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 2反复朗读,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3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悲悽”的深意。【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和多媒体;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3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前面我们学习过陶渊明的作品,请大家想想有哪些?并试着吟出几句。(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2.通过这些作品,你能否用几个词语概括陶渊明的思想?
2、(学生回答可能有“淡泊名利”“向往田园”等和“归隐”有关的词)导出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陶诗,看看“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是不是整天沉浸在“乐夫天命”之中。投示课文题目杂诗十二首(其二)。二、感知层次1作者作品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
3、,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2诵读(1)指名同学朗读,纠正字音;(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情感;(3)指名同学带着情感朗读(4)教师范读三、感受层次(一)学生从字词、内容上质疑,学生通过讨论解疑。(二)明确鉴赏诗歌三大步骤:写什么、为
4、何写、如何写。(板书)引领学生逐步分析。1.作者为什么要写月色和内心感受?(1)通过“白日”“素月”“清晖”“夜空”“凉风”“冷席”渲染了空旷、清冷的意境,烘托作者悲凄之情。 (2) “冷”,双关,既指天气的变化,又指人物的心情。(3) “夕永”,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感觉此夜的漫长。2.作者因何而“悲悽”?(1)“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独居寒室,欲倾诉而无人应答,只能举杯面向自己的身影无言而视,这时想到李白一首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从陶诗中获取灵感,表现知音难觅的孤寂。(2)“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表现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有两个字用的好
5、,为什么?“掷”抛开,骋:驰骋,时光无情地抛开我而逝去,我空有一腔壮志却难以驰骋人间,具有力度感,“掷”写出日月无情,“骋”是见志向之远大。而此句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沉痛。3总结:先言夜中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夕永,最后言终晓不能静,一篇之中,三次表达情感,志士悲怀,浑沉激烈。(三)齐读四、感悟层次 有人说归隐后的陶渊明已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闷和忧愁,这首诗中却依然流露出矛盾痛苦,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五、作业布置品读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思想情怀。板书设计: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鉴赏诗歌 写什么:月色、感受、抒情 知音难觅为何写:悲悽 时光流逝 壮志难酬如何写: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