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墨 池 记鹧鸪天西都作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注】西都:指洛阳。宋时称洛阳为西京。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赏析】此词袒示了作者喜爱山水傲视王侯的情怀。词开篇即以“清都山水郎”自命,表明自己爱好山水乃是出于天性。接着,“天教分付”句又进而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因而无法改变。放笔直陈中,不唯胸臆毕见,而且豪气四溢,直摩东坡壁垒。“曾批给雨”二句仍然假托天意以抒怀抱:既然天帝钦准我管理雨、风、云
2、、月,我岂能不与之长相亲和?言外颇见避世远俗、栖心自然之意。换头“诗万首”三句遥接上片中的“疏狂”二字,对之进行形象化的图解。“诗万首、酒千觞”,既是极写其诗思之富、酒量之豪,也见出他对诗酒钟情之深。“几曾着眼看侯王”,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作者内心思想的写照。不仅表现了对功名富贵的鄙夷,而且流露出鄙视王侯的铮铮傲骨。结句“玉楼金阙”二句重申不愿返回朝廷、追逐名利,只愿诗酒狂放、隐逸终老的心志。走近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的文学家。登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
3、、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1082)拜中书舍人。六年(1083)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曾南丰”,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探寻背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有一“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九月到临川游览,凭吊墨池遗迹。 当时曾巩刚刚30岁,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而文章却已名满天下,临川郡的州学主管教育的官员王盛仰慕他的名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文体知识见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轶事曾巩是宋朝的一位大诗人。他为人正直宽厚,襟怀坦荡,
4、对朋友一贯有啥说啥,直来直去。他和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在年青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王安石二十五岁那年,当上了淮南判官,他从淮南请假去临川看望祖母,还专门去拜见曾巩。曾巩十分高兴,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后来还专门赠诗给王安石,回忆相见时的情景。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曾巩不因为自己与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随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观直率地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行为确实不在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之下;不过,他为人过吝,终比不上扬雄。”宋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又问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为什么这样说他呢?据我所知,王安石为人轻视富贵,你怎么说是吝呢?”曾
5、巩回答说:“虽然我们是朋友,但朋友并不等于没有毛病。王安石勇于作为,而吝于改过。我所说的吝乃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说他贪惜财富啊!”宋神宗听后称赞道:“此乃公允之论。”也更加钦佩曾巩为人正直,敢于批评。字音洼然(w)邪(y)肆恣(s)(z) 于楹间以揭之(yn)辨形组词解释加点的词语羲之之书晚乃善:精妙。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显明,显著。于楹间以揭之:厅堂前面的柱子;揭示,标明。推王君之心:推究,推求。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影响。文学文化常识曾巩,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初步
6、感知通假字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通“彰”,显明,显著一词多义临信及书能词类活用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形容词用作名词,专长。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使动用法,使愉快。古今异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古义:学习书法。今义:学习读书。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古义:主管教育的官员。今义:高等学校职别最高的教师。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古义:本来。今义:坚固。文言句式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判断句。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状语后置句。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状语后置句。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状语后置句。翻译下列句子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译文:_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译文:_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
7、者邪?译文:_答案:这是它的旧址,难道真是这样吗?可是后世没有能赶得上他的,难道所下的功夫不如他吗?抑或是他想要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后学的人呢?名句默写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_,_。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_!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_!答案: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二、深层探究“墨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典故?_答案:临川郡城的东面。“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记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想一想全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_答案:本文从记叙
8、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了勤学苦练出成就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_答案:(1)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问句,分别是:“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2)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起提示、启发的作用。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语气。三、
9、整体鉴赏这篇著名的散文墨池记。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于“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辟,确是难得之佳作。本文意在写论,但发议之前,又不能不记叙与墨池有关的材料。否则,议论便无所附丽,显得浮泛,成为空洞说教。如记之过详,又会喧宾夺主,湮没题旨。故作者采用了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办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开头,大处落笔,以省俭的笔墨,根据荀伯子临川记所云,概括了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状貌: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同时,又根据王羲之仰慕张芝,
10、“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墨池得名的由来。其实,有关墨池的传说,除临川记所述之外,还有诸种说法,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池,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辞之简约,可谓惜墨如金。对于墨池的记叙,虽要言不繁,却铺设了通向议论的轨道。接着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离官场的一段生活经历。据晋书记载,骠骑将军王述,少时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述为杨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属。后王述检察会稽郡刑改,羲之以之为耻,遂称病去职,并于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来做官。对于王羲之的这一段经历,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一语带过,略微交代,随之追述了王羲之随意漫游,纵情山水的行踪:“尝极东方,出沧
11、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一段简略追述,也至关重要。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这是王羲之学书法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从结构上讲,“又尝自休于此邪”一语,用设问句式肯定了王羲之曾在临川学书,既与上文墨池挂起钩来,又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依据。随后,在记的基础上,文章转入了议:“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虞和论书表云:“羲之书在始末有奇,殊不胜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书十纸,过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这
12、说明王羲之晚年己与“草圣”张芝并驾齐驱,可见“羲之之书晚乃成”之说有事实根据,令人信服。那么,羲之书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而不是天生的。至此,说明“后世未有能及者”的原因在于缺乏勤奋精神,进一步说明了刻苦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又循意生发,引申至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上去,指出“深造道德”,刻苦学习也是不可少的。就这样,正面立论,反面申说,循意生发,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文章的题旨。然而,作者对题旨的开拓并未就此止步。在简略记叙州学教授王盛向他索文的经过以后,文章再度转入议论:“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13、这虽是对王君用心的推测,实则是作者作记的良苦用心。接着,又随物赋意,推而广之,进一步议论道:“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作者由王羲之的善书法之技,推及到“仁人庄士”的教化、德行,勉励人们不仅要有“一能”,更要刻苦学习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从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层。曾巩是“正统派”古文家,文章的卫道气息较浓厚,这里也明显地流露了他卫道的传统思想。 在宋代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中,像墨池记这样以记为附,以议为主的写法还是不多见的。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但这种“意”,不是靠发“议”表达出来的,而是随着山水相映、朝暮变比、四
14、季变幻的自然景物描写透露出来的;岳阳楼记的重心不在记楼,在于敞露个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在抒情方式上,作者采用的是触景生情的方法,因而文章铺排笔墨,以较长的篇幅写了岳阳楼变幻莫测的景色,而墨池记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它不是在记叙之后再发议论,而是记事、议论错杂使用,浑然一体。尽管议多于记,却无断线风韵,游离意脉之弊,读来觉得自然天成。可以说墨池记脱尽了他人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 结构图解墨池记中心主旨文章从记述墨池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到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而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
15、,提高道德修养。写作特色(1)叙议结合、略叙详论的写法。(2)以小见大。(3)多用设问句,一唱三叹。 一、基础知识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而尝极东方极:最高的层次B亦以精力自致者 致:取得,达到C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表彰D后人尚之如此 尚:还解析:选B。A项,极:游尽。C项,章:显明,显著。D项,尚:推崇。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有地隐然而高B有池洼然而方以长C信然邪D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解析:选D。然而。A、B、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B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C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
16、于来世者/如何哉D则/学固岂可以少哉解析:选A。A项应为“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下列句子全都与王羲之相关的一项是()尝慕张芝临池学书而尝极东方,出沧海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况欲深造道德者邪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推王君之心A BC D解析:选D。为作者的观点,为作者对王盛请自己作记的用心的猜测。下列与文中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王羲之仰慕张芝的书法,临池学书法,因长年在池中洗笔,池水为墨所染而黑,可见王羲之学习之刻苦。B王羲之因仕途坎坷,故寄情山水书法。C后世学书法的成就不及王羲之,往往是学习上不及王羲之勤奋。D王盛题字,曾巩作记都是为了勉励求学的人。解析
17、:选B。王羲之学习书法是因为钦佩张芝,并不是“因仕途坎坷”。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夫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
18、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与“羲之之书晚乃善”的“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吾善刀而藏之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解析:选D。与例句同为“精妙”。A.交好;B.善于;C.拭。下列选项中,对“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句话是说,(王羲之)天天练习写字,在附近的水池边洗砚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B这是写张芝刻苦学习书法的事。C这是写王羲之效法张芝刻苦学习书法的事。
19、D“临池”这两个字,后来成为一个词,指练习写字。解析:选B。是写王羲之,不是写张芝。对“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然而后人书法不如王羲之,难道是学习比不上他吗?B然而后人书法没有能赶上王羲之的,难道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他吗?C然而后人书法没有能赶上王羲之,哪里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他呢?D然而后人书法没有能赶上王羲之,怎能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他呢?答案:B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通过记墨池,指出王羲之的书法的卓越成就,就是从精心学习得来的,主旨是借此勉励学者专心致志,努力上进。B这篇文章在写作方式上,是记叙与议论结合,一方面记事,一
20、方面紧扣着所记的事发表议论。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可以记人、记事、记游。D本文表达了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王君崇尚王羲之书法功夫之精深,曾巩因崇拜以上三人而写了墨池记这三方面的内容。解析:选D。“曾巩因崇拜以上三人而写了墨池记”错,是受王盛的嘱托而写。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
21、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
22、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
23、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注】绥辑:安顿。灾沴:灾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灾所被者几乡被:遭受B僧道士食之羡粟 羡:剩余的C或便宜多辄行 便宜:容易做的事D乐为之识其详 识:记述解析:选C。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便宜:应办的事,这里指有利于救灾的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
24、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B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C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D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解析:选C。根据语境及前后呼应,运用排除法即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公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公先行下文书给
25、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七件事。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代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公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解析:选D。“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分析不当。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译文:_(2)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译文:_答案:(1)按旧例,每年官仓能够拿出救济穷苦百姓的粮食只有三千石。(2)总共设置了十八处卖米的地方,使买米的人就像领取米的人一样方便。【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
26、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做好准备。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按旧例,每年官仓能够拿出救济穷苦百姓的粮食只有三千石。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剩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
27、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低价卖给百姓。总共设置了十八处卖米的地方,使买米的人就像领取米的人一样方便。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
28、食。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病人,让他们就地埋葬。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个月才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
29、,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殓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皇上望着东方忧愁劳神,州县推广布施皇帝的恩德,人人都尽自己的力量。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周到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做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
30、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不仅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呢!四、语言运用将下文中画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适当增删字词)当初,苹果公司开除乔布斯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他在已经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仍然放言要以自己颠覆性的产品去创造一个崭新的IT王国的“壮志”。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是青年时期所遇到的思想上的依托禅,给了他最温暖的安慰,使他
31、很快地从狂躁中恢复了清净、澄澈,找到了任由思维自由行走的理想世界。答:_答案:(示例一)他已经一无所有。他仍然放言要以自己颠覆性的产品去创造一个崭新的IT王国。这一(或“他的”)“壮志”并不被很多人看好。(示例二)他已经一无所有,他仍然放言要以自己颠覆性的产品去创造一个崭新的IT王国。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一(或“他的”)壮志。下面这封信有四处不合规范,请指出其中的三处。 学兄:寄呈的大作收悉,拜读再三,激动不已。你的诗构思巧妙,语言隽永,弟自愧不如。只是个别字句略有笔误或不合韵律,我冒昧地作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顺祝夏安!弟2019年3月6日答:_解析:本题考查应用类文体格式和语言得体等内容。本题属于书信,称谓和祝语都要顶格,用语要符合人物身份,语言要得体。“寄呈”“雅正”是敬辞,用于对别人。答案:称谓“学兄”(没有顶格)祝语“夏安”(没有顶格)“寄呈”(不得体)“雅正”(不得体)(答出三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