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2)具体原因_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_讲学。2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_。(2)儒家:_、孟子和_。(3)墨家:墨子。(4)法家:商鞅、_。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_运动。(3)“百家争鸣”是中国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
2、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_”为核心;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_”,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_”。2孟子(1)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_”,进一步提出了“_”的民本思想。(2)在伦理观上,主张“_”,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1)主张施政用“_”和“_”,“_”。(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_的观点。(3)主张“_”,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_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是道家
3、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提出“_”的政治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_,提出了_。(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私学的兴盛诸侯国纷争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剧烈变革ABCD2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下图无关的是()A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B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C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
4、D“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D思想解放运动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4.右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观察图片,你认为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来自于()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5阅读下图能得出的信息是什么()孔子讲学图A孔子是一个教育家,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B孔子整理诗、书等六经C孔子是一个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D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并提出了包含对百姓关心、爱护的民本思想6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
5、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7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rivercancarryaboat,yet,itcanturntheboatoveras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是()ALiErBKongQiuCMengKeDXunKuang知识点三道家和法家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9.韩非子说:“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6、,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由此可以得知韩非子的政治观点是()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以法治国,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威慑臣民实行君主专制制度ABCD10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A甲B乙C丙D丁题号12345678910答案1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
7、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当时诸子荟萃、“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和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的中心,前后历时150年左右,孟子、荀子、李斯、韩非、屈原等都曾来稷下游说或进行学术访问,囊括了“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请回答:(1)如果你当时有幸能到稷下学宫听讲学或参与论辩,你会选择支持哪一家学说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2)你所支持的学说观点,在今天是否仍有借鉴的价值?举一例加以说明。12请根据下面关于孔子的纪念邮票及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游列国(邮票)材料二杏坛讲学(邮票)材料三人民网2010年9月27日报道,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山东曲阜隆重举行。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86个儒学研究机构
8、与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围绕儒学思想的时代发展与国际传播、儒家与文化多元化发展儒学的历史研究、现代阐释、当代价值、世界传播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与广泛对话。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认为,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六大功能。他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家应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出孔教儒家思想的六大功能:促进世界和平;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成为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神轴心;促进中国和平统一;能大致与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回答,孔子广收门徒体现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9、(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说说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纪念孔子。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的某一问题,举例说明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清单一、1.(2)士私人2.(1)庄子(2)孔子荀子(4)韩非子3.(2)第一次思想解放(3)学术文化二、1.(1)仁克己复礼(2)有教无类2.(1)仁政民贵君轻(2)性本善3.(1)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君舟民水(3)人之性恶4.战国时期三、1.(1)道无为而治2.(1)以法治国系统的法治理论对点训练1D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在纷争的社会环境中,各学派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上,纷纷著书讲学,宣扬自己的观点。故四种
10、说法都正确。2C由图中内容可判断与“百家争鸣”有关,A项是其地位;B项是百家学派的关系;C项表述错误,主要有十个学派;D项是其原因。3D“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4B注意提取牌匾中的“仁”,这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相一致,因而B项正确。A、C、D三项中的学派没有涉及“仁”的思想。5A解题时一定要抓住图片的主题。6B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诸子百家流派或人物思想观点的识记能力。A项是墨家的观点,C项是孔子的观点,D项是法家的观点,B项是孟子的民本名言。7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是荀子的
11、名言。8A材料中提到善恶、善与不善、有无、难易是对立的,但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9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说法正确,但不能从材料中提取出这样的信息。10B深入理解各派学说的观点,其中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比较节俭与亲民,故乙说法错误。综合运用11(1)学生可任选一家学说,能够正确介绍其思想观点,并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出正确的评价即可。(2)学生可就某一学说中的某一观点,结合现实展开即可。(如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诚信”、“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法家思想中的“以法治国”;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等)解析对于回
12、答第(1)问,可以任选一家学说的观点,关键是要正确的介绍其思想观点,并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出正确的评价;解答第(2)问时,一定要结合现实展开,结合事例说明。12(1)目的:宣传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结果:未被统治阶级认可。原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但在战乱兼并的状况下,统治者热衷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因而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2)“有教无类”的思想。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3)宣传、弘扬孔子思想中的优秀精华部分,让更多的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举例:儒
13、家提倡尊老、敬贤、尊师等,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对今天我们的学习也颇有益处。(答出一例即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回答第(1)问时注意理解孔子“仁”的思想为何在当时得不到认可;第(2)问要注意辩证地认识孔子的思想主张并将其优秀成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教材习题解答【学思之窗】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答案要点(1)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基本思想主张是一致的,但对人性的认识方面却大相径庭,这反映出思想认识的复杂性。(2)“人性”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3)思想认识的“相同”与“不同
14、”是相对的。【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要点(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二、学习延伸请谈谈你对这些言论的理解。答案要点(1)前两句是孔子的言论,都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孔子来说“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2)是孟子的言论,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3)是荀子的言论,表明荀子的“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