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6666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含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公元前513年)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孔子对此评价道:“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则材料主要体现了A. 中国历史上首次正式公布成文法B. 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新秩序的建立C. 法家和儒家不同的国家治理主张D. 法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个体实践【答案】C【解析】【详解】晋国的铸刑鼎、著刑书,体现了法家的治理思想;孔子对此批评和否定,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这

2、说明法家和儒家不同的国家治理主张,故C正确;郑国的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向全社会公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故A项错误;春秋后期,社会秩序仍在剧烈变动之中,新秩序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法家思想体系的建立,故D项错误。2.古代中国注重监察制的推行,特别是汉代的刺史六条问事、唐代的巡察六条、元朝的设立宪台格例等都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监察法规。这些法规A. 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B. 有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C. 使监察活动处于行政的中心D. 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古代封建政府注重监察制度,颁布刺史六条问事等专门的监察法规,为监察活

3、动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有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B项正确;中国古代设立监察制度,颁布监察法规的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不是要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A项错误;中国古代通过监察制度规范官员执政,监察活动不是行政的中心,C项错误;服务君主专制的监察体制效能有限,监察法规并不能有效“防止”地方分裂割据,D项错误。3.下表是北宋科举人仕做官的官员数据示意图,表中的数据能够说明A. 北方战乱造成衰落B. 录取实行南北分卷C. 政治中心南移所致D. 文化中心不断南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北宋前期、中期和后期科举人仕的官员比例,北方大幅度降低,南方大幅度上升,说明伴随着经济中心不断南移

4、,以及文化人南迁,文化中心也不断南移,D项正确;北方的战乱在北宋中期逐渐减少,并且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即文化中心的不断南移,A项错误;科举录取实行南北分卷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不符合材料,B项错误;北宋时定都开封,政治中心没有南移,C项错误。4.法国学者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华人一书中记载了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的一段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这说明郑和A. 七下西洋实践了“天朝上国”理念B. 船队主要用于扩大经商和控制南洋C. 具有海洋开放、财富、主权和忧患意识D.

5、 这一言论和日益严重东南边患有关【答案】C【解析】【详解】由“财富取之海洋”可知郑和的海洋财富意识,由“危险亦来自海上”可知郑和的海洋忧患意识,由“不可置海洋于不顾”可知郑和的海洋主权意识和开放意识,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实践“天朝上国”的理念,故A项错误;郑和远航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故B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倭患并不严重,D项错误。5.1866年,清政府决定在天津“专设局厂”,经过四年之久,天津机器局“一律告成”,并逐步形成具有规模的大型近代化军工企业。“天津机器局的设立,如同在天津传统城市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对此合理的解读是A. 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密切相关B. 城市的近代化以

6、通商口岸为主C. 近代城市由传统城市发展而来D. 通商口岸的开放推动城市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866年”“天津机器局”等信息可知是洋务运动时期,结合“天津机器局的设立,如同在天津传统城市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大型近代化军工企业极大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即中国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密切相关,A项正确;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天津机器局的设立又造就一个新的城市,强调了中国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密切关系,没有强调城市的近代化是否以通商口岸为主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近代城市的由来,而是强调了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推动城

7、市化,而不是强调通商口岸开放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D项错误。6.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图1为中国18871935年平均消费倾向。据此可知A. 中国的平均消费倾向一直在持续提高B. 中国近代经济处于增长和转型的时期C 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D. 自然经济解体是消费倾向增长的主要因素【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表可知,从1887年到1935年,平均消费倾向总体上在提高。随着中国经济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生产供给能力增加,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从而使得平均消费倾向总体发展趋势不断提高,B正确;依据图表可知平均消费倾向时升时降

8、,排除A;图表只反映了人们的消费和收入关系,不能说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排除C;自然经济解体会带来消费倾向增长,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7.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民党之政纲”,其中对内政策第11条即明确说明:“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国民党制定新劳工政策意在A. 证明国民党关注农民的利益B. 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纲领C. 注入新生力量助推革命发展D. 说明国民党以服务劳工群体为宗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可知处于国民革命初期,此时国民党急需新生的力量支持国民革命,而此时日益兴起的工

9、人运动让国民党认识到国民革命急需新兴力量参与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都不是国民党制定新劳工政策的意图。8.1978年5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学习新宪法,宣传新宪法,遵守新宪法。全国上下,围绕学习宣传新宪法,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展了广泛的学习和讨论。这一现象表明中国A. 法制建设开始融入世界B. 文革“左”倾错误清除C. 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D. 思想领域得到逐步解放【答案】D【解析】【详解】关于学习、宣传新宪法,从官媒的推崇到民众的支持,可以看出此时新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不同于文革时期的认识,这说明思想领域得到了解放,故D项正确;由材料无法

10、看出融入世界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革“左”倾错误清除,故B项错误;此时的民主法制建设还未完善,故C项错误。9.出现于城邦政治以前的希腊神话故事对后来欧洲的文学和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故事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这些神都有自己的命运,也会为情所困,甚至为自己的利益做出坏事。这表明此时的古希腊A. 民众的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 宣扬人的地位高于诸神C 神话文化中具有人文色彩D. 民众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故事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这些神都有自己的命运,也会为情所困,甚至为自己的利益做出坏

11、事”可知,古希腊神话文化中包含着人文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材料未宣扬人的地位高于诸神,故B错误;城邦政治以前,理性尚未占据主导地位,故D错误。10.下面图1为欧洲人1472年绘制的地图,图2为1570年让库辛绘制的标有实际风向的世界地图或世界描述图。两图反映的形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地图制作技术的进步B. 各地区交流的频繁C. 科学革命的蓬勃兴起D.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观察地图可知,第一幅图没有美洲,第二幅图增加了美洲地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区交流频繁的结果,故B正确;地图制作技术进步是次要原因,非主要原因,排除

12、A项;科学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这与世界轮廓的出现关联不大,故C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19世纪中期,故D错误。11.1852年,除13.4万名军人外,普鲁士有6.3万名公务员,几乎占全国劳动力的1%0 1890年左右,德国政府雇员是英国的两倍。191 0年前后,德意志帝国有120万公务员(包括军人),占全部劳动力的4%。在德国各种力量中,除了国家还是国家,除了官僚还是官僚。这反映出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是A. 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B. 有工业意识的国家官僚起了重要作用C. 国家全面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D. 政府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答案】D【解析】【详解】19世纪后期

13、到20世纪初,公务员队伍迅速壮大,国家和官僚在德国各种力量中无处不在,反映出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时,政府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德国工业革命发展,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有工业意识的国家官僚”的作用,B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开始于20世纪的30年代,C项错误。12.1953年4月至1955年5月,苏联部长会议两次把原来属于部长会议和国家计委的一些权力下放给各主管部门;把部分中央企业交由所在地方领导管理;增加企业经济管理各方面的权力。这些措施旨在A. 增强企业的生产活力B. 改变计划经济体制C. 快速推行工业化建设D. 推动国民经济

14、恢复【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联在逐渐下放权力,其目的在于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增强企业的活力,所以正确答案为A;1953年到1955年苏联“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明显不符合史实,B错误;C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内容,材料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排除;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排除。二、非选择题:(一)必考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开始,棉花的种植推广到全国各地。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不断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及至明代晚期,上海本身也成为一个棉纺织业的重镇了。它不仅是一个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了清朝初年

15、,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同时根据可以看到的资料,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材料二 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江南棉商强烈感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江南棉商走出了一条既充满荆棘坎坷又富有竞争和进取,既蕴含着历史传统又富有近代意识的独特发展道路。交易方式上既有如交易所式的近代交易方式,也不乏沿街售实的古老买卖形式,棉花品质判定上既有精准

16、的数字标准化核定,也有完全依靠棉商经验的定夺,加工方式上既有先进的机器轧花,也有古老的人工轧花,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商业贸易所呈现的多元结构和转型形态。江南棉商在近代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商业向近代变迁的缩影,其演变的动力“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示范和挑战,也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密切相关,是外来冲击与内在逻辑的合力推动”。于新娟挑战与机遇: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新变化,并且简析出现这种新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点: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和棉花

17、、棉布集散地;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不断创新;商人介入生产,出现包买商;出现雇佣关系。(2)变化:卷入世界市场;出现近代交易方式;采用数字标准化方式核定质量;使用机器生产;生产形态新旧杂陈。原因:工业文明的示范和冲击;市场竞争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独特内涵;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政府政策的支持。【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得出: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和棉花、棉布集散地;由材料信息“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得出: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不断创新;由材料信息“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得

18、出:商人介入生产,出现包买商;由材料信息“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概括得出:出现雇佣关系。(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信息“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江南棉商强烈感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卷入世界市场;由材料信息“交易方式上既有如交易所式的近代交易方式,也不乏沿街售实的古老买卖形式”得出:出现近代交易方式;由材料信息“棉花品质判定上既有精准的数字标准化核定,也有完全依靠棉商经验的定夺”得出:采用数字标准化方式核定质量;由材料“加工方式上既有先进的机器轧花,也有古老的人工轧花”得出:使用机器生产、生产形态新旧杂陈。“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

19、“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示范和挑战,也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密切相关,是外来冲击与内在逻辑的合力推动”得出:工业文明的示范和冲击、市场竞争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独特内涵;由材料二信息“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得出: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的支持的角度补充。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认为:“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在伏尔泰眼中,中国有开明的政治,“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中国有完备的体制,“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中

20、国有完善的法律,“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中国有良好的道德,“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中国有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评述伏尔泰对中国文化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示例一】伏尔泰高度评价赞赏中国文化,但他的解读有美化的成分。“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但是考试的内容只是狭隘的儒家经典,考试的方式只是僵化的八股取士。“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但是,为了维护伦理纲常已经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程度,严重地损害个人正当的权益。“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但是皇权

21、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仍然是人治而非法治。他认为中国并非是专制制度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示例二】伏尔泰解读中国文化目的在于宣传其改造法国社会的启蒙思想。赞扬中国政治开明、完备的体制是因为他倡导开明君主制,宣扬政治改良。赞扬良好的道德、完善的法律是为了宣扬自由平等、依法治国。赞赏先贤宗教是倡导宗教宽容。这一切均是针对当时法国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教会权威的社会现状而提出的。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寄托的是他顺应资本主义时代渴望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与国家的理想与追求。【解析】【详解】题目要求是“评述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因此注重材料中有关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表述、评价,得出认识的观点,然后加以说明。

22、根据材料“伏尔泰的眼中,中国有开明的政治,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可知伏尔泰认为中国君主是开明的君主,但是中国各朝代有很多的贪官和暴君;伏尔泰认为“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但是考试的内容只是狭隘的儒家经典,考试的方式只是僵化的八股取士。“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从宋以后为了维护伦理纲常已经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程度,严重地损害个人正当的权益。中国有完善的法律,“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但是皇权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仍然是人治而非法治。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伏尔泰为了宣扬他的贤明君主的思想,为启蒙运动宣传,高度评价赞赏中国文化,但他的解读有美化的

23、成分。从而可以得出一个认识:伏尔泰高度评价赞赏中国文化,但他的解读有美化的成分。将以上分析内容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即可。(二)选考题: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5年在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领导下进行的“完全经济核算制改革”,是按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改革的第一个范例。柯西金改革的理论先导,是19621963年间对“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即在保持计划经济基本框架下,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和以计划盈利定额作为中心考核指标。他的理论得到了赫鲁晓夫的支持。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材料二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的目标是

24、“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等。这也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柯西金改革的原因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苏改革的不同点。【答案】(1)原因:斯大林模式弊端显露;“利别尔曼建议”的影响。特点: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等。

25、(2)不同: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而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始终没有改变;中国改革坚持渐进性、延续性,苏联改革急于求成;中国改革理论不断完善,苏联改革理论未能脱离计划经济框架。【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柯西金改革的理论先导,是19621963年间对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得出:“利别尔曼建议”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斯大林模式弊端显露的角度补充。“特点”,依据材料信息“在保持计划经济基本框架下,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和以计划盈利定额作为中心考核指标”得出: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2)“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信息“在保持计划经济基本框架下”和材料二信息“到2

26、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得出: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始终没有改变,改革理论未能脱离计划经济框架,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改革理论不断完善;依据材料二信息“改革初期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等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改革坚持渐进性、延续性,苏联改革急于求成。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德哈特:让欧洲走向爆炸,花费了50年。引爆它,却仅需5天时间。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小约瑟

27、夫奈:木头是深层原因,干柴和纸张是中层原因,划火柴是突发原因。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孙立新:人们也期望分阶段考察战争形成的原因。其中,长时段的原因有:中时段的原因有:短时段的原因和起因是:孙立新德国史学家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的争论材料二 实际上,基本原因如此复杂,且年代久远,因此必须写出一部从1 870年甚至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欧洲外交史,才能看清它的根源,有些问题需要追溯到路易十四时代,甚至查理曼时代。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交战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军国主义、秘密的同盟体系、民族与民族主义、种族、宗教、民主、教育、群众心理、大众宣传等都有关联,因此要从历史

28、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徐蓝一战史研究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观点(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四位学者在分析一战爆发原因时有何共同点,以及材料二指出的方法。(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一战起源的研究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看待历史研究中的观点分歧。【答案】(1)共同点:历史学家分析问题时,不仅关注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更注重追溯事件的深层背景。方法:全方位考察。(2)原因:由于一战起源问题的极为复杂性,导致史学界的多元研究视角及其长期争论。看法:历史研究中的观点分歧,反映了历史解释的复杂性。【解析】【详解】(1)共同点:根据材料“让欧洲走向爆炸,花费了50年。引爆它,却仅需5天时间”“木头是深层

29、原因,干柴和纸张是中层原因,划火柴是突发原因”“长时段的原因有:中时段的原因有:短时段的原因和起因是”“因此必须写出一部从1 870年甚至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欧洲外交史,才能看清它的根源,有些问题需要追溯到路易十四时代,甚至查理曼时代”可得出,历史学家分析问题时,不仅关注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更注重追溯事件的深层背景。方法:根据材料“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交战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群众心理、大众宣传等都有关联,因此要从历史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可知,材料二方法是全方位考察。(2)原因:根据材料“实际上,基本原因如此复杂,且年代久远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交战各国的政治、经

30、济、军事、军国主义、秘密的同盟体系、民族与民族主义、种族、宗教、民主、教育、群众心理、大众宣传等都有关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一战起源问题的极为复杂性,导致史学界的多元研究视角及其长期争论。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中的观点分歧,反映了历史解释的复杂性。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辜鸿铭(1856 -1928)出生于马来西亚,先后游学于英、法、德等国11年,归国后,入张之洞幕,参与晚清的洋务运动和外交活动,他曾概括自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在西学东渐成为主流,多数人主张全盘西化时,他旗帜鲜明的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第一次将论语中庸等儒学经典介绍到西方,“是中

31、国首次向西方完整输出儒学经典的第一人”;他积极与西方学者、政要沟通中西文化和时政。他认为西方文化虽有优势,但不够深奥和博大,只有中国文化具有深奥、博大、质朴的秉性。他指出:“现在中国,尤其是青年人,有意贬低中国文明,而言过其实地夸大西方文明。”在20世纪初的北大校园里,穿着长袍马褂,留着怪异的小辫,保留着一副晚清遗民的形象。在民主、共和的氛围下,宣扬保皇和忠君;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反对中国文学革命,认为文学革命是虚伪、可笑和不可取的。他反对留学生传播西方文明,忧心忡忡的害怕中国传统文化会毁于留学生之手。他批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认为是群氓运动。据史敏辜鸿铭研究述评等(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

32、括辜鸿铭的中西文化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辜鸿铭的中西文化观。【答案】(1)观点:崇尚中华文明,固守中国传统习俗;承认西方文化的优势和不足;主张以中华传统文化弥补西方文化。原因:受到中西不同文化的深刻影响;对西方文明有切身体验;亲历过晚清的社会实践;晚清巨变的深刻影响;蔡元培在北大实行兼容并包的开明政策;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2)评价: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体现了民族自信;推动了中学西渐,捍卫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全盘中化对抗全盘西化,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落后于时代潮流。【解析】【详解】(1)“中西文化观”,依据材料信息“在西学东渐成为主流,多数人主张全盘西化时,他旗帜

33、鲜明的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第一次将论语中庸等儒学经典介绍到西方”得出:崇尚中华文明,固守中国传统习俗;由材料信息“他认为西方文化虽有优势,但不够深奥和博大,只有中国文化具有深奥、博大、质朴的秉性”得出:承认西方文化的优势和不足、主张以中华传统文化弥补西方文化。“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出生于马来西亚,先后游学于英、法、德等国1 1年,归国后,入张之洞幕,参与晚清的洋务运动和外交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受到中西不同文化的深刻影响、对西方文明有切身体验、亲历过晚清的社会实践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晚清巨变的深刻影响、蔡元培在北大实行兼容并包的开明政策、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等角度补充。(2)“评价”,根据材料信息“在西学东渐成为主流,多数人主张全盘西化时,他旗帜鲜明的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第一次将论语中庸等儒学经典介绍到西方”并结合所学得出: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体现了民族自信;推动了中学西渐,捍卫了中华传统文化;依据材料信息“在民主、共和的氛围下,宣扬保皇和忠君;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反对中国文学革命他反对留学生传播西方文明他批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认为是群氓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以全盘中化对抗全盘西化,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落后于时代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