变社会结构,排除 B 项;据材料“五代时”并结合所学可知,国

25、家处于分裂时期,排除 D 项。第54页2(2019江苏)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学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第55页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是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上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故选 D 项;科举考试不注重学生诗才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 A 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唐代科举制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因此并不能证明中央剥夺了宗室特权,排

26、除 B、C 两项。第56页宋代的政治、军事制度1(2019课标全国)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第57页答案 A解析 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中兵士参加的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 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力量,与对地方的控制和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排除 C、D 两项。第58页2(20194 月浙江选考)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

27、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第59页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体现的是对丞相行政权的分割,B 项符合题意。世官制属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 A 项;“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执行机构,强化“外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察举制属于汉朝的选官制度,排除 D 项。第60页唐宋时期商业的发展1(20194 月浙江选考)“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选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28、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第61页答案 C解析 草市是指农村集市,属于国内贸易,不是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草市迎江货”说明草市一般集中于水运发达的地区,在国内水运方面的作用明显,材料中草市上的征税说明草市逐渐演变为地方性商业中心,故 A、B、D 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62页2(2019江苏)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第

29、63页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说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 D 项;材料没有谈及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说明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限制和时间限制,排除 B 项;官府因为有所需求才取办于市镇,无法判定政府扶持市镇,排除 C 项。第64页3(2019海南)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A瓷器 B茶叶C棉布D白银第65页答案 A解析 据所学可知,瓷器从唐朝时期开始大量外销,远达欧洲、非洲,主要渠道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到了宋元时代,海上交通发

30、达,因为宋朝未统一全国,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因此大量瓷器开始通过海路运出,故选 A 项;据所学可知,十八世纪以后茶叶贸易占贸易主导地位,输出量迅速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宋元时代茶叶并未大量外销,排除 B 项;棉布在宋元时期成为百姓衣料,主要内销,排除 C 项;白银在宋元时期都是流向中国,排除 D 项。第66页唐宋时期的儒学1(2019课标全国)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第67页答案 B解析

31、 本题考查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 项符合题意;“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 C 项;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排除 D 项。第68页2(2019课标全国)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第69页答案 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32、,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整齐的变化可知,佛像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D 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排除 A、B、C 三项。第70页唐至元时期的习俗、科技、文艺1(2019课标全国)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第71页答案 C

33、解析 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 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 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 B 项;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 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第72页2(2019海南)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A南北朝B唐朝C北宋D元朝第73页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元

34、曲。材料“曲者,词之变”和“是否适合配乐演唱”反映的是由宋词演变而来的元曲,故选 D 项;南北朝时“词”还没有产生,排除 A 项;唐朝时的文学主要是诗而不是曲,排除 B 项;北宋时期的主要文学是词,排除 C 项。第74页3(2019海南)下图为一组纪念邮票,邮票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中,曾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备素养的是()ABCD第75页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艺术(体育)文人雅士必备素养。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文人雅士必备素养就是所谓的“琴棋书画”,故选 A 项;是竞技不属于“雅”,排除 B 项;弓箭是武士技能不是文人必备,排除 C 项;蹴鞠强调对抗,不符合“文人雅士”的要求,排除 D 项。

35、第76页4(2019江苏,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第77页材料二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

36、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第78页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第79页答案(1)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2)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第80页重点知识归纳 第

37、81页唐宋时期门阀政治的衰落原因(1)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2)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3)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第82页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征。唐宋制度史研究已证明,唐宋时期几乎所有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商税制度、市场制度、货币制度、专卖制度、对外贸易制度等

38、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也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具体表现是:第83页(1)私有制的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在手工业和采矿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日渐扩大,这是私有制不断增强和发展趋势的反映。(2)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和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佃农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在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在宋代,雇募制成了普遍的方式。第84页(3)国家干预的减少: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

39、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4)国家更多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第85页宋代海外贸易的地位和原因(1)地位:宋代是实现对外贸易重心转移的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宋代巩固了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第86页 宋代是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的时期,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宋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基本范围,直至明代,中国商人的贸易范围仍

40、然在这一范围内。第87页(2)原因: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生飞跃的时期,社会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全面繁荣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两宋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都取得了飞速进步,指南针的应用使航海业产生了革命性变化,远洋航行能力大大提高。宋朝政府对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第88页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及与先秦儒学的关系(1)兴起的社会原因: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对统治思想进行调整,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一方面使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另一方面三教日趋融合,也使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儒

41、学体系。第89页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及士人的道德极尽败坏,朝秦暮楚的臣子屡见不鲜,为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君主极力倡导重视气节的理学。宋代,私人讲学之风的极盛和科举制的完善,培养了一大批重视经义研究和道德教育的儒家学者。宋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不仅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深入思考,也为理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第90页(2)与先秦儒学的关系: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发展: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渐趋世俗化、

42、平民化。方法论: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向外)、陆王心学本心良知(向内)。第91页对点练1(2019重庆八中模拟)据学者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而且随着时间的演进,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这反映出宋代()A科举成为入仕唯一途径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为增强C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D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第92页答案 B解析 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这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B 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平民官员比重增加,不能得出科举成为入仕唯一途

43、径的结论,A 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材料阐述的是官员来源的构成,C 项不正确;科举制没有涉及宗族关系,D 项不正确。第93页2(2019南昌二中模拟)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 世纪之末,绵延至第 9、第 10 世纪。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强调()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C经济发展的活跃性D经济形态的突破性第94页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公元 8 世纪之末,绵延至第 9、第 10 世纪”可知,此时我国处于唐朝和宋朝时期,唐宋农业发展,由

44、材料“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可见经济发展活跃,故选 C 项。自商鞅变法到清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这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A 项。材料也没有提到区域经济,故排除 B 项。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在唐朝或宋朝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 D 项。第95页3(2019辽宁省辽阳市模拟)南宋理宗赵昀推荐道书太上感应篇,使该书宣扬的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同时也加速了儒道之间的融合。这说明南宋时期()A儒家思想已趋向宗教化B道教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道教成为主要教化工具D儒学正统地位更趋稳固第96页答案 D解析 材料“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发展了儒学,从而儒家思想地位更趋稳固,故 D 项正确;儒家思想趋向宗教化的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 项;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就占据主流思想地位,排除 B 项;道教成为主要教化工具的表述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C项。请做:课时作业(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