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770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故垒西边(旧的) B早生华发(花白的)C烽火扬州路(道路) D赢得仓皇北顾(看)【解析】路:宋代行政区划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D)A故国神游 B多情应笑我C这次第D可堪回首【解析】A项,古义:赤壁古战场。今义:历史悠久的国家;祖国;故乡。B项,古义:多愁善感。今义:重感情(多指重爱情)。C项,古义:光景,状况。今义:次序;一个挨一个地,依次。D项,古今都是“回顾,回忆”的意思。3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置的一项是(D)A故国神游,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D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解析】A项,“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应为“应笑我多情”。B项,“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C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4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两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江山”两句,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为下片做铺垫。B“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故国”三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己。“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

3、脱,实则无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C“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解析】D项,“三杯两盏淡酒”说的不是酒味淡,也不是言酒量之少,词人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5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

4、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导致失败,委婉告诫南宋朝廷要汲取历史教训)【解析】C项,词人借廉颇的典故是为了抒发自己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自己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了周瑜作为儒将的便装打扮而英气勃发的句子是“_雄姿英发_,_羽扇纶巾_”。(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封狼居胥

5、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赢得仓皇北顾_”。(3)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乍暖还寒时候_,_最难将息_”。7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

6、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答:_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之一。_【解析】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句的答案了。8“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答:_示例:站在庭院中,听着孤雁的悲鸣,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季节里愁苦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一滴滴到天明;

7、微风轻拂,飘落一地菊花。_【解析】将三个意象串联起来,选取合适的意境,结合李清照的性格或经历,描写一个场景。二、拓展阅读训练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定 风 波苏 轼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注】王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三年后王定国北归,让柔奴给苏轼敬酒。苏轼见她眉目娟丽,善于应对,于是写了这首词。(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自作清歌”写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流转而出。

8、B“风起”“雪飞”驰骋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C“岭梅”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柔奴克服困难的意志,为下文作好铺垫。D“试问”的主语是苏轼,试问对方,岭南应该是不好吧?以此引出对方的回答。【解析】B项,“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有误,从词中来看,“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意思是说,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这是写柔奴高超的歌技与美好的心灵。(2)试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答:_示例:赞美说话者

9、身处穷境安之若素的胸襟和有情有义、超然脱俗的品格。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寄寓着作者自己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_【解析】下片词人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这几句话意思是“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从注释来看,“王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写柔奴其实也是写王定国,写柔奴的心态,也是写王定国的心态,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而写王定国和柔奴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

10、度和处世哲学,通过歌颂柔奴和王定国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贺新郎送杜叔高辛弃疾细把君诗说: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注】宋孝宗淳熙十六年,杜叔高从浙江金华到江西上饶探访辛弃疾,辛弃疾作此词送别。杜叔高很有才气,但因主张抗金,遭到主和派的猜忌,虽有报国之心,竟

11、无请缨之路。家族也是昔盛今衰。金屋: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阿娇即陈皇后,失宠后废居长门宫。去天尺五: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一语,谓长安杜氏本强宗大族,门望极其尊崇。(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上阕“细把君诗说”,既总领了全词的内容,又足见作者对杜叔高诗作的看重。B“冰积雪”“寒生毛发”言杜叔高的诗风骨清峻,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有诗情画意。C“自昔佳人多薄命伤心月”以古来美人多遭遗弃隐喻有才之士常被埋没。D“起望战骨”写曾经衣冠相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解析】“既总领了全词的内容”分析错误,本词上阕评价杜叔高之作,下阕写杜

12、叔高人生经历。因此只是总领到“寒生毛发”,没有总领全词内容。(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_示例:下阕首句写杜叔高的怀才不遇与家门昔盛今衰,表达了词人对朋友的同情与关爱。中间部分写曾经士大夫相继的中原路,如今却是一片荒凉,而统治阶层却仍旧一味清谈求和,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分裂的悲叹、对百姓的同情及对统治阶层无能懦弱的批判与讽刺。下片后面部分词人似乎回到了年轻时与金兵大战的年代,而现实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了词人力图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_【解析】下片首句“去天尺五君家别”,结合注释三,这句由写叔高之怀才不遇转到叔高家门昔盛今衰。长安杜家曾是大族

13、,门望尊崇,但叔高一家与之有别,朝中众臣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虽然叔高五兄弟都有才能,却因不会钻营而不能有所作为。表达了词人对朋友的同情与关爱。“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这几句词人对祖国分裂产生悲叹:曾经士大夫相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统治者大兴清谈之风,借以掩盖他们的无能和懦弱。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分裂的悲叹、对百姓的同情及对统治阶层无能懦弱的批判与讽刺。“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意思是“夜半失眠,我常常引吭高歌,但觉悲风四起,檐前的铁马铮铮作响,仿佛又回到了杀敌的战场”,此时词人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金兵作战的年代,但这毕竟只是幻觉,

14、取而代之的是无以复加的痛苦,现实却是空有一腔爱国热情,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了词人力图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添字丑奴儿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含蓄深沉地表达出词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B上片着力渲染芭蕉树的繁盛,因此才有了下片雨

15、打芭蕉声响之大,更好地体现主人公凄凉的心境。C词人从北方逃难到南方,听到雨打芭蕉声,漂泊之感顿生。“不惯”不只是词人在水土、气候方面的难以适应,还有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D上下两片中叠语的运用,不仅有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而且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解析】“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错误,从后文“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可见,词人对芭蕉并无迁怒之意,“谁种”点出芭蕉并非词人所种,体现出其流落江南的命运。(2)词人在这首词里写道“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她的声声慢中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

16、同?请简要分析。答:_示例:相同。从词作时间来看,两首词都作于南渡之后,词人流落江南之时,饱含着词人对国破家亡、身世漂泊的凄苦之情;从意象上看,都选取了“梧桐雨声”“芭蕉雨声”等渲染凄清孤苦的景物,刻画出词人孤独无依、寂寞冷清的心境;结合两首词的上下文来看,声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词有“愁损北人”之句,都流露出词人对漂泊他乡、思念故土而不能归的无奈愁思。_【解析】这两首词都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词人因国破家亡夫死后,孤身一人漂泊江南的凄苦孤寂之情,其中“梧桐”“细雨”“黄昏”都是表达心境之凄凉苦痛的意象,而雨的“点点滴滴”,更是令词人难捱

17、这凄凉光阴;本词中,“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三更”“枕上”,已点出词人因国破家亡而愁绪满怀,以至于辗转难眠的心境;“点滴霖霪”的雨滴,恰又是打在芭蕉之上,“芭蕉雨声”与“梧桐雨声”都是营造凄清孤寂心境的意象,“霖霪”一词点出雨声的绵延不断,以至于诗人感到“愁损北人”,甚至吵得她无法入眠,只能“起来听”;实际上哪是雨声烦扰了她呢?实则是她本已满怀孤独凄凉,故而迁怒于芭蕉雨声。由此看来,这两首词中的“雨”表达的情感相同,均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凄苦冷清的流亡痛苦之情;均蕴含了词人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苦痛;均流露出词人流亡异乡,思念故土却无法回去的无奈愁思。阅读提升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18、成后面题目。嘲 子 由苏 轼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注】子由: 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庄子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在读书的桓公,轮扁解释嘲笑的原因是,自己制作车轮的本领,“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B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与批判。C书籍只承载一部分“圣人意”,如同“弦”和“机”,无法表达“圣人意”的全部内容。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典故中的轮扁

19、和桓公,可以看作苏轼兄弟的类比。【解析】“鄙夷与批判”错。作者将子由比作啃书的蠹虫,写出他读书的勤奋和用功。为后文提醒他不要只知死读书做铺垫。(2)苏轼借助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治学观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_示例:不能死读书,真正的“圣人意”在书本之外,要靠自己去揣摩;和读书相比,实践有时候更重要,因为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通过读书得到的,只能通过实践自己去慢慢理解,积累经验。_【解析】诗歌先写子由的几案上堆满了书籍,而他像啃食书籍的蠹虫一样一点一点攻读。作者没有对子由的行为进行评价,而是转而说到“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提醒子由不要只是死啃书本,有些东西书中是没有的。接着诗人以弹奏乐曲和织布作

20、比,琴弦和织布机只是用来借助的物品,而真正让人喜欢和欣赏的是那美妙的乐曲和织成的布匹。这里的“乐曲”和“布匹”是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而“弦”和“机”只是借助的物品罢了,就像读书,书籍只是凭借,真正的东西在书籍之外。这就启发子由,要通过读书得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不会被书籍困住。最后,诗人又借助工匠轮扁嘲笑在读书的桓公的典故,说明实践的重要性。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苏 轼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余投檄向江西。【注】本诗为苏轼在“乌台诗案”获释后所写

21、。贾昌以善斗鸡而得玄宗之宠。此诗将“阿世取容的宵小”比作“少年鸡”。维摩,指佛教徒。睢阳老从事,指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曾说:“子由闻予下狱,乞以官爵赎予罪。贬筠州(今江西高安)监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题交代了苏轼写诗时的处境:因“乌台诗案”入狱大难不死,故曰“蒙恩”。B首联直说自己由文字惹祸,不再顾惜个人声名,自嘲之中流露心中不平之气。C颈联前后形成对比,一方面说明自己家庭贫困之苦,另一方面表明有家人陪伴。D尾联说弟弟苏辙为给苏轼赎罪而请求免官,苏轼认为弟弟为此被贬江西不值得。【解析】“另一方面表明有家人陪伴”表述有误。颈联并没有体现出“陪伴”的意思,而

22、是通过“病有妻”表现出作者及其家人生活的困难,被病痛折磨。(2)清代汪师韩评价这首诗说:“诗狱甫解,殆是豪气未尽除。”请结合颔联分析“豪气”的具体表现。答:_示例:自己虽然没有以往建功立业的心,但也不愿再与这些奸佞小人缠斗,在一场残酷的政治迫害之后,苏轼在精神上并没有被压倒,他没有沮丧、没有颓废,而是以坦然的态度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由此可见其“豪气”。_【解析】颔联意为:身为好男儿应该到塞上建功立业,不能像贵族子弟游手好闲,斗鸡走马,贪图逸乐。阅读本诗时,需要注意本诗词的背景写于“乌台诗案”之后,再结合具体诗句作答即可。苏轼的一生屡因文字得罪。他在与此诗同题的第二首诗中便有“平生文字为吾累”

23、这样的话,可知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从这首诗我们要注意分析出苏轼的生活态度,他的乐观精神,和对统治者迫害的轻蔑与嘲笑,由此可见其“豪气”。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上阕开头两句描写了桑树抽芽、蚕卵孵化,一个“破”字传神地写出了桑叶的萌发,而且能够让人感到萌发的力量和速度。B三、四句的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

24、则为这种空旷的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全词定下了基调。C五、六、七句远近结合,写了远近的山头,纵横的道路,飘荡的酒旗,自然景物与农村人事相结合,画面清新而充满生活气息。D辛弃疾的词本以浑雄豪放见长,本词却很清丽素净,看上去作者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解析】“点字则为这种空旷的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错。正确的理解是:“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衰飒的景象,但是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2)赏析词的最后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

25、,春在溪头荠菜花”。答:_示例: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_【解析】这两句诗从内容看,描绘了城中的桃李愁风畏雨和乡间荠菜花在溪头迎春开放的景象;从手法看,将桃李与荠菜花形成对比;从情感看,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诗人以荠菜花自况,把深刻的思想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启迪:平凡的事物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天是属于它们的。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词后各题。水龙吟酹辛稼轩墓,在分水岭下张野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

26、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漫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注】分水岭:在江西铅山县境内,辛弃疾墓地所在地。下阕“带湖”“瓢泉”都在铅山,“戟门华第”指辛弃疾旧居。张野:由宋代入元代的词人,官至翰林修撰。漫:空,徒然。(1)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首词中“水龙吟”是词牌,“酹辛稼轩墓,在分水岭下”是其题目。本词表达了作者对辛稼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B词作上片前两句通过设问,怀念辛弃疾收复失地的英雄丈夫之气、 凌云悲慨之气,从而引出下边对辛弃疾经历的追述。C“遐

27、方异域”三句写辛弃疾领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大志受阻,空洒清泪,显示了作者的无比悲愤的心情。D“星斗撑肠”三句写英雄想成就功业之心通过纸上“纵横游戏”之笔法来表现,写就了英雄豪杰式的高雅篇章。【解析】“上片前两句通过设问”不对,应为前两句与下文构成设问形式。(2)“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辛弃疾的词是宋词中不可忽视的一座高峰。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答:_示例: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悴松”“湖烟”等自然意象,以萧瑟凄凉之景衬托辛弃疾身后的萧条,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又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气;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表达出对英雄的缅怀与

28、遭受异族统治“不堪回首”的无奈。_【解析】分析这首词,答题时首先概括意象,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悴松”“湖烟”等自然意象,描绘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又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气。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看公风骨辛弃疾晋臣十月望生日,自赋词,属余和韵。看公风骨,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世上儿曹都蓄缩,冻芋旁堆秋瓞。结屋溪头,境随人胜,不是江山别。紫云如阵,妙歌争唱新阙。尊酒一笑相逢,与公臭味,菊茂兰须悦。天上四时调玉烛,万事宜询黄发。看取东归,周家叔父,手把元龟说。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

29、月。【注】辛弃疾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从福建安抚使任上下来,退居铅山农村,长达十年之久。赵晋臣此时是从江西漕使任上被免职,也来到铅山居住。儿曹即儿辈,蓄缩指做事懈怠不振作的样子。冻芋,指芋艿,因成熟较晚,常于冬天食用。瓞,小瓜。紫云,此处指歌妓。(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看公风骨,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与“世上儿曹都蓄缩,冻芋旁堆秋瓞”都运用了比喻修辞,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B辛弃疾在词中自嘲与友人臭味相投,似贬实褒,以松、菊、兰之君子风骨写友人品格,同时也展现了词人高洁的人生志趣。C本词善于运用典故,表达含蓄委婉,如“周家叔父,手把元龟说”就运用了周公问卜于龟的典故

30、,意在祝福友人长寿吉祥。D全词语言典雅中不乏诙谐,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句句围绕友人的生日展开,或直或曲地表达对友人的生日祝愿,情感真挚。【解析】“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理解错误,文中没有景物描写,“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是比喻,“菊茂兰须悦”是象征;“句句围绕生日展开”不恰当,诗歌开篇先从歌颂赵晋臣的风骨写起。(2)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一句的妙处。答:_示例:比喻新奇,词人祝福友人长寿、圆满、岁岁有今朝,却以“今夜明月”作比,不落俗套,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韵味深长;一语双关,“十分明月”既含有对友人圆满人生的寄望,又有对友人如月之清辉一般品格的称颂;“十分明月”与前文松之风骨

31、、境随人胜、菊茂兰悦等皎皎君子之风相呼应,友人高洁清朗的精神气质跃然纸上。_【解析】“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此句是照应小序中“晋臣十月望生日”一句,写给赵晋臣的祝福之语。然而诗人别出机杼,不直言对他的祝福,却拿天上的一轮明月作比,生动地表达了对赵晋臣的祝福。“明月”的意象在古人心中代表团圆、圆满,用“今夜明月”祝福友人长寿、圆满、岁岁有今朝,具体形象,生动可感。同时明月之皎皎,也喻指人的品格高洁;再加以“十分”修饰,既含有对友人圆满人生的寄望,又有对友人如月之清辉一般品格的称颂。“明月”之意象又与前文之“长松”“菊”“兰”等意象相呼应,塑造了赵晋臣的傲岸风骨、高洁的君子之风与明月般高洁清朗

32、的精神气质,正所谓“境随人胜”。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菩 萨 蛮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注】此为李清照南渡后有代表性的一首词。沉水:一种熏香料,入水即沉,又名沉香。(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本词从明媚的春光写起,写自己脱去厚重的棉衣,穿上轻薄的夹衫,心情美好。B上片末尾关于“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的描写,自然流泻出一股浓浓的愁怨。C本词词意深沉,写出了由觉微寒、知梅残到思故乡之间的心理活动,引发想象。D由某些联想积蓄、酝酿而成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下片开头突然喷涌而出。

33、【解析】“流泻出一股浓浓的愁怨”说法错误,上阕最后两句是写昼寝醒后。“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梅花残”是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以天气微寒、鬓上梅残暗写美好心情的削减,从“微寒”“残”来看,“流泻出一股浓浓的愁怨”说法错误,应是“流泻出一股淡淡的愁怨”。(2)本词是怎样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答:_示例:对比,上片的喜与下片的苦形成对比,突出思乡之情;开头以乐景衬哀情,“风柔日薄”的明媚春光反衬愁思,倍增其哀;上片末尾触景生情,以天气微寒、鬓上梅残暗写美好心情的削减,由上文的心情美好过渡到对故乡的思念;“故乡何处是”直接抒情,突出了对故乡的牵挂和怀想之情;“忘了除非

34、醉”用夸张突出了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情感;末尾句用侧面表现和衬托,“酒未消”的情况下思乡比清醒状态下思乡之情当更为浓重。_【解析】上片写作者早春日里用醉酒浓睡来开解浓重的乡愁的情景,下片写她除了神经受到麻醉否则是不会忘记故乡的愁苦心绪。全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同时也是用乐景衬哀情。下片的“故乡何处是”是直接抒情,这句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忘”

35、正好表明不能忘。这里运用夸张手法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思乡之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结尾两句“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意思是说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词人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这是运用衬托手法从侧面来表明思乡之情的浓厚。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点作答即可。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玉 楼 春李清照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

36、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注】此词作于宋崇宁三年(1104),期间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赵明诚之父)请救其父。当时的朋党之争非常激烈,李清照为党祸之松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原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诗尽得梅花神韵,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及时赏梅的矛盾心情。B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C三、四两句的“几多香”“无限意”,将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摄纳其中。D“道人憔悴春窗底”,作者借隔壁道观的道人来抒写自己内心愁闷煞人的情状。【解析】“作者借隔壁道观的道人来抒写自己内

37、心愁闷煞人的情状”错误,“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学道之人憔悴地在满含春光的窗前独坐,太多的苦闷会损伤你的身体啊。“道人”是作者的自称,意为学道之人。“憔悴”和“闷”、“愁”,分别表现李清照的外貌与内心的愁闷。(2)“朱彝尊静态居诗话卷十: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皆得梅花之神。”请结合此评论,简要分析末尾两句的内涵。答:_示例:作者从开得正盛的红梅联想到红梅未来的命运,以及自己的青春时光。顿悟到饮酒赏梅要及时,明日起风时已无梅!尾句隐含着莫错过大好时机且举杯遣怀的意味转愁闷为自宽自慰、自邀自乐。尾句看似浅直,实则内涵却十分深邃含蓄。它饱含着词人对梅花命运的深沉忧虑,也深藏着青

38、春易老、世事难料、人世沧桑之感。这样含蓄的结句,更使全词的艺术形象收到物我一体之妙。_【解析】“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想要来我们跟前饮酒赏花的话,就赶快来吧,谁知道明天会不会起风,将我们吹了去。“休”字,在这里是语助词,含“罢了”的意思。这是作者借梅花容易被吹逝的命运,表现作者对青春易老、世事难料、人生流落的感叹,也含着莫错过时光,且举杯遣怀的意味。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清 平 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注】本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

39、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挼:ru,揉搓。(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A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B“无好意”:心情不好。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生活坎坷,屡处忧患,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之意。C“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D清平乐,词牌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属于中调。【解析】“清平乐双调,四十六字,属于中调”错误,应为“小令”,按照字数可以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

40、,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2)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概括。答:_示例: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感叹年华已逝、物是人非的悲伤;对国势衰颓的担忧。_【解析】“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流露出漂泊天涯和年华已逝的愁苦之情;“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飘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词人说: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同时“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古人常用比兴,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政治形势,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所说“风势”,似乎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根本没有赏梅的闲情逸致。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