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上枢密韩太尉书小重山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蛩:音qin,蟋蟀。胧:微明的样子。瑶琴:饰以美玉的古筝。有的版本写作“瑶筝”。【赏析】这首词是在南宋向金屈辱和议以后写的。上片表现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极大矛盾。理想之梦惊醒后,竟夜不成寐,独自月下徘徊,反映了他忧怀国事和内心的极度焦灼。下片进一步写他的这种痛苦心情。多年的艰苦抗战,头发白了,功业未成。“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表现了作者有志难伸的痛苦以及对投降派的极度不满。其忧国伤时的高尚情怀,凛然可见。一个充满热情的梦
2、,就这样被惊破了。一腔啸叹难尽的心事,是只有借琴音来倾诉的了那是这位抗金志士“还我河山”的血脉之贲张呵!然而,在“议和”声浪、嚣尘之中,谁又是这声裂弦的真正知音?故园的山竹老了,壮士的鬓发白了,此刻充斥词境的,便只有朦胧月光下蟋蟀的凄苦悲吟。走近作者见武昌九曲亭记探寻背景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
3、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文体知识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其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钧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居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还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书信和其他文体一样,也
4、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作者轶事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字音称其气(chn)见乎其文(xin)汩没() 召虎(Sho)恣观(z) 肆无忌惮(dn)仓廪(ln) 怨谤(bn)晤面(w) 苑囿(yu)辨形组词 解释加点的词语以为文者气之所形:表现。然文
5、不可以学而能:写好。气可以养而致:得到。充乎天地之间:在。称其气之小大:与相称。太尉以才略冠天下:位居第一。未能通习吏事:熟悉。文学文化常识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宋代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汉时的太尉。一、初步感知通假字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通“现”,表现辙生十有九年矣 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一词多义致发顾虽然词类活用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形容词作动词,开阔胸襟。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名词用作动词,向慕。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形容词作动词,看尽。古今异义故决然舍去古义:离开家乡。今义:舍弃。入则周公、召公古义:指在朝廷内政方面。今义: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出则方叔
6、、召虎古义:在朝廷外领兵作战方面。今义:从里面到外面,跟“入”相对。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古义:古代地方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今义:政党、集团。文言句式听其议论之宏辩:定语后置句。观其容貌之秀伟:定语后置句。而辙也未之见焉:宾语前置句。翻译下列句子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译文:_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译文:_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译文:_答案: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感到更幸运了。名句默写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
7、以养而致。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二、深层探究概括文段内容,理清本文的结构思路。_答案:第一段: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做佐证。第二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第三段: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第四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_答案:作者提出观点
8、是“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_答案: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汴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第三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9、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_答案: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_答案: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苏辙用什么方法打动了韩琦的心?这对同学们今后踏入社会追求上进有什么指导意义?_答案:作者的切入点好,从自己独到的见解问题写起。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我们应该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三、整体鉴赏本文凭借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精练的语言、
10、疏朗跌宕的风格而为历代文选家所钟爱。如今我们读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学习实践,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文章多处阐述自己为文的主张和才华。提出“文者气之所形”和“气可以养而致”的说法。他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就是要养气成功,要养气成功,就要增加阅历,扩大交游,深入接触社会生活。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自己的游历。文章环环相生,层层推进。作者的切入点好,从自己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写起,“于山”“于水”“于
11、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对太尉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过分的吹捧之嫌。“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数句,并非对韩琦的溢美之辞。宋史韩琦传载:“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当时民间还流传“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的谚语。可见苏辙的赞颂是实事求是的。总之,这封信写得汪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结构图解上枢密韩太尉书养气内心的品德修养(孟子)丰富的外在阅历(司马迁)阅历交游不广求贤豪长者见识有限缺少经验见奇闻壮观求见韩琦:求见之切求教之忱表明志向:志向非凡中心
12、主旨这是一封书信。信中除了表示对韩琦仰慕表明求见的请求之外,还阐明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写作特色(1)本文引经据典,显示了作者的丰富知识。(2)运用了衬托、对比、夸张等手法。而气是可以通过培养而获得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话指思想修养,非指气质。称其气之小狄,合称四夷。发:动。这里是侵扰的意思。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周公,指周公旦;召公,指召公奭。 二人都是周初重臣,辅佐周武王灭商,又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方叔,周宣王时的卿士,曾受命助宣王南征。召虎,召公奭的后代,又称召穆公,曾佐周宣王平定淮夷。作者这里借用周代四位名臣称颂韩一、基础知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
13、一项是()A气可以养而致养:修养B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尝:曾经C称其气之小大 称:称赞D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辱:屈尊解析:选C。称:与相称。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B听其议论之宏辩C观其容貌之秀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选A。A项,“之”为助词,无实义;B、C、D三项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项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项伯杀人,臣活之B闻寡人之耳者C则修文德以来之D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解析:选D。A、B、C三项均为使动用法,D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开阔胸襟。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而辙也
14、未之见焉B王问:“何以知之?”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解析:选D。A、B、C三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判断句。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B且夫人之学也C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D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解析:选A。B项,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妻子。C项,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转折的连词。D项,以为:古义,以为;今义,认为。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
15、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
16、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气: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B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汩没:灭没,埋没C太
17、尉以才略冠天下冠:位居第一D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益:好处解析:选D。D项,益:更加。选出与例句中“其”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是()例:不足以激发其志气A称其气之小大 B听其议论之宏辩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解析:选D。D项与例句中的“其”相同,第一人称代词,代自己。A、B、C三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而辙也未之见焉A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解析:选B。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宾语前置。A项为判断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为省略句。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
18、文意思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C刚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通篇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华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D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作者的游历。文章结构严谨,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淡泊,秀杰清落。解析:选B。B项,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
19、现代汉语。(1)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译文:_(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译文:_(3)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译文:_答案:(1)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2)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3)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也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
20、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
21、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有删减)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而读之发:启封,打开B及少定而视焉 少:稍微 C然而惠然见临 见:看见D难工而可喜 工:精巧解析:选C。
22、见:我,指自己。全都表现了欧阳修关于“为文之道”深刻观点的一组是()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然而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A BC D解析:选B。不是关于“为文之道”的观点,而是阐述学者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这一情况。从文中看,应是吴充来信的话,是吴充的观点。是欧阳修自谦的话,说自己虽还未能学到“道”,但对求道不会自我满足,停滞不前。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
23、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B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C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解析:选C。文中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所以“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错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 译文:_(2)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 译文:_ (3)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译文:_答案: (1)如果不是它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有不可阻
24、挡之势,怎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呢?(2)世上想借助(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人,从我这里能获取什么呢?(3)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要学的只是文章罢了,因此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却越达不到(道的境界)。【参考译文】前(些时日)有辱(您)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打开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它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有不可阻挡之势,怎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有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人开导以求更进一步的人,这是好学自谦的话啊!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
25、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想借助(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人,从我这里能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是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给我恩惠来问我,好像有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
26、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才是我的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几年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部分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懂得不够多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要学的只是文章罢了,因此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却越达
27、不到(道的境界)。这就是您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情形啊。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就是在广大的天地驰骋,在幽深的渊泉沉游,没有到达不了的。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达到高境界,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荣幸啊!欧阳修禀告。四、语言运用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28、不超过15个字。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破除伪科学的神兵利器,科学的思维方式重视实际、重视逻辑。科学思维主张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然后再确立观点;而伪科学则相反,_,然后再牵强附会地借助科学的旗号,反向寻求科学的“证明”。通俗地说,_,而伪科学则是先射箭,再画上靶心。_,我们必须使用科学思维的武器,以证据为基础,用逻辑作为工具,找到伪科学的荒谬之处。答案:伪科学往往是从确立观点入手科学是瞄准靶心再射箭想要破除(战胜)伪科学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从两个不同角度点评,均不超过30字。据报道,如今不少知名企业都在或明或暗地调整招聘的学历门槛
29、,不再将本科以下学历排除在外。佳能(中国)公司总裁透露,今年公司将面向更广泛的应聘者,包括大专、中专、中技学生,他们只要有奋进的愿望和努力的行动,能够积极沟通,就会受到公司的欢迎。这种做法并非特例。某大型银行在招聘时学历要求为大专。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的经理也表示,己经开始放松学历方面的要求,因为他们注意到,大专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高,同时更珍惜现有职位。诺华制药公司总监也明确表态,只要应聘者英语水平、专业知识、经验等综合竞争力达到要求,不会限制其学历。答:角度一:_角度二:_答案:(示例)从公司选人角度:公司选材“任人唯能”(任人唯贤),不以学历高低为标准,这种转变值得称道。 从人的自身发展角度: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施展的空间,不必因学历低而自卑。从社会角度:社会用人标准的变化有利于人尽其才,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从学校角度:企业量才录用,有利于学校克服教育积弊,培养能力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