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训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今年六十五岁的奶奶经常对小孙子唠叨起自己儿时的生活境况,奶奶的唠叨中不可能有()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B“人人一身蓝,购布认票不认人”C“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招生”D“宁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队”解析奶奶小时候正处于新中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A、B、D三项都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用品的匮乏;C项是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体现。答案C2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
2、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有关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BC D答案A3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A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C法币人民币 D臣民一公民解析建国初期,我国物资比较匮乏,实行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1992年以后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股份制企业。答案A4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
3、庶民的胜利的演说解析“1913年”是关键信息,正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二年,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而其它A、C、D选项事件分别发生于1881年、1926年、1918年。答案B5.近代以来,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是屡禁不止,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明了()A列强侵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进步B小农经济保护着封建社会的陋习C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D民众的思想文化观念仍然很落后解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顽固存在是导致中国经济文化到封建社会末期和近代落后于世界的经济根源,也是中国尤其是在农村一些封建陋习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答案B6.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对中国四
4、大菜系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A BC D解析四大菜系形成有百余年的历史,而且现在也盛行于世,没有因为西餐的传入而发生变化;中国传统饮食至今还保持其特色,世界各地的中餐馆生意兴隆,因此它也没有因为西餐的传入而改变。答案C7.小火车在唐胥铁路上开行的消息很快传到京城,顽固派立即大闹起来,说是“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于是“奉旨查办”,简易蒸汽机车“旋被勒令禁驶”。这一历史史实出现于()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时期C中日甲午战争后D民国初年解析唐胥铁路于1881年建成通车。唐胥铁路的修建与洋务运动
5、期间开平煤矿煤的运输有关。答案B81915年离开中国的俄国人赛可夫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的十五年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他的回顾性材料中不可能包括()A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B在北京观看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演出C在上海大剧院门口看到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的海报D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京张铁路通车的新闻解析“十五年间”指19001915年,A项始于民国初年;B项中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演出是1905年;C项中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是1931年摄制完成的歌女红牡丹;D项京张铁路通车的时间是1909年。答案C9.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
6、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清朝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了成功C近代城市生活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市政应用近代科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切入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注意三点:一是时间1882年,二是电灯,三是“其禁乃开”。从这三点就可以看出这是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事情。答案C10申报的部分记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有()年份记事1918年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1932年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1937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
7、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1938年香港版出刊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A BC D解析从材料中第一栏可以说明正确,从第三栏可以说明正确,从第二栏中“匪”说明对中国共产党具有一定的贬义,因此没有体现。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创办,因此可以说明正确。答案C11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是()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天气预报1856年1873年1939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
8、1881年1882年1906年汽车1883年1901年1928年无线电1896年1909年1928年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沿海早于内地中国充分吸收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中国民族资本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A BC D解析铁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但直到1876年才在上海出现,故错误。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主要与西方列强入侵、西方文化传入有关,故错误。上海属于沿海,重庆属于内地,根据西方科技在两地出现时间可知正确。从技术门类看,正确。答案C12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
9、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答案B13.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严重冲击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解析首先从时间上可以排除B项;D项“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在材料中并未体现;由“下跪”变为“长揖”、废
10、除“卑职”可知,这是平等观念的体现,并有湖北、江苏、河南等省效仿,因此A项是正确的。答案A14.旗袍即是以旗装为基础并广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的。1921年,旗袍在上海妇女界流行,继而迅速扩展到全国各个阶层,这种海派旗袍逐渐成为专属妇女的日常服装。旗袍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面料考究剪裁得体 B适合中国女性的穿着C晚清政府大力推行 D是文明与新潮的象征解析结合时代背景我们知道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作为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的旗袍,当然成为文明与新潮的象征。答案D15.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
11、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材料明显反映的是对西方舞会的认同态度。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上海各家报纸评论,不能反映B项;中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的,C项说法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内忧外患,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借以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醒天下。材料二2010年谁最红?小沈阳。“一夜成名是社
12、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媒介发达的综合产物。”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敢于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他们敢想敢秀,反映了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体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借“造浪”实现自我价值,间接满足心理期待的网民。材料三2011年春晚植入式广告提高了春晚的商业价值,这源自媒介自身存在的需求与压力。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和春晚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春晚)本该是一场风格各异的饕餮盛宴,却成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重复节目。在一片唏嘘声中,春晚开始思索新道路。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2)据材料二、三,指出当今大众传播的媒介有什么重大变化?结
13、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3)据材料二、三,归纳刘谦和小沈阳一夜走红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原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主要目的:宣传革新主张,唤醒民众。(2)电视和互联网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主要原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电视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的解放;电视和互联网的资讯与娱乐功能的优越性等。(3)原因: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社会上个人追求成功、成名意识的提升;大众媒体生存的竞争;娱乐活动的不断创新;刘谦和小沈阳演出的平民化,贴近了大众的娱乐心态等。17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虽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
14、改变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助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
15、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说明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3)据材料一、三,指出两位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我离婚了,我自由了”等概括得出。第(2)问,提取材料中“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以此为突破口,概括经济基础的变化,由此总结家庭关系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要以材料给出的时间“1950年”为突破口,概括材料得出。第(3)问,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事件、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答题应围绕“婚姻自由”这一主题。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的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