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 辛亥革命【本课概述】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学情分析】辛亥革命是高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历史事件,事件背景与
2、经过在初中有所涉及。但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对历史的探究能力与主动建构能力相对薄弱。学生能否正确的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以及能否公正合理全面的评价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则成为教授本课的目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包括照片、文字和视频,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通过对革命意义和失败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主动体验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的情怀与能力。【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理解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辛亥革命兴起发展的过程中,剖析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了解武昌首义经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提炼信息的能力。
3、2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评价。发展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3.根据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分析其历史功绩,客观、公正的评价辛亥革命。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照片、文字材料、视频资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结合史实思考探究问题,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成败与历史意义。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追求民主共和、民族独立作出不懈的努力,学习他们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 “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中华
4、民国成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突破方法:磋商讨论、探究分析【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创设情境、提问磋商法、合作探究分析法、讲授法和读书指导法。【教学模式】“参与发现发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投影【课前准备】依据课标研读教材,搜集图片、文字材料与视频,创设情境,幻灯片制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两组图片展示设置情境温故知新学生带着对民族命运的思考进入新课讲授新课明确概念一、民主之 酝酿二、民主之践行三、民主之丰碑总结升华文字信息解释辛亥革命的概念辛亥革命广义和狭义概念思考理解概念明确概念资产阶级革命派思
5、想传播与革命活动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历史信息,学案提供框架,教师点评讲解。利用视频创设情境,引导思考。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完成教师提供的学案树图培养学生浏览教材,梳理知识,掌握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提出问题,提供相关材料,引导思考,规范用语。学生讨论,掌握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归纳。学生理解革命爆发的条件,找出因素信息并进行归纳,规范历史用语的准确性。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性质和意义引领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分析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指导分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阅读教材,从中获取知识,思考问题,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提出问题,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概括归纳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与教材,思考讨论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事件历史意义的多元评价。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任重道远教师总结呼应主题根据所提供的内容学会体会、体验历史。学生思想得到升华,加深对民族危亡的意识。反馈、作业基础知识落实布置练习与预习完成练习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