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五次模拟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卡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做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上、超出答题区域或非题号对应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4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下列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差异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同构 B等级森严 C君主专制 D官僚政治25瞿兑之在秦汉史纂中云:“中
2、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据此,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 A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基础 B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 C形成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统一 D思想更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经验26南宋淳熙年间,有一位名叫奚宣赞的青年男子,认识了一名叫白卯奴的年轻女贩子。两人互相爱慕,成为情侣。而奚宣赞的父亲是岳飞手下的一名统治官。因嫌弃白卯奴身份低微,不同意二人结合,予以强行拆散。这是白蛇传的最初原形。而到了明代,男主人公却改变而为“生药铺主管”。这一变化说明明代 A小说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载体 B儒家传统重义轻
3、利观念遭到了颠覆 C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 D文学创作蕴含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2717世纪以后,号称“苏湖熟,天下足”的江浙地区因“地利树桑,人多习蚕务者”成为北方商品粮的主要输入地,闽广等地也因弃稻种植经济农作物,造成粮食供应紧张。另一方面至18世纪也因此促成如苏州等城市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B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 C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 D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28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
4、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A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291952年6月,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锻炼身体”的口号成为这一时期的热词。这反映出 A人们建设新中国的美好愿望 B工业化建设对身体素质要求高 C锻炼身体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D双百方针得到了全面贯彻执行301978年秋天,小岗村将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2006年1月25日,一些
5、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要将土地合并。集中办农场、搞养殖和旅游开发等。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表明 A分田到户不利于农业发展 B土地合并违背了国家政策 C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 D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31现代中国正快步走进“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课”“微讲座”等“微工具”或“微事务”等系列现象纷纷出现。这说明现代中国 A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B科技发明推动经济布局的优化 C经济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D科技进步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32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 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妇女参政 C主
6、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33.下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欧洲同世界各地有直接的商业联系 欧洲完成工业革命主要出口工业品 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玉米等作物通过不同路径传入亚洲 A. B. C. D.34下表为理论界对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原因的不同看法。这说明观点一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选择,客观上取决于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观点二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是个人意志的结果观点三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必然要求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 A意识形态制约历史结论 B同一历史有着不同解释 C史料互证丰富历史认识 D时代变迁左右历史观点35美国耐克公司20世纪5
7、0年代末开始,将生产厂搬到日本,此后先后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广东和福建。由此说明本质上 A美国经济渐趋衰落 B跨国资本全球流动 C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D国际经济合作加强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
8、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 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绅富教济本地的贫民。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历史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谢家福等著名的社会救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
9、救济机构,在山东、苏淞、河南、山西各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摘编自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材料三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准“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习近平在2015
10、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7分)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6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对于近现代国家的社会转型,有学者总结出三种范式:第一种:由政府主导,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即先发展经济,后社会转型。第二种:通过制度改革,建立自由市场制度,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第三种:重铸观念的地基,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制度变革,以实
11、现社会的根本转型。摘编自千字文华向死而生评析材料中的转型范式(任意一种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学者将中国国力的衰败归罪于普遍较低的识字率及结构复杂的汉字,汉字简化运动开始兴起。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快经济建设,文化普及成为当务之急。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1964年颁布简化字总表对将近2000个常用汉字进行简化,平均笔划从112笔下降为94笔。根据中央“尽量用一个字替代多个字”的指示,简化方案大量合并汉字:“发”同时作为“發(发f射)”“髪(头发f
12、)”的简体字。随着单字表意准确度的下降,只能搭配进词组中使用,形成“字简词繁”的负面效果。而且民间自主简化、类推简化的风潮四起,大量混乱的字形带来了沟通的不便。随着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70年代之后继续颁布的简化方案逐渐被废止。1985年后汉字简化的热潮暂时告一段落。摘编自陈炽洪试论汉字简化的失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简化改革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汉字简化改革的影响。(9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
13、称为“中国劳工旅”。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李肇星在凭
14、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作出贡献。摘编自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与德军搏斗约2万牺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6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伍连德是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现代科学家中第一位为世界所推崇者。自1907年从南洋归国服务,30年间始终为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他主导了中国近代第一次防疫战。在日俄势力下的东北,他带队克服千难万险成功阻止了疫情,挽救了无数生灵,被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授予“鼠疫斗士
15、”的荣誉称号,为中国在世界赢得了尊敬。他在中国医学、中国防疫史上创下了多个世界第一:第一个担任国际医学会议主席的中国人,第一个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中国人,第一位获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虽然中国不是他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但他始终以“中国医生”自居,为中国的防疫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伍连德对社会做出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伍连德体现的时代精神。(7分)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历史参考答案2428 AADDD 2933 ACDAC 3435 BB41.(1)特点:分类定级,分类扶持;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
16、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7分答出三点即得7分)(2)不同: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4分)原因: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清廷腐朽,政府赈贫力度有限;1877年至1879年发生罕见的大旱灾;李金镛等江南士绅的努力;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8分答出四点即得8分)(3)意义:是真正消除贫困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全球反贫困实践提供借鉴。(6分答出三点即得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2. 示例一:第一种范式,(结合材料3分)引进技术,而不改革
17、制度,在政府主导下侧重经济发展,(史论结合6分)如晚清的洋务运动、19末的德国。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短期内经济快速增长:中国迈开了近代化第一步,军事实力提升;德国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但也埋下重大隐患: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德国民主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军国主义残余,在一战中战败,以割地赔款告终。(结论3分)历史证明:想“只模仿技术,不改革制度”实现转型是行不通的。示例二:第二种范式,突出制度变革,如戊戌变法倡导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制,意图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保驾护航,从而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掀起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8、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但都失败了,没有完成中国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历史证明:“只模仿制度,而不重铸观念地基”的“唯制度论”也是行不通的。示例三:第三种范式,基于观念变革,建立新制度,再推动社会转型,如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近代英国的崛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思想,意图改造中国的文化土壤,培养“新民”,进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中国的根本转型,但因为对中西方文化激进偏颇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因此并没有给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空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
19、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打开了中国进步的一缕曙光。英国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奠定了坚实的观念基础,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民主制度的确立完善提供了理论武器,进一步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最先发生,使英国实现了社会的根本转型,成为称雄世界的霸主。历史证明:观念变革是社会根本转型的关键推动力。示例四(整体):(结合材料)三种转型范式,第一种先技术,第二种先制度,第三种先观念,前两种是“后发展”国家的模式,如德、日、中国等,第三种是“原发型”国家的模式,如英、法、美等国。(史论结合)进入近代,欧美等国借助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新航路开辟等因素,占得历史发展的先机,故可以经由“观念制度技术”的路
20、径渐次推进转型;对德、日、中国等“后发展”国家,由于传统社会力量的强大和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等新因素不能快速发展,加之“原发”国家的侵略殖民,导致历史转型的迟滞,要“后发赶超”,所以更倾向于技术经济或制度变革。(结论)可见,通过何种范式转型,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 45.(1)简化书写难度;提升文化普及程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6分)(2)一定程度上简化书写笔划,有利于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有利于文化的推广和普及;破坏原有汉字文化;带来大量使用混乱与不便。(9分)46.(1)背景: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9分)(2)历史贡献:缓解了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及中国与欧洲友谊作出巨大贡献。(6分)47.(1)贡献:主导中国近代第一次防疫战;维护中国主权,建立中国防疫体系;撰写医学论文,提高中国医学国际地位;传播医学知识,引领中国近代医学发展。(8分)(2)时代精神: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关注社会现实,践行社会责任;打破陈规,敢于创新;理论与实践结合。(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