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152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效作业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选择题1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他所说的“外忧”主要来自()A突厥 B匈奴C契丹D女真【解析】宋太祖时期“外忧”主要是北方的契丹,故选C项。当时不存在突厥和匈奴,故排除A、B两项。女真尚未崛起,故排除D项。C2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A军政B民政C行政D财政【解析】宋代规定,军政归枢密院掌管,符合“率领八十万大军”,故选A项;民政、行政归宰相掌管,排除B、C两项;财政归三司掌管,排除D项。A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

2、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解析】由“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等信息,可判断该诗描述了南宋统治者满足现状,偏安江南一隅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在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之后。故选B项。B4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司、安抚司、提点刑狱司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A加强地方权力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丞相权力D完善监察机构【解析】根据材料“同时设转运司、安抚司、提点刑狱司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

3、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可知,宋朝在地方行政上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措施,地方权力的分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B5北宋时,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这种现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还包括()军队数量急剧增加 军队战斗力低下 农民起义频繁 战争的消耗和高额的赔款ABCD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一官三人共之”即冗官外,还包括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队战斗力低下以及战争的消耗和高额的赔款,农民起义频繁与积贫积弱局面形成无关,故选B。6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而倾心纳之”。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4、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提高军队战斗力B增加财政收入C解决边患问题D克服危机,维护统治【解析】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负面影响,使北宋中期出现了社会危机,宋神宗为了克服危机、维护统治,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故选D。D7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A【解析】根据题目中“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

5、收、警察体系”可得出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肯定,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中的“批评”是错误的;“昙花一现”与题意不相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故D项错误。8金大定五年,宋金隆兴和议签署,金世宗允许南宋对金国不称父,改为“世为侄国”,双方以淮水为界,分主南北。这说明当时()A南宋地位稍有上升B宋金从此停止战争C宋在对峙中占优势D宋金疆界发生变动【解析】由称臣到改为“世为侄国”说明南宋地位稍有上升,故选A项。这不是终止双方的战争,故排除B项。这说明双方至少暂时谁也不能灭亡谁,不能说明宋有优势,故排除C项。绍兴和议时也是以淮水为界的,故排除D项。A9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

6、期的边防压力主要来自()辽 西夏 金 蒙古ABCD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北宋,除面临辽、西夏的压力,还有处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政权,故符合题意,选A。10“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该观点认为宋朝政制()A造成沉重的财政困难B引发严重的边疆危机C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D【解析】根据材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可知此时宋代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武将之弊实行文官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故选D项;根据材料“唯本朝

7、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可知此时宋代实行的文官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未涉及其对财政的影响,排除A项;宋代的文官制度带来了军事上积弱,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边疆危机,排除B项。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宋太祖)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续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初期统

8、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从财政角度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是什么?(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10分)【答案】(1)问题:藩镇割据。(2分)举措: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设三司专掌财政。(6分)(2)态度:认为内患比外忧更需要警惕,“外忧”是边事,可以预防。(6分)出发点:巩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4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等信息可知,这是藩镇割据问题,据此回答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宋初从财政角度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第(2)题,根据材料二“国家若无外忧

9、,必有内患”“外忧”“皆可预防”“内患,深可惧”等信息分析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从巩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出发点。一、选择题1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 11 世纪中期政治形势的是()【解析】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与辽宋两个政权并立,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西北方,故选C项。C2北宋前期官、职分离,官称一般为虚衔,而职才是握有实权的官。但在特殊时期,有职也绝非有职务,而是授之以“差遣”,才算有具体的职务。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A抑制武将势力B扩大官吏来源C加强君主专制D完善中央官制【解析】北宋前期官、职分离,是为了防止出现权臣威胁皇权,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C正确。

10、官、职分离并非只针对武将,故A错误;宋代实行科举制扩大官吏来源,故B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C3“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再度南扰,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胜利。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据此可推知()A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B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C南宋前期的失利与王安石变法有关D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转变【解析】材料表明金军不能有效南扰,同时宋军也不能打败金国,此后一年,绍兴和议签订,故可以说明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选A项。A二、非选择题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

11、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9分)【答案】(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8分)(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