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二、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和相应图文材料的阅读与概括,使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等基本史实。增强对高中历史材料的提取概括能力。学生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的分析解读,深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的理解,并能一半以上可以以此总结宪法的主要原则。学生通过对所示材料和教材内容的分析,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找出并识记建国后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地位。 学生从对建国后中国民主不断进步的学习,结合中美
2、政治制度对比,逐步认识到中国特色民主建设的特色和先进性。三、教学重难点难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和地位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原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分析法、复习法五、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地位重要,常考易考,因而需要特别重视,但在现实操作中,面面俱到往往失去重点,因而本课应有所舍弃、有所保留、有所侧重。课程内容承上启下性非常强,因此学习本课必须将之置于建国后整个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中去认识。教材初中学生已经学过,应该将基础部分教给学生,教师更多侧重于深层解读。六、教学活动教学环节学生评价反馈教师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教师:介绍窑洞对内容,引出本课主题民主建设环节二: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3、教师:复习介绍1949年解放战争战况,说明十月时候建国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提问上一课所学的相关内容。学生:回答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环节三:结合教材内容总结新中国的成立教师:教师重点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提问如何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学生:从民主法治等方面设计制度保障。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为建国后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基本条件。环节四:分组布置任务合作探究。教师:出示课件内容,以前后桌为单位分三组。教师:第一组: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概括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并以此总结宪法的原则和地位。第二组:结合教材内容指出政协的职能、原则方针和历史地位。第三组:结合教材内容和相关常识,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背景、代表和历史地位。学生:结合分组情况进行讨论查找环节五:第一组结合材料和教材汇报教师:1953年举行第一次全国普选。全国人口总数为6亿人,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我们一起看一下相关宪法条文。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第二十
5、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学生:确定国家性质,确定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八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供给必需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规定广泛的民权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确定民主集中制的政权组织原则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确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教师:由上可知先发的主要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学生: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教师
6、:总结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阶段,是建国初期民主建设的最大成就。环节六:第二组第三组汇报教师提问:政协的职能,原则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区情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史实状况。背景,内容和意义。环节七:总结本课知识结构环节八:完成课后作业学生正确回答新中国成立的基本知识学生能根据教师的讲解和已学知识,找出教材相应内容信息学生能依据所学知识和框架要求分析宪法主要内容,并在共性基础上总结宪法原则学生能依据所学知识和教材内容总结政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直观形象导入新课回顾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内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掌握基本史实培养学生概括解读的能力,突破难点史论结合加深学生对民主建设顺应历史潮流的理解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提取总结教材随堂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