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备 课 时 间 年 月 日刘茂侠 上 课 时 间第 周 周 月 日班级 节次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一)总课时数第 节教学目标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 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教学参考必修四语文课本 语文教学参考书授课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教学辅助手段多 媒 体-专用教室-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
2、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结合注释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
3、些?1.学生阅读背景资料.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4.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2.研习第1段提问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提问2: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提问3: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明确:春秋战国时
4、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2)理清背诵思路。
5、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3)朗读指导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课外作业1.背诵14段。2.理解掌握重点词
6、语。3.熟读5、6、7段。教 学 小 结备 课 时 间 年 月 日 刘茂侠 上 课 时 间第 周 周 月 日班级 节次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二)总课时数第 节教学目标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教学参考必修四语文课本 语文教学参考书授课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教学辅助手段多 媒 体-专用教室-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一名学生独背。二、.研习第2、3、
7、4段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1)学生齐读2、3、4段。(2)理清背诵思路。学生思考、讨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
8、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朗读指导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研习第5、6段提问: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9、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措施效果 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 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王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女生齐读第5段,男生齐读第6段(2)理清背诵思路学生看课文,思考。(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数罟 数之以桑 衣帛 养生丧死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课外作业尝试背诵5、6段。教 学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