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人民选修1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1581年欧洲印刷的世界地图。世界被描绘成三叶草形状。代表基督教国王统治的三大洲,其中心是耶路撒冷。导致此图产生巨大错误的原因是()A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影响B交通通讯技术的落后C人们对世界认识能力有限D天文地理知识匮乏2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宗教改革前有这样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指皇帝)的归恺撒。产生此变化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A剥夺了教皇的世俗权力B国王自
2、上而下推行C拆散了教皇与国王的联盟D捍卫了教皇的尊严3中世纪的欧洲,一国之君在冰天雪地里站在教皇的门前乞求宽恕,这反映了当时欧洲()卡诺莎之辱A国王需要到教皇门前祈祷B国王权力受教皇制约C教皇是最高的世俗统治者D王权与皇权是统一的4马丁路德曾说:“除非用圣经里的箴言或明白的理性证明我错了,否则我不会放弃我的主张;我不相信教皇的也不相信宗教会议的决定,因为它们不仅明显有误,而且相互矛盾。”马丁路德不相信的教皇属于()A东正教 B天主教C路德教 D卡尔文教5伽利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热情地宣传和捍卫日心说,触犯了圣经和教皇,被判处终身监禁
3、。1983年,罗马教廷正式承认,350年前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审判是错误的。对文中“宗教裁判所”的认识最准确的是()A宗教裁判所主要是反对科学创新的一个机构B宗教裁判所用野蛮的方式维护天主教会至高无上的地位C宗教裁判所能够及时地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决策D宗教裁判所反对日心说,因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62012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5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7马克思指
4、出:“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这里的“他”是指()A达尔文 B牛顿C伽利略 D马丁路德81600年,因为坚定不移地同罗马教会、神学作斗争,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被罗马教会称作“异端”处以火刑。但在此之前,马丁路德同样反对罗马教皇却免遭其难,主要原因在于()A因反对赎罪券和简化宗教仪式而得到人民的拥护B因向罗马教皇忏悔而获得宽恕C因主张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而得到德意志诸侯的保护D因创立了路德教派同罗马教皇分庭抗礼9德国电视台曾经举办“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结果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下列给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A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B他
5、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C他主张灵魂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D主张神职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结婚10卡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A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卡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C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11卡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为此,卡尔文主张()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B没收教会的财产C反对基督教的权威D确定公
6、民的等级12有人提出这样的质问:“罗马教皇有什么权利强行规定波希米亚农民与英格兰自由民必须用哪国语言祈祷,必须以何等精神学习耶稣的教诲,必须为自己的放纵付出多少的代价”这里的“人”最可能是()A古希腊的智者B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C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D理性主义的启蒙思想家13英国宗教改革后不久又出现了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残余的清教徒运动,其主要原因是()A教皇的腐败引起教徒的不满B封建主积极争夺教会的领导权C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D国王要求进一步加强专制王权14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下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B教皇成了君
7、主的人质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15马丁路德和卡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礼仪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16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西欧各地的宗教改革各具特色,其中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是()A德国宗教改革 B瑞士宗教改革C英国宗教改革 D尼德兰宗教改革17下图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图片,图右边是新教,左边是天主教,一本圣经就比教皇或教士都重。这反映的最主要信息是()A教会内部分裂,出现附属于王权的新教会B新教否定上帝的存在C蔑视教皇和天主教会,圣经权威至
8、高无上D新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18卡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封建贵族世袭思想B封建社会等级思想C封建制度解体D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思想19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并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封建的政治斗争C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20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
9、教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当然领袖的传统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使国家的主权得到了加强A BC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
10、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材料三卡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8分)(2)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12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
11、趋势背道而驰。材料二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伊拉斯谟材料三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材料四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教会)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上帝就可以赦免他本人及其亲属的罪。材料五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保留天主教会的基本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宗教改革运动的起因。(6分)(2)针对材料四,马丁路德做了什么事?提出了怎样的主张?(8分)(3)材料五出自什么文件?该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6分)参考答案1. 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对
12、中世纪欧洲的影响深远。2. 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改革前后教皇和世俗君主权力的变化。根据所学可知教皇权力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宗教改革剥夺了教皇的世俗权力。3. 答案:B解析:国君向教皇乞求宽恕,说明教权大于王权,故B项符合题意。4. 答案:B解析: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是西欧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对天主教神权统治的政治斗争。5. 答案:B解析:C项错在“及时”;D项中宗教裁判所反对日心说的主要原因是坚持地心说;A、B两项成立,但B项更准确,因为反对科学创新不是主要目的,真正目的是维护天主教会特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6. 答案:B解析:马丁路德认为“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即人们
13、可以不通过教皇,自己就能和上帝沟通,这实际上强调了人的独立性。7答案:D解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教皇的“权威”,提倡“因信称义”,确立了“信仰得救”的个人信仰权威。8. 答案:C解析:识记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9. 答案:D解析:马丁路德允许神职人员结婚,D项不符合其主张。A、B、C三项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活动与思想。10. 答案:A解析:材料的主张是在人出生前,上帝就先定了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的财富是上帝的恩赐,这体现的是“先定论”思想。11.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卡尔文宗教改革。题干中的两种管理人的力量应是教会和国家。由此可推理:要真正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必须将二者
14、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故正确答案为A项。B、D两项与题干无关;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属于基督教的范畴,故C项错误。12. 答案:C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主要对教皇的权威提出质疑,即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统治,以建立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族教会,这显然是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3答案:C解析:清教徒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清教徒运动的兴起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清教徒运动发生在英国宗教改革后,当时英国已摆脱教皇的控制,故A项错误,B、D两项与清教徒运动的性质不符合。14. 答案:D解析:图中君主手执宝剑,教皇手握权杖,一前一后,坐在同一权力宝座之上。这体现了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
15、、相互利用。15. 答案:A解析:“因信称义”强调灵魂得救关键在于自己内心的虔诚信仰,而不是靠表面礼仪,A项错误。16. 答案:D解析:尼德兰在宗教改革前处于西班牙王国的统治之下,它的宗教改革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的双重性质。17. 答案:C解析:从图片信息看,圣经比教皇的地位重要,正反映了宗教改革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因信称义”。18. 答案:D解析:卡尔文认为财富是“选民”成功的标志,主张“选民”资格要靠人们以奋斗精神获取,这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提供了思想基础。19. 答案:B解析:“教皇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宗教改革并不反对教皇做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反对作为世俗君主的身份,这反映出宗教改
16、革本质上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20. 答案:D解析:新教即新在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及其对宗教神学的垄断独裁,建立了适应民族国家发展的新宗教教派。均符合宗教改革的内容和意义的阐释。21. 参考答案:(1)共同点:马丁路德和卡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不同: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原因: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2)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第(1)问从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的主张比较即可得出答案。原因可从当时经济及阶级状况分析。第(2)问从宗教改革对社会制度影响变化即经济、思想、阶级方面分析。22. 参考答案:(1)原因: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天主教会的腐败;德国受天主教会的压榨最严重。(2)在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指出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礼和善功,只能靠终生“悔改”。(3)“至尊法案”。严重削弱了天主教会的实力,建立起附属于王权政府的民族教会;大大增强了王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第(1)问需结合材料和教材两方面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联系所学教材知识作出判断;第(3)问出自英国宗教改革中颁布的“至尊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