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第十八章 议论要有条有理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092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第十八章 议论要有条有理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第十八章 议论要有条有理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第十八章 议论要有条有理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第十八章 议论要有条有理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第十八章 议论要有条有理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范文示例(一)登上高处沈晨“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它似乎在告诉人们,将自己放在低处才能稳稳当当。然而,因怕失足坠落而不敢登上高处的心态,我以为十分不妥。倘若人人怀有“登高必跌重”的念头,个人何以进步,社会又何以发展?在思想上,人应当尽量登上高处。有人说:“人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否则将会变成毫无希望的枯井。”是呀,人如果不能登上思想的高地,那将是多么可怕的境况!即使再大的家业交给他,他也会败得一塌糊涂。蜀后主刘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让思想登上高处,所以胸无大志,缺乏主见,说话草率,赏罚不明,最终葬送了刘备打下的江山。人只有从一个较高的思想层面想问题,才

2、能把问题想得透彻,才会看得比别人更远,更准。在境界上,人应当尽量登上高处。王安石登飞来峰写下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杜甫在泰山之巅写下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反应了诗人那种超脱凡俗的境界。人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境界,才会有苏洵“泰山崩于前而不惧”的镇定,才会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才会有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才会有谭嗣同“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大义凛然。在地位上,人应当尽量登上高处。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呀,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应当追求自己更高的位置。试想,一个中尉艾森豪威尔绝对发挥不了一个统帅艾森豪威尔的作用

3、。人如果只甘心做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那么他便只能发挥一个普通人的作用。人若想有大的作为,就必须登上更重要的位置。一位女教师曾对她的学生讲过: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位伟人,当我长大后,发现这不大可能;于是,我就再次梦想成为一位伟人的妻子,但如今我已结婚,丈夫是一个平凡的职员;于是,我继续梦想,让自己成为一位伟人的老师。也许将来,这个梦想不一定会实现。但我依旧感到欣慰和富足,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怀着勇气和力量,在大千世界中奋力去追求某个高度,不必在乎你是不是最高的,因为在你向终点逼进时,你的灵魂已达到了一个挺拔的高度!一个有思想、有境界、有抱负的人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会是一个能“感到欣慰和富足”的

4、人,所以我们应当让自己登上高处。托尔斯泰说:“我愿站在高处,因为那里能听到上帝的声音。”我的朋友,你呢?【老师点评】作者将“贴在地面步行”理解为“将自己放在低处才能稳稳当当”,由“不在云端跳舞”联想到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因怕失足坠落而不敢登上高处的心态”,以此为出发点,反弹琵琶,争锋相对地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要登上高处的理由,见解独到新颖,切合题意。表达上同样采用“总分总+并列式”的结构,层次分明。引用名人名言准确丰富,语言准确警策。范文示例(二)由京剧入课堂而想到的马悦前段时间,关于京剧入课堂的话题成了社会舆论的一大热点。京剧是国粹,这点毋庸置疑。然而,是否有必要将它当作一门中小学必修课来进行普及

5、推广却是矛盾的中心。那么,这样的举措究竟是对是错,是行之有效还是费力不讨好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起因。这几年,“传统文化”这个词很是流行,背后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我们承认其中有对时下抛弃传统、远离文化风气的拨乱反正;有对古典文化的单纯好奇;当然,当看到柜台上随处可见的“茶文化”“酒文化”时,我们也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商人的良苦用心。总之,一种事物既然兴起,其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京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已经走出了我们的现代生活,如果失去了现代人的参与,它将走向消亡。古代经典名著,例如论语,即使没有人看,没有于丹之类的人出来“解读”,它本身也是不会灭绝的,因为从浅层次上说,它首先是物质,可以以物质的

6、形式传递下去,等待有识之士的发掘,中国历史上就出现过不少这样的情况。然而京剧则与之不同,它以人作为载体,是需要人去传承的,如果“后继无人”,它就会像武侠小说里的绝世武功一样“失传”,从而变成死掉的东西。就像敦煌壁画上的神秘舞蹈和传说中的“广陵散”,真的只能“活在人们的记忆中”,甚至连想留存于记忆亦不能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充分感受到教育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与当下某些“吃文化饭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有好心就一定能做成好事吗?好心就不会做成坏事吗?章士钊当年做教育局长的时候曾提倡小学生读经,结果却成了一生的笑柄。不是因为他的出发点不好(骂他骂得最厉害的鲁迅自己也是饱读经书的),而是因为他“不

7、合时宜”。与之类似,当今的提倡京剧入课堂行动也是如此,人们很容易将它和政协会议上的提倡使用繁体字之类的建议联系在一起,将其视为哗众取宠、不得要领的行为。国粹要保,但关键在于怎么保,保什么。如今,很多人把“国粹”狭隘化了,他们所谓的“保留国粹”举动只不过是穿着汉朝衣服上街或者每年定期给孔夫子上个坟而已,那可真沦为“哗众取宠”了。这是一个文化泛滥的年代,又是一个文化匮乏的年代。走在街上,什么东西都以“文化”自居,然而其中真正配得上“文化”这个词的又有多少?我们只看到京剧的渐渐衰微,却不知还有多少文化遗产正在消失,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如今,当我们的生活被大量的“文化”和“伪文化”所充斥,我

8、们确实丧失了基本的鉴识能力,我们不知道该认同什么,反对什么,关注什么,忽视什么。就京剧进课堂一事而言,我想本不必多加争论。因为那只不过是在音乐课本上加入了传统戏剧类的内容而已。每个国家的艺术课程里都有戏剧,为什么唯独中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难道是对自己的艺术不自信吗?我觉得有可能。我想,京剧进课堂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吸引我们太多注意力的价值,而它背后的整个文化丢失问题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如何正确理解自己的文化,这并非小事。而在此之前,对自己的文化保留些许自信,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记得清朝末年李鸿章出席国际会议的时候,永远是一副纱帽花翎的装束。他不是不知道人家穿西装,也不是穿不起西装,而是不愿穿。我想,

9、不管李鸿章一生褒贬如何,这种执著而自尊的精神倒是值得今天的我们敬佩的。【老师点评】本文作者很好地运用了层进式结构,先分析了京剧进课堂的合理性,通过阐述让我们明白了拯救这一传统文化的紧迫感和必要性。然后笔锋一转,又把问题重心引向了更深的境界:我们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态度。在我们如救火一般拯救传统文化的背后,体现出来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底气不足;我们急急忙忙拯救和保留下来的,可能只是传统文化那件美丽的外衣,却遗失了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作者在批评当代人急躁情绪的同时,对“伪文化”的盛行表示了担忧,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对自己的文化保留些许自信。范文示例(三)求踏实 戒浮躁蔡群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

10、:“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地面步行,常常是风雨不动安如山,此为踏实之风;云端跳舞,往往会摔得脸青鼻肿,此为浮躁之气。从哲学家的名言可以看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求踏实,戒浮躁。一个人有了求踏实、戒浮躁的作风,才会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三国时管宁和华歆同席读书,管宁能够踏踏实实静心学习,不为外界所扰,而华歆却十分浮躁。有位达官显贵坐着豪华的轿子从外面路过,管宁置若罔闻,照旧专心致志,而华歆却面露羡慕之色,立刻跑出去看。管宁于是割席而坐,与其绝交。最终管宁成为德高望重的大学问家,而华歆在学术上却碌碌无为。一支军队有了求踏实、戒浮躁的作风,才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早年曹操曾率领军队将张绣

11、打得落花流水,胜利之后,曹军得意洋洋,上至主帅,下到士兵,都显得十分浮躁。结果在第二次征讨张绣时,损兵折将,一败涂地。反观张绣,在失败之后能踏踏实实地蓄积力量,谋划方案,所以最终打了胜仗。曹操和张绣,一胜一负,不正是对求踏实、戒浮躁重要性的最好诠释吗?一个国家有了求踏实、戒浮躁的作风,才能稳步发展,繁荣富强。建国初期,中华大地百废待兴。许多人企望一蹴而就,急功近利,于是有了“三年赶英,五年超美,十二年实现共产主义”这样不合实际的目标口号;于是有了大伐森林、大炼钢铁的激进场面;于是有了“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这样荒唐的“硕果”。结果浮躁的“大跃进”运动不仅没有大跃进,反而让中国经济走向

12、了“大倒退”。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只有求踏实、戒浮躁,才能走得更远。当我们每一次为海市蜃楼的奇景所倾倒感叹时,我们是否想过这空中楼阁其实也是人类靠自己的双手在另一个地方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呢?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能在“云端跳舞”成了众人趋之若鹜的目标。于是乎花钱发表论文者,抵押房屋炒股者,破坏环境换取GDP数据者诸如此类,层出不穷。殊不知越是浮躁,反而离成功越远君不见沽取虚名者成为丑闻笑谈,博弈求富者倾家荡产,急功近利者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踏实之风,犹如山巅松柏,风吹不动,雷打不惊;浮躁之气,如同墙头野草,风来则枯,雨淋则倒。朋友,在云端跳舞,虽然曼妙,却易跌落;贴地面步行,虽然平淡,然而稳重。我们何不求踏实,戒浮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呢?【老师点评】作者赞同哲学家的观点,从个人、集体、国家三个角度论述了求踏实、戒浮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合题意。列举古今正反事例来论述,材料翔实,内容充实。能联系时弊来阐述,加强了文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文结构完整、清晰,正反对比鲜明,比喻贴切,语言有文采、准确、通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