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A级基础练一、选择题1(2019届宿州期末)大、小鲈鱼混养,大小两种草履虫混养,冬虫夏草中幼虫和真菌(蝙蝠蛾的幼虫被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变为菌核使虫体的组织破坏,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从幼虫的口或头部长出有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竞争、种内竞争、共生B种内竞争、捕食、寄生C捕食、竞争、共生D种内竞争、竞争、寄生解析:选D大、小鲈鱼属于同种生物,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种内斗争,大小两种草履虫属于竞争关系,冬虫夏草中幼虫和真菌为寄生关系。2(2019届杭州期末)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
2、层和地表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特有的动物栖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存在着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照引起的B动物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树冠层D该群落的水平结构呈集群分布或斑块状镶嵌解析:选B由题意可知,植物存在着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照引起的,A正确;植物的垂直结构也决定了动物存在着垂直分层现象,B错误;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树冠层,因为它影响植物的光照,C正确;由于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呈集群分布或斑块状镶嵌,D正确。3(2019届博望区期中)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
3、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解析:选C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由于浮游动物也捕食浮游藻类,因此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可知,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B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
4、体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体现了群落对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4(2019届冷水滩区月考)群落演替一般耗时较长,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甚至要用地质年代来衡量。但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次生演替还是很明显的,如一个无人管理的小水塘可能会慢慢变小、变浅,成为一个小沼泽地,然后慢慢变成一小片灌木丛。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都从裸岩阶段开始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一般都是先增多后减少C人类行为能在演替方向和速度方面干扰群落的演替D群落演替使各种群的K值都在上升解析:选C初生演替可以从裸岩、冰川泥、沙丘开始,A错误;群落
5、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一般会逐渐升高,后趋于稳定,B错误;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的演替速度,也能改变演替方向,C正确;群落演替不一定使各种群的K值上升,如森林阶段中灌木的K值小于灌木阶段中的K值,D错误。5(2019届南通期末)红树林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红树林中的红树等植物、鸟类等动物以及所有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B滩涂浅滩的不同区域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红树林会因五爪金龙、银合欢等外来种的入侵而发生群落的演替D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解析:选B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包括植
6、物、动物和微生物,A正确;滩涂浅滩的不同区域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因五爪金龙、银合欢等外来种的入侵会使原有群落内的生物种类发生变化,因为这些外来入侵生物的繁殖能力强,使当地的原有一些植物减少,原来的优势种被其代替,该过程发生了群落演替,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D正确。6(2020届城厢区期中)不同群落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从图上可以看出,群落丰富度越
7、大,其最小面积越大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D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解析:选A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带雨林的物种数最多,说明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A正确;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但也不是样方面积越大越好,应该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C错误;在最小面积内,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超过最小面积,样方内物种数不再增多,D错误。二、非选择题7(2019届衡水调研)果园桃树
8、一般栽种后23年左右形成树冠,开始挂果,在这期间,间作茎秆低矮、喜阳的农作物,可达到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抑制杂草生长、保护果园环境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果园的总收益。请回答下列问题:(1)果园内的全部桃树构成一个种群,与其他很多种群相比,桃树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定不包括_。(2)大多数农作物不耐连作,分析原因,一是_,二是_。(3)从群落结构上分析间作形成了群落的_结构。间作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保护果园环境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4)果农在果园种植了西瓜,在苗期西瓜周围生长了一种双子叶杂草而且对幼苗生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种间关系中的_。解析:(1)桃树不分雌雄,没有性
9、别,故桃树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定不包括性别比例。(2)作物根从土壤中吸收各种营养元素,若连作,特定农作物连续从土壤中吸收某种营养元素,易造成农作物缺乏某种营养元素,除此之外,还容易发生病虫害而减产。(3)间作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间作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保护果园环境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4)双子叶杂草和西瓜幼苗争夺阳光、水分等资源,属于竞争关系。答案:(1)性别比例(2)连作同一种农作物易造成土壤缺乏某种营养元素连作容易发生病虫害而减产(3)水平间接(4)竞争8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
10、定时的不同阶段。图2是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猎物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信息能体现出的群落结构是_。科研人员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_。(2)图1中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_。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恢复力稳定性_(填“增强”或“减弱”)。(3)图2中最可能代表捕食者种群K值的数据为_。猎物种群数量为_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解析:(1)图1中群落自上而下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体现出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因此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种类数(或种类数和数量)。(2)图1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
11、时的不同阶段,可见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大,因此群落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3)图2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捕食者种群数量围绕P2上下波动,说明最可能代表捕食者种群K值的数据为P2。猎物种群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N2,所以当猎物种群数量为N2/2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答案:(1)垂直结构种类数(或种类数和数量)(2)次生演替减弱(3)P2N2/2B级提升练一、选择题1(2019届延庆区一模)大蓝蝶幼虫分泌的蜜汁是红蚁最喜欢的食物,红
12、蚁发现大蓝蝶幼虫后会将其带回蚁巢,和同类一起分享其分泌的蜜汁,蜜汁被吃完后,大蓝蝶幼虫会散发出红蚁的气味和声音,让红蚁误认为它是自己的同类,大蓝蝶幼虫就可以在蚁巢内走动且大吃红蚁卵和幼虫,并躲避天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红蚁有助于大蓝蝶幼虫避开与其他蝴蝶幼虫的竞争B大蓝蝶幼虫和红蚁两者是相互选择的结果C大蓝蝶可以在没有红蚁的地方繁衍后代D大蓝蝶幼虫与红蚁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解析:选C由题中“红蚁发现大蓝蝶幼虫后会将其带回蚁巢,和同类一起分享其分泌的蜜汁”可知,红蚁有助于大蓝蝶幼虫避开与其他蝴蝶幼虫的竞争,A正确;大蓝蝶幼虫和红蚁两者是相互选择的结果,B正确;没有红蚁,大蓝蝶幼虫就无法吃红蚁
13、卵和幼虫,并躲避天敌,因此大蓝蝶不能在没有红蚁的地方繁衍后代,C错误;由题意可知,大蓝蝶幼虫与红蚁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D正确。2(2019届徐州期末)在一个基岩质海岸的潮间带栖息着藤壶、贻贝和石鳖等动物,这些动物被海星所捕食。藤壶和贻贝固着于岩石表面,且都以浮游植物为食。科学家将海星从实验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调查发现实验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全部动物和浮游植物构成生物群落B海星移除后,由于种间竞争导致被捕食物种的数量下降C藤壶的种群密度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D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生活在该
14、海岸的藤壶的种群密度解析:选B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全部动物、全部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海星移除后,由于种间竞争导致被捕食物种的数量下降,B正确;藤壶固着于岩石表面,基本没有迁出率和迁入率,藤壶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C错误;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生活在该海岸的藤壶的种群密度,D错误。3(2019届乾县期末)传粉榕小蜂进入榕树的榕果内产卵繁殖并专一性地帮助传粉,非传粉榕小蜂也将卵产在榕果内但不帮助传粉,它们的产卵时间存在分化。若非传粉榕小蜂先进入榕果产卵,该榕果常常会脱落;若非传粉榕小蜂在传粉榕小蜂之后或同期进入榕果产卵,榕果会分泌特殊代谢物,导致这两种榕小蜂幼体的发育均受到影响。下
15、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榕树和传粉榕小蜂存在协同进化B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的数量均会周期性波动C榕果的脱落可有效地限制非传粉榕小蜂的种群密度D两种榕小蜂和榕树的种间关系为寄生解析:选D榕树依靠传粉榕小蜂为之传粉,榕小蜂在榕树花序中产卵,以榕树花序为其幼体唯一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两者存在协同进化,A正确;由题干信息知,两种蜂之间产卵时间存在分化,进入榕果的时间有差异,故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的数量均会周期性波动,B正确; “若非传粉榕小蜂先进入榕果产卵,该榕果常常会脱落”,导致非传粉榕小蜂幼体不能发育,进而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传粉榕小蜂与榕树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D错误。4(2020届
16、吉林期中)羊草是素色异爪蝗的主要食物,为研究放牧牛、羊对素色异爪蝗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某草原开展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放牧方式无牧羊单牧牛单牧素色异爪蝗多度(%)10155羊草盖度(%)455525注:1.多度与调查样地上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盖度是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与羊草的生长状况呈正相关。A.草原上成群采食的牛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特征B调查素色异爪蝗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C适度放牧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实验结果表明,牛单牧能抑制素色异爪蝗灾害的爆发解析:选A草原上成群采食的牛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
17、;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素色异爪蝗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正确;适度放牧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实验结果表明,牛单牧能抑制素色异爪蝗灾害的爆发,D正确。5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解析:选C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是
18、两个物种。题图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时刻降为0,说明甲种生物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种群为竞争关系。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表现“S”型增长,甲种生物最终被淘汰,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都受自身密度的制约。草原中的兔子和牛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不会出现被淘汰的现象。6(2019届湖南湘东五校联考)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甲、乙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6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存在共生关系B从
19、3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保持不变C两岛6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D黄鼠狼的捕食是导致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唯一因素解析:选C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不生活在一起,不存在共生关系,A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天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3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有改变,B错误;两岛社鼠的数量在67月期间都迅速下降,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两岛社鼠在67月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可见两种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正确;68月乙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在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包括黄鼠狼的捕食,另外还包括竞争等,D错误。二、非选
20、择题7(2019届密云区期末)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家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生态学家采用_法对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进行调查,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2)树线上升过程中,该样地内群落发生了_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该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_,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3)图2曲线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_呈负相关。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_。(4)树线上升的幅度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与种间关系_(填“有关”或“无关”)。解析:(
21、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2)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树木越来越多,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上升),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也在不断增加。(3)图2说明,树线上升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可能是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相对静止。(4)树线上升的幅度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与种间关系有关。答案:(1)样方(2)次生增加(上升)增加(3)树线上升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相对静止(4)有关8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下表为冰碛
22、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演替过程中优势种替代顺序的冰川退去后的裸地苔藓草本植物柳树赤杨云杉、铁杉第9年第18年第3550年第80100年土壤的pH7.9807.26.554.8(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_(填写演替类型)。(2)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_(填写生物名称)有关。(3)赤杨定居后,一些固氮微生物侵入赤杨根部,形成根瘤。这些固氮微生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_。根据分析,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_;_。(4)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_的结果。解析:(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是从冰川退去后的裸地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2)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在赤杨阶段时土壤pH的变化较大,说明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赤杨有关。(3)根据题意可知,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综上分析可知,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土壤的酸化;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4)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选择的结果。答案:(1)初生演替(2)赤杨(3)互利共生土壤的酸化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4)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