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44) 做题人 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 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2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隶属于中书省隶属于尚书省 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A B C D31718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对人抱怨:“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
2、。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集权加强 B专制皇权强化C社会矛盾尖锐 D军机大臣懒政4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B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C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 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5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3、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6明朝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农民多从事纺织业。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增强 B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C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D手工业发展超过农业7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这表明北宋时期()A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 B鼓励
4、私营工商业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政府的财政十分困难8“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9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
5、完全沦丧 D诞生了成熟的启蒙思想10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条约内容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序号信息“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A B C D11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
6、材料表明()A“庚子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B孙中山主张“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C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D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121911 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 B C D13据中国近代通史记载,俄国政府虽然赞成列强向中国用兵,但不愿出头公开领导联军与清政府为敌。当时法国驻德大使明确告诉德国政府说,没有人会信任英国的领导。这一记载反映的侵华战争应是()A鸦片
7、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4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到,“几千年来被压迫被剥削被轻视的我们,此次因组织了农民协会,才能在江西政治中心地点南昌,开我们第一次代表大会”,“江西农民久受军阀压迫,一旦闻革命军到来,即出死力帮助”。此次大会召开于()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前夕15中国共产党在某历史时期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上述主张有利于()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
8、利161936年温涛创作了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木刻连环版画她的觉醒,其中一幅画中主人公高举“为生存而战-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条幅进行游行示威。与这幅画所反映的时代呼声一致的是()A“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C“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7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师毛五九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陕北南泥湾开荒种地。到1944年,三五九族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数公粮1万石。该事件()A推动中央苏区的经济好转 B为百团大战提供有力支持C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D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基础1819
9、38年6月,蒋介石提出了新的外交方针,“应运用英美之力,以解决中日问题”,“对俄应与之联络”,“对德应不即不离”。该外交方针()A切合了当时的国际形势 B体现了持久抗战的意图C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 D坚定了国人抗战的决心19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及其军队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战争”,国民党则称其为“戡乱史”。这表明()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解释得以呈现B立场的差异影响对事件的判断与认识C历史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其是否成功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20下图为国民政府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五二血案处理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一幅讽刺漫画(注:图片上方是一群
10、衣衫褴褛的人,对着一门冒着硝烟、碾压着一具尸体的大炮愤怒地呐喊。)它反映了当时()A国民党统治呈现全面危机 B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失败C知识界暴力反抗政府的经济政策 D官僚资本的经济掠夺侵入到高校21刘少奇系统地从经济角度阐释了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建立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还不具备,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需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中国经济。这一经济理论提出的背景是()A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C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21947年12月,在中共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
11、。孤立蒋介石的问题,过去在长时间内没有得到解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比较孤立。进入抗战时期,蒋介石逐渐失掉人心,直到抗战胜利以后这一两年来,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材料说明()A国共之问存在的力量对比问题得到根本解决B土地革命时期被孤立的根源就是政策上亲苏C中共一直是抗战的主力并取得最终的胜利D中共走向逐步胜利得益于政策的适时调整231946年2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时局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走上了和平民主新阶段,所以从此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要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的、议会斗争形式。”这一论断说明()A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意愿 B中共已经放弃了武装力量C重庆谈判消除了国共分歧
12、 D议会制在中国已完全确立24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毛泽东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B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5清朝末年进行过三次改革即“同光新政”、“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作为清王朝的实际控制者慈禧在这些改革中所起的作用说明()A慈禧致力推进国家进步和社会稳定B失败于慈禧玩
13、弄权术C慈禧专注皇位稳固,无心国家转型D改革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26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晚清竹枝词()是当时人们的记录,属于官方档案 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具备史料价值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开阔大众眼界 引入西方文学风格,开启文学革命A B C D27建国初期,为改变民间拜神祈福的旧习俗,国家鼓励创作新年画。下图拖拉机在 1950 年全国新年画评奖中获甲等奖。该画“新”在()选用了年画创作的新题材 表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展示了合作化运动的新成就 描绘出农业机械化的新愿景A B C D281901
14、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今欧洲列强皆挟其方刚之力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之为国。”其意在()A批判传统封建礼教 B推动维新运动开展C提供反清革命理论 D唤起民众民族意识29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实行均输法 兴建水利工程鼓励百姓养马 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A B C D30关于康有为密谋捕杀西太后,光绪帝是否知情的问题,有多种记载。袁世凯在他的戊戌日记中称光绪皇
15、帝完全不知情;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记载,9月20日袁世凯“请训”时,光绪帝曾赐以“硃笔密谕”。这表明()A文献史料往往带有主观性 B阶级属性决定史料价值大小C同一事件具有不同的理解 D日记比二手史料更具真实性二、 非选择题31(12分)“茶”字发音的传播史材料一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 cha 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 tea 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
16、a。材料二“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1)读上图,cha与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4分)(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8分)32(10分)司马光修史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材料一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材料二关于唐玄宗的生日,
17、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材料三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4分)(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6分)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答案(44)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
18、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可知,冰鉴缶是贵族的礼器,且周礼中记载了其使用规范,故冰鉴缶的使用展示了贵族日常礼仪规范,故选C项;根据所学,宗法制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夏、商、周被誉为“青铜时代”,青铜铸造工艺已经成熟,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新兴地主阶级是在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冰鉴缶的使用无关,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后,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故发生在明朝,根据所学,元朝中书省总理全
19、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故发生在元朝,根据所学,唐朝设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下设六部,故发生在唐朝,根据所学,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六部之名渐废,故发生在清末,按时间先后排序是,选择A项符合题意。3【答案】B【解析】据材料“驾车之马”“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可知,康熙帝政务极其繁忙,甚至得不到休息,说明皇帝大权独揽,无人协助决策,反映了宰相制度废除后,专制皇权的强化,故选B项;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处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皇权,并未提及社会其他方面,无法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项;军机处是雍正帝时才设立的,排除D项。4【答案】D【
20、解析】张居正强调自己作为内阁首辅权力很大,能够“代帝执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因此内阁权力不断加大,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现,故选D项;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时被废除,排除A项;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地位,排除B项;C项只是表面的现象,非本质理解,排除C项。5【答案】B【解析】通过对比题干中两幅示意图,“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市”以外的商业区域明显增多,说明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市”的限制,坊市功能界限日趋被打破,故选B项;对比题干中提供的“安史之乱”前和“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上的经营行业种类,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排除A项;根据“安史之乱”后
21、的示意图可知,“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活动区域明显增加,交易活动没有完全限制在“市”内,说明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有所放松,排除C项;题干中的示意图仅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区域增多,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官府设坊和市数量的变化,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农民多从事纺织业”可知,明朝中叶以后,经济发展出现区域分工现象,反映了各地区发挥资源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利用市场实现资源互补,体现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增强,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南北方经济的差异,也未反映
22、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了湖广一带农民以种粮为主,但不能反映南方粮食产量是否提高,排除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明中叶以后经济区域分工的现象,并未反映手工业超过农业,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可知,北宋时期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垄断控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放松了对工商业的控制,但并未显示鼓励工商业发展,排除B项;根据所学,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北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改变,排除C项;材料只体
23、现了北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不能得出政府财政困难的结论,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可知,魏晋以来“清乐”不断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相融合,隋统一后被称为“华夏正声”,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故选B项;材料中反映了中原文化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后得到新发展,并未消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乐府与其他民族音乐融合,并非汉代礼乐制度的复原,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现象,不能说明西域文
24、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所列举的几种观点属于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代表的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范畴,这些观点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挑战,故选B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是与传统儒学对立的新思想,排除A项;宋明理学自南宋开始,一直到近代,它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仍然没有脱离传统儒家思想的藩篱,更没有促进社会的转型,它并不具备启蒙思想的特点,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出现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
25、议定则例”出现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出现在1843年虎门条约中;“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出现在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按照顺序排列是,选择B项符合题意。11【答案】D【解析】“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中可以体现中国人的力量的只有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他们不得不改变一味镇压的方式,故选D项;“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这时的历史事件主要
26、指对帝国主义造成冲击的事件,而不是赔款,增加赔款只加促进中国人的反抗,排除A项;“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反应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方式的转变,无法体现孙中山的外交思想,排除B项;“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是指扶持中国人来管理中国人,不是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12【答案】C【解析】中的老虎被西方国家瓜分,反映的是1911年革命党人对中国未来被瓜分命运的担心,即“将来之中国”,中的老虎呈现出孱弱之态,西方列强伸出双手显有觊觎之势,应为“咸(丰)同(治)时之中国”,中的老虎将西方国家赶跑,应是强盛的康乾时期,且此时中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中
27、老虎正被几个西方国家屠戮,表明此时中国正遭受几个西方国家的侵略,应是“现在之中国”,故正确的对应顺序是,选择C项符合题意。13【答案】D【解析】俄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列强向中国用兵”,组成联军“与清政府为敌”,反映的侵华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项;鸦片战争没有德国、俄国和法国参加,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德国参加,俄国没有直接出兵,是帮凶,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没有德国、英国、法国和俄国参加,排除C项。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此次因组织了农民协会”“江西农民久受军阀压迫”结合所学可知,农民协会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组织,此时要推翻的反动统治是军阀,可知
28、此次大会召开于国民革命时期,故选B项;根据所学,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还未成立农民协会,且辛亥革命要推翻的反动统治是清政府,排除A项;根据所学,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宣言发布于1927年3月1日,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宣言发布于1927年3月1日,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知,此时共产党取消了反对国民党和打击封建地主的政策,其目的是团结国民党、地主阶级一起抗日,故选C项;根据材料“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并结合所学“
29、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时间为1931年之后,此时国民革命已经结束,排除A项;根据材料“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可知这一主张不利于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根据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知,此时共产党取消了反对国民党和打击封建地主的政策,为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蚕食侵范华北地区的“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然是时代呼声,故选D项;A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A
30、项;B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排除B项;C见于李大钊1918年发表的庶民的胜利中,排除C项。17【答案】D【解析】据材料“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师毛五九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陕北南泥湾开荒种地。到1944年,三五九族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数公粮1万石”,可知八路军通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D项;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百团大战的时间是1940年下半年,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主要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C项。18【答案】A【解析】根据“应运用英美之力,以解决中日问题”,“对俄应与之联络”,“对德应不
31、即不离”可知,蒋介石提出的新外交方针与利用英法等国主导的国联的制裁、苏联对日本的防范、德国尚未发动二战等密切相关,该外交方针切合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故选A项;蒋介石的新外交方针主要反映的是利用国际环境来抵制日本侵华,而不是主张持久抗战,排除B项;奠定抗战胜利基础的是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外部势力,排除C项;该外交方针的实质是利用国际调节来实现中日和平,并不能起到坚定国人抗战决心的作用,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视这场战争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的战争,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因
32、此视这场战争为维护专制统治、镇压人民反抗的“戡乱战争”,表明立场的差异影响对事件的判断与认识,故选B项;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体现了历史解释者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有时不能夸大历史解释的作用,排除A项;历史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排除C项;“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20【答案】A【解析】由材料“五二血案处理委员会”可知为1947年5月20日发生在南京的把反内战和反饥饿结合起来的学生示威游行,表达民众对国民党政治经济政策的不满,国民党统治出现危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出国民政府的
33、教育政策,排除B项; 五二游行不仅仅反抗政府的经济政策,还反对政治政策,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官僚资本,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刘少奇从经济角度系统阐述了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建立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还不具备,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中国经济,可以看出刘少奇当时关注的是经济建设问题,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应该即将取得胜利,故选C项;中共一大在1921年召开,当时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排除A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在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这一时期中共尚未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概念,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4、,而材料反映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还不具备,排除D项。22【答案】D【解析】材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比较孤立。进入抗战时期,蒋介石逐渐失掉人心,直到抗战胜利以后这一两年来,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反映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中共赢得人心,结合所学中共开辟农村根据地、坚持团结抗日和追求和平建国政策都赢得民心得出中共走向逐步胜利得益于政策的适时调整,故选D项;国共之间存在的力量对比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三大战役结束之后,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被孤立的根源是左倾错误,排除B项;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但并不一直是主力,排除C项。23【答案】A【解析】由材料“1946年2月”、“中国已经走上了和平民主新阶
35、段,所以从此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要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的、议会斗争形式”可知为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国家和平,推动民主政治的建设,代表人民的意愿,故选A项;“放弃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重庆谈判并未消除国共之间的分歧,排除C项;“完全确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4【答案】C【解析】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三大战役中国民党主力被消灭,故选C项;抗日战争时间不符合该会议,排除A项;1946年夏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标志内战爆发,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25【答案】C【解析】慈禧生活奢靡浪费大量
36、钱财给“同光新政”即洋务运动带来了严重影响,“戊戌变法”慈禧发动政变导致变法失败,“清末新政”组建“皇族内阁”使清政府进一步失去人心,说明三次改革的失败都与慈禧专注皇位稳固忽视国家民族利益无心国家转型有关,故选C项;“致力推进国家进步”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A项;“慈禧玩弄权术”不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三次改革的失败都与慈禧忽视国家民族利益有关,这无法体现“艰难曲折”,排除D项。2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可知,晚清竹枝词并非官方档案,故错误;根据材料“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
37、”可知,晚清竹枝词是诗歌体裁,属于文学作品,通过竹枝词可以了解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和时代新特征,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故正确;根据材料“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可知,晚清竹枝词根据时代变化,内容不断更新,使民众的眼界得以开阔,故正确;根据材料“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可知,晚清竹枝词仅增加的是介绍外国风俗的内容,并非引进西方文学风格,且我国文学革命开启于新文化运动中,故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27【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传统年画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福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而图中获奖的新年画,选用了描绘社会现实
38、生活,表现劳动人民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新题材,故正确;图中获奖年画展现了现实生活风貌,改变了民间拜神祈福的旧习俗,表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故正确;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在19531956年间通过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合作经济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改革,与题干中年画的时间不符,故错误;此时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尚未起步,还未实现农业机械化,该年画表达人们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新愿景,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28【答案】D【解析】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据材料“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之为国”可知,梁启超强调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意在唤起民众民族意识,故选D项;
39、梁启超强调的是民族主义,与封建礼教无关,排除A项;1901年维新变法运动已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维新思想的内容可知,梁启超主张改良变法,并非主张革命,排除C项。29【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救荒思想无关,故错误;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保障农业的长远发展,符合其“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救荒思想,故正确;鼓励百姓养马主要是为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增强北宋军事力量,与救荒思想无关,故错误;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还能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符合其救荒思想,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
40、意。30【答案】A【解析】袁世凯在戊戌日记中称光绪皇帝完全不知康有为密谋捕杀西太后,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记载光绪帝曾赐袁世凯以“硃笔密谕”,这表明两人对同一事件的记载都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即文献史料往往带有主观性,故选A项;阶级属性不可能决定史料价值大小,排除B项;“同一事件具有不同的理解”是材料的现象,不是反映的本质,排除C项;日记未必比二手史料更具真实性,排除D项。二、材料阅读31【答案】(1)cha: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东欧、葡萄牙。tea: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
41、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 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解析】(1)本题属于识图题,看清题目要求,找到cha和tea发音系统在地图中的分布位置即可。如cha发音系统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
42、tea发音系统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2)根据题意,不同的发音系统和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故回答不同的发音系统形成的原因即回答不同发音系统所走的贸易路线。根据材料一中“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 cha 发音系统”和材料二示意图中cha发音系统的分布区域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和cha发音传播路线,结合所学,这主要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有关,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cha发音系统还分布在东欧、葡
43、萄牙,和新航路的开辟有关,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根据材料一中“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可知,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 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32【答案】(1)史书:又可分为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杂史,如补国史。文集(和诗词),如
44、柳宗元集、顾况的诗。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2)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如材料三中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解析】(1)第一小问类型,根据所学,文献史料分为史书、文集、和石刻、碑铭等,其中史书按真实性又分为正史、杂史,按体例又可分为
45、纪传体和编年体(实录)等。根据材料一中“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太宗实录”“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材料二中“考异提到玄宗实录”材料三中“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等信息可大致将这些文献史料分为史书、文集和石刻、碑铭。第二小问举例,根据三则材料中的史料类型分类举例,如史书分类里有: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杂史,如补国史。属于文集的史料有柳宗元集、顾况的诗。属于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的有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2)根据材料中阐明的取舍史料的理由进行大致分类。根据材料一中“ 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
46、”可知,当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司马迁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根据材料二中“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可知,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根据材料三中“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可知,当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如材料三中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