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753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承德一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 君主意志B. “爱人”之心C. 内心自省D. 礼乐规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规范。A项不符合孔子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不属于“外部”的“他律”。故选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2.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

2、:“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 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 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D. 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人亦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为贵”、“夫民,神之主也”、“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可以看出这些材料的核心是“人”,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故选A。BCD不是题干中四个材料中共有的信息,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人文精神3.汉书

3、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 思想统一B. 三纲五常C. 君权神授D. 以刑辅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等,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相关内容“以刑辅德”。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题干里董仲舒是在强调“德”和“刑”,即如天之阴阳两面,通过“刑”来辅“德”,二者缺一不可,即体现其“以刑辅德”的主张。故,本题正确

4、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以刑辅德”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 研究以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C.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答案】C【解析】【详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C符合题意;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D排除。B不符合宋明理学家的研究方

5、向,故排除。5.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曾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 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B. 思想博大精深但具有封闭性C. 以追求天理为治学目标D. 其治学方法是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述理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和普遍性,可以说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体现了理学的博大精深,但其不关心外部事物带有明显的封闭性,所以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评价6.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

6、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 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B. 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C.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D. 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心见性之”是理学探讨的范畴,因此他并不痛恨早期孔孟儒学“六艺之文”、“ 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排除A。明朝灭亡的根源是政治的腐朽造成阶级矛盾激化,排除B;顾炎武认为 “

7、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也就是说空谈理学误国,因此他主张经世致用,故选C。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经世致用7.“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据材料能够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B. 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 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D. 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答案】C【解析】“伦乃造意”等字眼意在强调人

8、们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蔡伦是改进造纸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字记载是二手史料,并不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当然有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8.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B. 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C. 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D. 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理论属

9、于意识形态方面,它根源于经济基础。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科技成就的原因9. 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A. 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B.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C. 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D. 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平民化、通俗化

10、,这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有关,故B项是原因。C项是技术因素,D项说法正确。伦理纲常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尤其是宋代理学出现,强化了伦理纲常,故A项不是原因。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平民文学原因10.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A. 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B.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C. 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D. 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

11、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A项正确,乾隆年间,“徽汉合流”逐渐形成;B项正确,同治、光绪年间是中国京剧成熟的时期;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项错误;D项正确,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元曲与市民社会11.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这说明A.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B. 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C. 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D. 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统时代风貌【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论语认为诗经选取的标准是“思无邪”,可见儒家的解读

12、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而非大一统,排除D项。12.中国嘉德春拍中,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以4.255亿元拍卖,这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下列对这幅画(如图)的认识,正确的是A. 这是一幅继承古代创作风格的文人画B. 注重写实,并融书画为一体C. “天下太平,人生长寿”的字体为隶书D. 画中“松柏”寓意气质高洁【答案】A【解析】该画继承古代文人画创作风格,注重写意,是典型的文人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注重写意而非写实,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下太平,人生长寿”字体为

13、篆书而非隶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画中“松柏”寓意是长寿而非气质高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分析可以看到,“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摆脱民族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的意识。A时期未出现民族危机;CD项时期不是最先出现以摆脱民族危机为目

14、的的觉醒。1840年前后,中国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此时期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为最初的觉醒。故选B。考点: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点评:中国民族意思的觉醒适合民族危机密切相关的,体现了个人的解放与民族的独立自由紧密相连。与此题相关的洋务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影响也需要掌握。14.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 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 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C. 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 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答案】D【解析】【

15、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谭嗣同将“仁”作为世界的本质是吸收了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的观点。结合所学可知,“仁”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这两者的结合反映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融合。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C选项错误,谭嗣同吸收了西方的研究成果,并非固守儒家传统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5.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B.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C.

16、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 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目强调的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特点。 近代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启蒙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把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故答案为B。AC项不是辛亥革命时期个人解放和国家独立结合在一起的原因;D项与民族独立运动也无直接关系。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特点16.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 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

17、解正确的是A. 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C. 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D. 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可知,上述是关于民生主义的论述,孙中山主张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C项错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D项错误;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从材料“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 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很大的问题”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思想体现了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故选B。考点:三民主义点评:民主义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分民族、民权、民生三部分。民族主义指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

18、治;民权主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平均地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17.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发展资本主义B. 反对专制统治C. 救亡图存D. 反抗外来侵略【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其共同目的都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故选B。“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思想不主张发展资本主

19、义和反对专制统治;因此AB错误;D项是B项的一个方面。点睛: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这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18.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加拿大客人时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并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在计划经济时代,此语一出,石破天惊!这些言论( )A. 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B. 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

20、、实事求是的宣言书C. 是在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提出的D. 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时间“1979年”排除A、C两项;“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故排除B项,答案为D。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特点19.康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然

21、而,“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A. 改革我国社会风尚B. 要向西方学习C. 发展近代教育D. 承认西学比中学先进【答案】B【解析】解题关键是对康有为语言的理解。抓住“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等信息可以判断康有为把西学提到了与中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中学和西学缺一不可,表明他提倡西学,即要向西方学习,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两项不是实质,排除。故答案选D。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本题以康有为的语言为切入点,考查考生

22、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能力定位的命题思路。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中学西学-两者缺一不可-都要学习”,解题思路是“表象实质”。这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通过现象看本质。20.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青人。这幅漫画反映了A. 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B. 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C.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D. 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答案】C【解析】民国四年是 1915 年,1915 年袁世凯尊孔复古,封建儒家思想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根源,故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

23、不符合历史史实,清朝覆亡后1915年之前,并未出现大的复辟行动;BD项错误,立宪派和革命派并未广泛地发动群众,因此都得不到群众的支持。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民国四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四年+1911年=公元1915年。21. 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三大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A.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 转变救国探索方略C. 反对学习西方文化D. 倡导民主共和政体【答案】B【解析】

24、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陈独秀由高度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转变为接受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故材料体现了陈独秀救国探索方略的转变,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与材料信息相悖。考点 :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2.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C. 全盘吸收了马列

25、主义的思想主张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答案】D【解析】【详解】马克思主义诞生在西欧发达国家,是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毛泽东把农民作为革命的中心,说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D正确;选项A表述错误,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应当是继承发展而非全面超越,排除;毛泽东思想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结合了中国国情,并未全盘吸收,排除选项C。23. 2001年,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具

26、有A. 先导性、全局性作用B. 历史性作用C. 统筹性作用D. 阶段性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优先发展”体现了先导性,而“教育要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体现了全局性,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历史性作用、统筹性作用、阶段性作用,故BCD错误。24.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到1957年有400项。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这表明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 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C. “双百”方针推动了科

27、技发展D. 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时间“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分析,此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题干现象是“大跃进”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故B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25.有人指出李四光作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首先杰出在他是个先进的中国人,近代是先进的,现代也是先进的。下列最符合该观点的是李四光A. 具有救亡和建设中国的精神B. 提出了地质力学C. 创立了科化石的鉴定标准D. 带队寻找到大油田【答案】A【解析】李四光一生为祖国科学和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称李四光“

28、在近代是先进的,在现代也是先进的”,就是指李四光留学归来,报效祖国,为的是使中国不再遭受外国欺凌;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运用自己的理论寻找油田、铀矿,为祖国经济建设作出杰出贡献。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26.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是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理解。由材料的信息来看,A是错误的;他不是

29、维护生存的权利。C D与材料无关。所以选B。27.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 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 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 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 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比值平等”是在承认社会差别基础上的平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因为受各种客观环境的制约,这种平等只能是在某一范围内特定条件下的相对平等。28.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

30、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 教会是否腐败B. 信仰是否必要C. 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 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判断。材料叙述了:教皇代表认为圣经不能作为信仰的基础,因为“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故D项符合材料原意。A项“教会是否腐败”不是材料叙述的内容,故A项错误。以教皇为代表的传统基督教认为“因行称义”,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新教认为“因信称义”,因此这两派在“信仰上帝”上没有分歧,B项错误。C项“

31、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同样不是材料叙述的内容,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考查欧洲宗教改革29.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思想源头,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新的学说要建立在对汲取原有思想营养的基础之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在汲取意大利的古典文化基础上兴

32、起的,C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30.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 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 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 反抗权威,重视法制【答案】A【解析】BCD三项只是启蒙运动的特点,不适合作为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共同点,只有选A项。31. 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A. 以民意制约权力B. 以道德制约权力C. 以权力制约权力D. 以权利制约权力【答案】

33、C【解析】孟德斯鸠的基本主张是“三权分立学说”,核心是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按孟德斯鸠的说法,立法权归人民全体,司法权归法院,行政权归君主),即C项所述;其余三项错在“民意、道德、权利”。【考点定位】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32.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A. 促成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 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C. 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D. 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可得出这是启蒙运动所主张的理性,

34、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故B正确。A项不符合历史实际,可先排除。C项根据材料应是借上帝的神权启发人文主义思想;D项与材料题意不符。考点分析:考查美国共和制的建立前的思想背景。33.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A. 彻底否定了神学的权威B.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 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5、题干中有效信息“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这是要追求个性的独立与解放,所以答案是C。A项是宗教改革的意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启蒙运动的意义。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的意义34.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A. 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B. 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C. 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D. 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古希腊人“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说明了古希腊人注重以人的尺度

36、来衡量世间万物,故D项正确。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不符合材料中人文主义含义,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没有提及否认神的意志,故B项 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外在和内在美德的信息,故C项错误。【点睛】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的觉醒、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恢复和发展及启蒙运动的高潮三个重要阶段,每一阶段人文主义的内容和表现各不相同。古希腊时期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或开端时期,其人文主义的精神特质是从关注神等超自然力量转向关注人本身或人类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颇有特色,那就是歌颂现实生活的美好,质疑教会的腐朽与黑暗,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和来世幸福

37、。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体现在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则过多地表现为理性。35.16世纪,马丁路德说:“善功不能造就善人,但是善人行善功。邪恶之行不能制造邪恶之人,但是邪恶之人行邪恶之事善功不是凭借着上帝之言,也不是出自于人的内心,只有信仰与上帝之言才能对人的内心加以改造。”马丁路德此话的主旨是A. 肯定基督教礼拜仪式的作用B. 善功是信仰的前提而非结果C. 灵魂救赎的关键是自我的信仰D. 强调善功对于灵魂救赎的意义【答案】C【解析】只有“信仰”与上帝之言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意在强调自我信仰是灵魂救赎的关键,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善功不能造就善人意在否定基督教礼拜仪式的

38、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了信仰是善功的前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信仰对于灵魂救赎的意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6. 孟德斯鸠指出:“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政体是自由的,而公民却毫无自由;或者是,公民可能是自由的,而政体却无自由可言。在这两种情况下,前者是政体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其核心观点是A. 政体自由与公民自由相矛盾B. 公民与政体的自由均受法律制约C. 法律规定与公民权不可分割D. 法律规定的自由与事实不尽一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在认再现所学相关知识的能

39、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前者是政体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看出,孟德斯鸠强调的是公民与政体的自由均受法律制约。故B项正确。A项与题意说法不正确,这种自由都是相对的,故排除。CD项题意没有显示,故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启蒙运动孟德斯鸠37.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动者”,造物主就是那个“第一推动者”。下列理论思想最先推翻这一观念的是A. 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B.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C. 达尔文的进化思想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说的物体运动的“推动者”是“精灵或外

40、界迂回空气”实际上与其“造物主就是第一推动者”观点一致,强调上帝或者神是物体运动的推动者,而牛顿的经典力学将造物主从无生命的领域驱逐出去了,所以选B。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经典力学提出的意义。38.互联网进化论一书指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B. 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C. 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D. 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工业革命之前已经有工厂,信息革命后也依然存在工厂,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 “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

41、,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意思是工业革命后人像机器一样工作,信息革命后,许多人可以做的工作机器也可以做。说明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故A正确。 “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不代表机器与人的争斗止于信息革命,该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错误。由常识可知机器不能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且该项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39.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文艺史上一名重要的诗人、版画家。他认为“所有的形式都在诗意的构想中完美,但这不是抽象,也不是来自自然,而是来自想像”,并写下了“在荒原尽头,手指可以触天”的诗句。以下作品与威廉布莱克创作风格相似的是A. 西风颂B. 大卫科波菲尔C. 老人与海D

42、. 百年孤独【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有的形式都在诗意的构想中完美,但这不是抽象,也不是来自自然,而是来自想像”可知,布莱克的诗歌属于浪漫主义文学,西风颂也属于浪漫主义,因此A为正确选项;选项B、C是现实主义文学,排除;选项D是魔幻主义文学,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所有的形式都在诗意的构想中完美,但这不是抽象,也不是来自自然,而是来自想像”判断布莱克作品属于浪漫主义。40.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地记述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性、婚姻、

43、妇女角色”。这个流派是A. 古典主义B. 浪漫主义C. 现代主义D. 现实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职能”可知,这一流派描写社会、记录事实及批判社会,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41. “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下列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A. 神创论与进化论B.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C. 经典力学与量子论D. 相对论与量子论【答案】B【解析】牛顿力学体系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定律只有在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况下才适

44、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时空绝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但并非是全盘的否定,它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它把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中,牛顿力学只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时的一个特例。B项符合题干要求。A项错误,进化论否定了神创论;C项错误,量子论与经典力学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D项错误,相对论与量子论不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名师点睛】首先要抓住关键信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提取新理论和旧理论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能正确把握相对论和经典力学的关系,前者不是否定后者,而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42.科学技

45、术是第一生产力。下列表格中因果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的突破社会发展A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期B经典力学体系创立、蒸汽机的改良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C电磁学理论的突破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来临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及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境内的居民即已经成功培育出稻和粟,标志着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期,早于“铁犁牛耕”形成的时间“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的表述错误;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瓦特对

46、蒸汽机的改良,使人类社会跨入“蒸汽时代”,故B项的表述正确;电磁学理论的突破,使得电力得到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西方各主要国家也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故C项的表述正确;二战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逐渐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故D项的表述正确。故由设问要求“不正确的是”即可排除BCD三项,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早期农业的发展;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影响43.18至19世纪,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

47、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当时这些作品主要是基于人们A. 对科学发展的期盼B. 对自然风光的向往C. 对社会的理性认识D. 对工业文明担忧【答案】D【解析】材料中“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关注的是对自然界的影响,旨在说明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19世纪欧美各国开始工业革命,题干作品揭示了工业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D符合题意。这些浪漫主义作家也没有涉及科学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对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其认识是感性的,AC两项错误。题干材料表明浪漫主义作家关

48、注的是工业发展对自然的影响,而非单纯地描绘自然,B项错误。44.1913年泰戈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颁奖辞是:“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此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 泰戈尔作品表现了印度人内心的精髓B. 印度传统文学与西方文学的相互碰撞C. 东西方文化不同文学流派的隔阂消除D.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文学的世界性【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而其作品“用英文表达出来”且“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文学的世界性。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49、,排除A、B、C项。二、材料题45.2011年10月,随着美国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的离世。一句网络帖子迅速走红:“上帝有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并改变我们每个人看世界的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序言里,牛顿写道:理性力学应当是一门定量研究任何力所引起的运动和产生任何运动的力的科学。因此,本书被命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因为自然哲学的一切难题中都涉及通过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自然的力,再通过这些自然力来解释其他现象。材料二 “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翻译英文science的

50、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1)材料一中被“砸醒”后的牛顿的伟大发现是什么?根据此内容人们在天文学中有何发现?牛顿的“众多发现”在人类文明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意义的“科学”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答案】(1)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历史作用: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成为17世纪科学革命的主要成就;促进了近代物理学领域的进一步

51、发展;促进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启蒙运动的兴起。(2)作用:政治:进化论成为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主要思想武器经济:利用西方先进科技,发展近代工业,促进洋务运动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民主、科学的口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诉求。社会: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解析】【详解】(1)发现:根据所学可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天文学发现:根据所学可知,人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科学的诞生、物理学的发展、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启蒙运动的影响等角度回答牛顿力学的历史作用。(2)作用:从政治角度看,根据材料可知,科学一词被康有为引进,“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

52、科学二字”,这些人使进化论成为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主要思想武器。从经济角度看,科学在近代更多的指代西方科技,因此科学观念的传播有助于近代中国利用西方先进科技,发展近代工业,促进洋务运动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从思想文化角度看:新文化运动中举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从社会角度看,科学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46.课程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修身课改为公民课。据

53、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结合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近代中国教育反映出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中时间和课程内容的变化的关系可以得出近代教育和近代社会的关系,即近代中国教育反映出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以此作为观点展开论述。论证过程:结合表格时间和课程内容的变化,分析其中变化的原因。如1904年“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同样的思路对1912年、1922年课程内容和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