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366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讲义: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二月二日 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注】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赏析】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的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这首诗以乐景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婉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思考】请结合

2、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一、字音辨识单音字靖(jn)康朝天阙(qu)遥岑(cn)鲈(l)鱼 堪脍(kui) 吟啸(xio)螺髻(j) 寒蛩(qin)多音字藉载乘 潦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释义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怒发冲冠:愤怒时头发直竖,把帽子顶起来。潇潇:急骤的雨声。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之举。等闲:轻易,随随便便。天阙:天子宫殿前的楼观。断鸿:失群的孤雁。四、名句默写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3、,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近作者(1)岳飞(11031141),字鹏举,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之一。死后谥武穆,后改谥忠武。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人。岳飞20岁投军抗金。绍兴十一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治罪。时年三十九岁。留有岳武穆集。全宋词录其词三首。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曾先后奏进美芹十论、九议等,陈述收复大计,均未被采纳。才兼文武,毕生以复国为己任,一直希望自己能置身于抗金斗争的最前线。他的词现存六百多首,题材广阔,内容丰

4、富,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饱含爱国热情。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也有不少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作。因为两宋豪放派由苏轼开创,而由辛弃疾继承、发展,故后人往往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写作背景(1)定风波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原因。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2)满江红写怀绍兴四年(1134)秋,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八月下旬,宋廷擢升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当旌

5、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全军将士欢欣鼓舞。一天,雨歇云散,江山明丽,岳飞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吟咏了这首词。(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写于辛弃疾三十岁于建康任通判之时。词中抒发了他抗金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怀。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明珠暗投,怀才不遇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之一,更何况,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具有巨大才能和具有巨大爱国热忱的辛弃疾身上呢。辛弃疾南归前,驰骋抗金沙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何等的英雄。而南归后,被南宋小朝廷中的投降派排挤打击,又是何等的愤懑和无奈。这首词,就是此种无奈心境的寄托与抒发。相关知识如果说写景诗词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词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发

6、而成诗词,即为抒怀。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词。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多,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如何理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词?【点拨】作者用很强烈的字眼来描绘这一场雨,所谓“穿林打叶”,意指雨的凶猛,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也打在苏轼和同行者的身上,这当然是相当的狼狈了。但是,苏轼却不觉得雨的凶猛和被雨淋湿后的狼狈。面对风雨,他悠然自得,并劝同行者“莫听穿林打叶声”。任你风雨肆虐,我自坦然面对。劝同行者“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

7、为什么要在风雨中“吟啸”呢?那代表一种玩赏的心态,是在困境中,在心灵上留有一点小小的空间,让自己还有闲情逸致去玩赏。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心态、定力和持守。面对自然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好,需要你用平静悠闲的心态,相当大的定力和持守去面对。“莫听”二字是对风雨打击的否定,“何妨”二字是对悠闲人生态度的肯定,这两句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点拨】满江红这首词开头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敌人的强烈愤怒,头发直竖,把帽子顶了起来,胸中的怒火好像大山一样爆发了。一场猛雨初歇,作者抬头远望,想中原

8、沦陷,山河破碎,君王被俘,生灵涂炭,感情不能自已,仰首对天空大声呼啸。其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何等激切,何等热烈。言简意赅,勾画出一位忧愤国事、切齿痛恨敌人的英雄形象。“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几句词有何含意?【点拨】“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的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

9、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举例说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作者是如何用典抒怀的。【点拨】“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年华如流水;“风雨”,指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东晋桓温事。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征,路过金城,看见自己以前种的柳树已经十围之粗了,

10、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都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长大、不老去呢?辛弃疾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势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见于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如此而已。在此,辛弃疾对统治阶级不能任用能人志士而让他们虚掷年华、无奈老去的残酷现实发出了血泪控诉!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作者“栏杆拍遍”、悲愤欲绝的情状。“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三句,可以说是全词的主题思想。定风波下阕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点拨】带着几分寒意的春风伴着雨丝,吹醒了原有的几分醉意,他感到有些微的寒冷。突然之间,

11、却云散雨收,一袭斜阳灿烂地照了过来。这天气不可谓不瞬息万变,让人始料不及。涉足官场多年,历经荣辱的诗人由此想到了人生和官场,自然的风雨如此,而政治的风风雨雨何尝不是瞬息万变?人生何尝不是在风雨之中穿行?不管在何种风雨之中,只要坚持着一路走下来,回头再望那“萧瑟”之处,也就无所谓什么风雨和晴天了,重要的是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岳飞的满江红以其悲壮慷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你认为这首词哪些地方令人

12、振奋?【各抒己见】A认为:这首词上下阕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阕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B认为:C认为:一、写法归纳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在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三句中,虽然仍是写景,但同时也是寓情。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二、技法指导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

13、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运用比喻要注意以下几点: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之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要通俗、形象。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三、随堂练笔以“母爱”为

14、话题,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歌颂母爱的力量和伟大,不少于200字。四、他山之石母亲是一种岁月。因为岁月没有轮回,也不着边际,而母亲的爱正是这样的浩无涯际。母亲有时甘愿做一根甘蔗,任凭儿女吮吸着甘甜的蔗汁;母亲有时又是一座大山,用坚实的臂膀抚平儿女的创伤。母亲为了我的将来,曾两度搬迁从农村搬到城郊,再从城郊搬到市中心而唯一的理由是为了我读书方便。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也顿时明白,这种母爱其实更是一种拯救。它拯救孟轲于顽劣的孩童之时,将他引向知识与思想之路。它是人类的摇篮,也是引导人性至善至真的北斗。即使人性的堕落如高山滚石,母亲也会用她的身躯拦住,并用爱心去鼓舞它、激励它、

15、并陪伴它远离深渊,重新攀登。一、课内素材开发洒脱的苏轼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旷达与洒脱”“面对挫折”“理想与现实”等有关话题或材料作文

16、的写作中。【类文示例】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会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二、课

17、外素材储备没有雨伞的郭德纲郭德纲从外地来到北京拜师学艺,却四处碰壁,只能靠在街头卖艺混口饭吃。有一次,他一直到深夜才骑着自行车回家。可刚骑出没多远,自行车坏了。公交车已经停运,他又没钱打的,想到第二天下午还有一场重要的演出。他脚一跺,牙一咬,把自行车扔在路边,硬着头皮向郊外的出租屋走去。正值秋雨绵绵的季节,天色微微发亮的时候他才回到住处,浑身上下湿漉漉的。头晕目眩的他一头栽倒在床上,发起了高烧,他心里清楚,这样下去非出事不可。于是,勉强支撑起身体,翻箱倒柜地找出一个破传呼机,拿到街上卖了十多块钱,买了两个馒头和几包感冒药,硬是挺了过去。几年以后,郭德纲已经红透了大江南北。有记者把他当年的这些故

18、事挖掘出来,问他为什么能坚持到现在。他微笑着回答:“我小的时候家里穷,那时候在学校一下雨别的孩子就站在教室里等伞。可我知道我家没伞啊,所以我就顶着雨往家跑。没伞的孩子你就得拼命奔跑!像我们这样没背景、没家境、没关系、没金钱的一无所有的人,你还不拼命工作,拼命奔跑,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目标与理想”“苦难是成功的催化剂”“坚持与成功”等有关话题写作中。【类文示例】苦难不仅提高我们的认识,而且也提高我们的人格。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每个人的人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他对痛苦的态度本身也在铸造着他的人格。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

19、警觉着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大量用典是辛词的特色,请找出这首词中所使用的典故,并说出运用这些典故的目的。答:答案:鲈鱼堪脍。既说明自己不会弃官归隐,也写了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抒发了对金人、

20、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求田问舍。表明自己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要以国事为重。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感慨时光匆匆,功业无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就其中一点简要分析。答:答案:词作在章法结构上善于收纵,层层转折,又注意照应,既曲折又严谨,充分体现了辛词“以文为词”的特点。上阕景中有情,采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多种手法和充满力度的人物动作来进行刻画。下阕使用典故,借古言今,不但贴切达意,而且使词意显得十分婉转。(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定 风 波【注】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2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天,此时苏轼被贬黄州。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阕,作简要赏析。答:答案: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表现出作者的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词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词人

22、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答:答案:“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顺境时,也不要沾沾自喜,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二、语言运用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造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答:

23、答案:苏轼在赤壁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生命的黄昏。为促进城市转型,彰显文化底蕴,市博物馆拟开设名人橱窗展,请你就下列材料写一段不超过100字的嵇康简介。嵇康(223263):字叔夜,三国时魏谯郡铚县(今安徽淮北)人。 嵇康喜爱音乐,熟悉琴曲,著有琴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嵇康的诗歌今存60余首。内容上主要表现其“轻世肆志”的人生态度;形式上多受诗经影响,以四言诗为主。其代表作为赠秀才入军18首和幽愤诗。 嵇康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

24、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 嵇康俊逸潇洒,伟岸有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与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号称“竹林七贤”。司马氏掌权后,不苟合于其统治,被司马氏杀害,死时方四十岁。 答:答案:(示例)(1)嵇康(223263):三国时魏谯郡铚县(今安徽淮北)人,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竹林七贤”之一。(2)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伟岸有节。(3)诗歌成就较高,另著有琴赋养生论等。一、基础考查下列各词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B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D献愁供恨

25、,玉簪螺髻解析:选A。A项,应是“匹马戍梁州”。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已而:已经B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高声吟唱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闲:轻易,随随便便D楚天千里清秋清秋:清爽高远的秋天解析:选A。A项,“已而”这里指“不久,过一会儿”。下列各词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A竹杖芒鞋轻胜马B楚天千里清秋C长空万里D斫去桂婆娑解析:选A。A项是状语后置句,B、C、D三项为定语后置句。下列对有关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蓑烟雨任平生”,紧接上意,写平生应付风雨之态度,由一时雨落念及整个人生。无论遭遇如何,始终信念不改,达观不移。B满江红写怀词

26、最后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来表达“精忠报国”的思想,同时也再次强调了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情调激昂,感人肺腑。C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先从正面排除,然后反面慨叹,遣词藏而不露,三次说法语气各不相同,都表现了“无人会”的感慨和岁月流逝、国势飘摇而作者恢复中原的壮志不能实现的悲愤。D用典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段。古典诗词往往以凝练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一个典故就可以省去许多文字。岳飞满江红写怀中“怒发冲冠”即是用典。解析:选C。C项,“先从正面排除,然后反面慨叹”有误。应是“先从反面排除,然后正面慨叹”。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定 风 波【注】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

27、。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期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D本词上片重

28、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解析:选C。A项,词牌一开始用“本意”,与词的内容有关,但随着不断的演变,词牌不再与词的内容相关;B项,上片一、二句写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春天快要结束,不如去百花洲上,看看有没有没开尽的野花,并没有用反衬手法;D项,词中只说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儿欢乐,黄莺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予它们的本能,但并没有提到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作分析。答:解析:相同点: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不同点:岳阳楼记是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情感;本词

29、是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答案:相同之处: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不同之处:岳阳楼记是作者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作者被贬之后虽然有失落,但兼济天下的积极一面占主导,并鼓励自己和朋友向古仁人看齐。本词是作者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在这里,作者兼济天下的思想不再那么坚定,而是借“聊逸豫”“

30、归时数”来安慰自己,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定风波重阳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注】翠微:指山上的小亭。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C“难逢”道出了作

31、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解析:选B。B.“三幅画面”有误,“江涵秋影”为一幅画面。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答:答案: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渔 家 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

32、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星河:天河。谩:同“漫”,空,徒然。蓬舟:蓬草似的轻舟。三山:蓬莱、方丈和瀛洲。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借写实之景,为梦魂所思做了铺垫。B上阕首先写夜色将尽,满天云雾中略见曙光,移动的天河中就像有千帆飞舞。C“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作者仿佛脱离了尘世,进入了天帝生活的境界。D全词结尾,作者希望得到“风”的帮助,进入一种美好的生活境界。解析:选A。A项,“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借写实之景”错误,应是借写想象中的景象为后文做铺垫。“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中的典故出自逍遥游

33、“鹏之徙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从主旨的角度分析这一句的作用。答:解析:解答时要注意这句诗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借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也想像这只鹏鸟一样,扶摇直上,脱离自己困顿的生活,到达“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理想生活状态。答案:“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典故明确主旨,展示作者在困顿、苦闷中以鹏鸟为鉴的决心和气概。同时,以“鹏”呼应上文“谩有惊人句”,并以其气概引出“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生活理想,行文妥帖自然。三、语言表达根据语境将下面的一段话补写完整。小明在谈学习的文章中引用了袁枚随园诗话的一段话:“蚕吃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学习亦然

34、。”这句话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学习的特征,为了更好地解读这段话,他在文章中接着写道:从理论上说,“学习亦然”也就是说学习需要_,_,_。答案:(示例)(学习需要)广泛地获取知识经过自己的体会理解最后才能有所创新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欧洲悠久的文明根基依然坚固,它所创造和践行着的制度、礼仪、生活方式、价值准则仍将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及其未来。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欧洲人也曾做出过卓越的努力,欧盟的成立,欧元的成功发行,都是明证。从未来来看,随着东欧的变革,欧洲也还有着焕发新生的可能。所谓欧洲的衰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路向下的滑落过程,也绝不是一个已经注定

35、不可更改的命运。随着美国一极化引发的疑虑,欧洲作为平衡的力量,也越来越被其他国家寄予希望。答:答案:文 赤 壁 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36、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

37、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

38、,“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

39、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赏评】这是一篇现代作家朱增泉的文化散文,作者借宋代文豪苏轼和赤壁的历史典故,表达出对政治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作者认为苏东坡被贬后发配黄州恰恰成就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这里面既有主观因素,同时也有客观因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