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4454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含解析)注意: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他蜷(qun)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x)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筋络。(一滴眼泪换一滴水)B. 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din)并经过筛(shi)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C. 尼采就自栩(x)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j)与,不想取得。(拿来主义)D. 现在决非侈(c

2、h)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诺(lu)言的时候。(我有一个梦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字形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音和形。A项,抽搐的“搐”读作“ch”;B项,正确。C项,自栩的“栩”写作“诩”;D项,诺言的“诺”读作“nu”。故选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他在学术上的造诣很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有价值的论文来。B. 许多人身居要职却

3、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C. 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衢,不毛之地成公园,故乡的变化真可谓沧海桑田。D. 他最近状态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没发挥好,屡试不爽,心情很郁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A项,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此处语境用来表述“他”在学术上的造诣很深,不恰当。B项,胸无城府: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

4、诚,心口如一。此处语境指身居要职要职的人没有长远的打算,不恰当。C项,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此处指故乡的变化很大,合适。D项,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不错。此处语境说的是他每次考试过后心情不好,不恰当。故选C。3.古人言谈行文中常常会用谦辞。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谦辞的一项是( )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B.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C.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D.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贱人”是廉颇对蔺相如的辱骂。不属于

5、谦辞。故选D。4.下列对诗句中有关意象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借“子规啼”渲染攀爬蜀道时的凄清氛围,抒发似望帝般忧虑朝廷的爱国情怀。B. 晏殊蝶恋花“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一句,以成双成对的“燕子”反衬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C.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主观地认为南飞的大雁曾传递过她和丈夫的书信,表达对亡夫的思念。D.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中“长亭”是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的地方,后来逐渐演变为送别地的代名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本题具体考查的是诗歌中意象的象征

6、意义。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A项,“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借子规啼渲染攀爬蜀道时的凄清氛围,抒发似望帝般忧虑朝廷的爱国情怀”说法错误。“抒发似望帝般忧虑朝廷的爱国情怀”错,“子规”在此处没有表达爱国情怀。故选A。5.“平治天下,舍我其谁”、“民贵君轻”、“浩然之气”是某同学电脑上的三条搜索记录。与这三条记录有关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 庄子 文天祥B. 孟子 文天祥C. 孟子 墨子D. 司马迁 魏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

7、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浩然之气”的意思是正大刚直。故符合这三条的只有孟子和文天祥。故选B。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石钟山记章潢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苏文忠以陋其

8、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上下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回至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馀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9、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馀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馀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己已,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

10、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6.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 造:前往B. 乃由阁后履崭岩 崭:险峻C. 皆屏列于左右 屏:屏障D. 舟不能舣 舣:停靠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B.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C.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

11、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D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忠,苏轼的谥号。谥号是古代朝廷给予去世的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带有嘉奖意味的称号。B.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C. 督学,指视察、监督及指导学校、教育行政机构及其他教育部门工作的专业人员,文中指到地方视察教育。D. 正统,明朝第六任皇帝英宗的年号。古代有天干地支纪年、年号纪年等多种纪年法。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

12、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陈述四位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考察,交代自己游览石钟山的起因。B. 南北石钟山皆有观音阁,北钟山的观音阁在山上,南钟山的观音阁在山下。C. 作者发现北钟山只有钟石能发出钟鸣,而南钟山很多山石都能发出钟鸣。D. 关于钟山得名的缘由,作者与苏轼都认同郦道元的观点,反对李勃的看法。10.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2)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3)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答案】6. C 7. D 8. A 9. C 10. (1)周文忠公也曾经游览过这里,

13、并且他描写上钟山的景物很是详细,曾疑惑为何这些(有关钟山得名原因第)说法不一致。(2)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3)只有这座山石突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除了注意平时积累之外,还要注意答题的方法与技巧,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时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句(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错误。“屏”,名词作状语,像

14、屏风一样。“皆屏列于左右”意思是:都像屏风一样位于左右。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结构对称,之间应断开,其中,“南来”“西出”分别作“清”“浊”的状语,故“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均独立成句,排除BC;“而后朝宗于海”,“于”引出动作的对象“海”本句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A。本句译为:从南

15、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一起荡漾。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A项,“忠,苏轼的谥号。谥号是古代朝廷给予去世的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带有嘉奖意味的称号”说法错误。“谥号是带有嘉奖意味的称号”错,谥号有褒贬之分。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

16、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C项,“作者发现北钟山只有钟石能发出钟鸣,而南钟山很多山石都能发出钟鸣”说法错误。作者考察南北山石,得出“下俱穴,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但“其音浊”不是钟声,只有钟山“其音如洪钟焉”。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游”,游览;“录”,记录

17、,此处指描述;“一”,一致;第二句得分点:“可以”,可以凭借;“得”,获得;“状”,陈述或描摹;第三句得分点:“突然”,突兀的样子;“虚”,空;“故”,所以。【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

18、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九江湖口县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北宋的苏轼因为对这话有怀疑,曾经在有月亮的夜晚乘着小舟来到峭壁下,听到有宏大的声音发自水面上,声音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绵不断。驾船的人非常害怕,回到的渡口。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在水中,中间是空的,有很多孔,和风声水声相互呼应,发出窾坎镗

19、鞳的声音,同先前钟鼓的声音相互应和。周文忠公也曾经游览过这里,并且他描写上钟山的景物很是详细,曾疑惑为何这些(有关钟山得名原因第)说法不一致。今天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是大石,立在江边,高的大约有一千多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之上。高嵩和寺中僧人宏鋐指着对我说:这就是北钟山,山就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于是就从阁后踏着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蜿蜒而上。有个亭子叫做“白云亭”,原因是亭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二三个人。凭着栏杆远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同环抱在一起,都像屏风一样列在山的左右,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

20、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一起荡漾。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返回登岸,径直来到钟石下面,俯下身子观察,石头都是空穴,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发出钟鼓的鸣声。从九江又回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舟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舟不能靠岸。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郦元的记载,苏公之辩解,的确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下也有观音阁,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钟山,右面的石头少十多丈。老人和寺中的僧人说

21、,这就是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年己已,石头裂开倒在水中,痕迹尚且很新。仔细的观察南北的石头,石头面下都有窟窿,风水击打在上面,都可以发出声来,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大概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侧立,下面是空的而后面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座山石突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李渤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的原因,就浅陋了。但是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的石头,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杨次山所说的“真山从作假山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钟山恐怕还没

22、有到,所以南钟山的景色没有在他的文中见到。三、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白居易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描绘了一幅清澈澄明的“秋江月下泊舟图”,刻画了诗人的陶然心境,与下文“发调堪愁绝”的歌女形成反衬。B. 作者由“愁绝”的歌声写起,继而写到哭泣哽咽声,最后才“寻声见其人”,诗人对女子的怜爱之情从笔端

23、汩汩流出。C. 诗中写泪的两句极为精妙,上句“如真珠”写出了歌女泪珠晶莹欲滴状,下句“堕明月”则以夜明珠的滚落比喻歌女泪珠下滴之态。D. 本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也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寄寓了作者仕途潦倒、被贬蛮荒的失意与苦闷。12. 有评论者认为,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颇为相似,但较后者更为简练、含蓄。请分析这首诗的“简练、含蓄”之处。【答案】11. A 12. (1)本诗对歌者的歌声和哭泣之声的描写数笔,层次鲜明。(2)本诗写歌女“低头终不说”,对其身世遭遇只字不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3)诗人对自己的迁谪之情不着一字,但通过对歌女的描写含蓄传达了自伤沉

24、沦的情感。【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A项,“开头两句,刻画了诗人的陶然心境”说法错误。结合诗题及诗歌下文,可知诗人此时心境是凄凉哀伤的。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

25、能力。本题,题干“有评论者认为,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颇为相似,但较后者更为简练、含蓄。请分析这首诗的简练、含蓄之处”,作答本题,需要充分的了解相关内容,所以翻译是前提,然后找出诗歌“简练、含蓄”之处。本诗在塑造歌女形象的时候,“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只概括地写出歌者声调的“愁绝”“凄切”,是为简练;借诗人询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但歌女是“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所以对于歌女的身世,诗歌中没有交代,诗人仅表达了对她的同情。是为简练;结合诗歌的标题“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可知,作者是在被从京城谪至浔阳,路宿鄂州时写下的这首诗,诗人满腔报国热情,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

26、偏僻之地,自然是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作者通过对歌女的描写含蓄传达了自伤沉沦的情感,但这心中的哀愁又能向谁倾诉?这无奈的心境又有谁能体会?也只能对着这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罢了,那浓浓愁思,尽在这“不言”中!这“不言”的美,就是一种含蓄之美。四、名篇名句默写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最接近的句子是:“_,_”。(2)在诗歌中,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可以传达不同的思想内容或情感。以“猿”为例,登高中“_”一句,杜甫以其渲染凄清的氛围,而蜀道难中“

27、_”一句,李白以其表达蜀道之险峻难以攀登。(3)李商隐锦瑟诗中“_”句,白居易琵琶行中“_”句,都化用了古蜀国杜宇的典故。【答案】 (1). 忧劳可以兴国 (2). 逸豫可以亡身 (3). 风急天高猿啸哀 (4). 猿猱欲度愁攀援 (5). 望帝春心托杜鹃 (6). 杜鹃啼血猿哀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忧,逸,豫,猿,啸,猱,攀,托,鹃。五、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团聚(节选)沈虎雏爸爸

28、在家,常问我们兄弟:“怕不怕走路?勇敢点!莫要抱。”这真适合我们好动如球性格,于是几人四处跑去。远则到滇池涉水,近则去后山翻筋斗,躺着晒太阳,或一同欣赏云南的云霞。背山峡谷里小道奇静,崖壁有平地见不到的好花,树桠巴上横架着草席包裹的风干童尸。有时跑很远去看龙井咕咕冒水,或到窑上看人做陶器,讨一坨特别黏的窑泥玩。若进了县城,路越走越高,冰心家在最高处。听说冰心阿姨去重庆坐过飞机,我觉得这真了不起,编进杜撰的儿歌。古城乡魁阁像又像塔,我挺羡慕费孝通伯伯一伙专家,天天在上边待着。兄弟俩不但消化力强,对精神消费也永不满足,逼得妈妈搜索枯肠,使出浑身解数应付。于是我们听熟了她小时朱干奶奶用合肥土话哄她的

29、童谣;又胡乱学几句妙趣横生的吴语小调,是在苏州念中学时,女同学一本正经教她的;英文歌是对哥哥进行超前教育,我舌头不灵活,旁听而已。妈妈看过几出京戏,不得不一一挖出来轻声唱念,于是我们知道了苏三、严嵩等人物。救亡歌曲是严肃的必须用国语唱。对于我跟哥哥贪得无厌的精神需求,妈妈计穷时,如果爸爸在家,就能毫不费力替她解围。两个装美孚油桶的木箱,架起一块画板,是全家文化活动中心。我们围坐吃饭,妈妈在上边改作业,爸爸下乡来,也常趴在画板上写个不停。轮到有机会听故事讲笑话时,每人坐个蒲团,也是围着它。云南的油灯,粗陶盏子搁在有提手的竹灯架上,可以摆放,又能拎挂。家里这盏如豆灯火,常挂在比画板稳的墙上。我学会

30、头一件有用事,就是拿糊袼褙剔下的破布条搓灯芯。现在全家围拢来,洗耳恭听爸爸唱歌,他总共只会一首:“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流经蒙古地转过长城关!一二一!一二一!”十足大兵味,定是在湘西当兵时学的。大家笑他,他得意,从不扫兴。“不好听?我来学故事吧!”这才是拿手。于是“学”打老虎,猎野猪,捉大蟒故事,又形容这些威严骄傲兽物的非凡气度,捕食猎物的章法。熊娘是可笑东西:“熊娘熊娘打空瞌,不吃伢崽吃哪个?”我并不怕,那不过是脸被胡子下巴扎一气,胳肢窝被胳肢一番罢了。若躺着听故事,他就会眯小眼睛,迈起熊步,吧嗒着嘴,哼哼唧唧,熊娘要吃“不哉”了。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小孩脚趾叫“不哉”?但熊娘已逼近脚丫,搞得

31、我奇痒难忍,喘不上气,熊娘十分开心:“啊唔啊唔好,果条伢崽没得!”学荒野故事时,爸爸还随时学蛇叫,模仿老虎叫。讲到猪被叼着耳朵,又被有力的尾巴抽赶着进山时,那猪叫声也逐渐远去。他学狼嚎听来疹人,于是又学十几种鸟雀争鸣,自己总像那些陶醉于快乐中的雀儿。他的故事永不枯竭,刚讲完一个就说:“这个还不出奇,再学一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还不能听准他的风凰口音,暗想着县城马寡妇店里一坨坨鹅蛋形辣豆豉肯定好吃。“豆豉娘是县城里那个寡妇吗?”“当然!就学豆豉娘怒沉百宝箱”下一个更出奇的,就会学成酱油娘棒打薄情郎。他的故事像迪士尼先生的卡通片一样,人物情节都随想象任意揉搓变形,连眼前家人,也在故事里进进出出,方

32、便着呢。我们兄弟心里,没有“父亲的威严”概念,而爸爸的狼狈失态丢面子经历,给许多故事大增光彩。为撩拨我们的兴奋点,故事里随时加些美味道具:“妈妈读大学时候不肯理我,见到我就跑。有一天她到书店,喏,这样子左手挟两本洋书,右手拎一盒鸡蛋糕。头发后边短短的像男孩子,前边长长的拖到这里,快遮起眼睛了,呱!一下甩上去,要算神气喃。好,进了书店,忽然一抬头,看到柜台后边萧克木先生,戴个黑边眼镜,像我像极了。好,以为碰到沈从文,即刻,呱!丢下鸡蛋糕,扯起脚就跑!”“后来呢?”“跑了嘛,就完了。”他冲我微笑。我实在不放心:“那后来呢?”团聚生活在我眼里,总像云南的蓝天和彩霞一样洁净明丽。绑成长串的枯瘦四川壮丁

33、路过龙街,疫病肆虐到处有人倒毙的场面,周围有时发生的残酷事情,爸爸妈妈遇到的种种烦恼,他们都小心又小心地不叫我们看见,只是没办法完全做到。注:凤凰方言“吃”说成“”(qi),此处后半句意思为“那个孩子没得吃”。(有删改)14. 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会唱的歌只有一首,学故事却永不枯竭。荒野故事和文学故事中都融入了他的创造性,这体现父亲风趣平易的性格。B. 描写我幼时郊野生活时插入有关冰心和费孝通的“闲笔”,管中窥豹,可见抗日救亡大后方的云南荟萃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C. 父亲依我的童心童语将“杜十娘”错成“豆豉娘”,又主动将“金玉奴”改成

34、“酱油娘”,一者表现父亲的机智,二者表现父亲对孩子的溺爱。D. 妈妈使出“南腔北调”的浑身解数还是“计穷”,不是贬损妈妈,这段描写在结构上起到了过渡作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15. 试分析画线句“故事里随时加些美味道具”中“美味”的丰富含义。16. 为什么作者说“团聚生活在我眼里,总像云南的蓝天和彩霞一样洁净明丽”?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答案】14. C 15. (1)“美味”指下文故事里的“鸡蛋糕”;(2)抗战时期物资匮乏,父亲在故事里加“鸡蛋糕”,是给兄弟俩画饼充饥,聊以安慰;(3)加入美味的“鸡蛋糕”,更形象表达了父亲对与妈妈的恋爱往事的深情回忆。 16. (1)我们一家得以在抗战年代团聚

35、在云南,是幸运而美好的;(2)父亲曾带我和哥哥体验过云南美丽的蓝天彩霞,这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3)在艰难时期,我们一家虽然生活艰苦却其乐融融,宁静和谐;(4)在残酷现实中,父母用爱守护了我们洁净明丽的心灵。【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C项,“表现父亲对孩子的溺爱”说法错误。表现的并非是父亲对孩子的溺爱,而是呵护,以及父亲的童趣。故选C。【15题

36、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本题中,“试分析画线句故事里随时加些美味道具中美味的丰富含义”,结合“妈妈读大学时候不肯理我,见到我就跑。有一天她到书店,喏,这样子左手挟两本洋书,右手拎一盒鸡蛋糕”分析可知,“美味”指下文故事里的“鸡蛋糕”;结合“绑成长串的枯瘦四川壮

37、丁路过龙街,疫病肆虐到处有人倒毙的场面,周围有时发生的残酷事情”分析可知,本文的写作背景应是在抗战时期,彼时物资匮乏,父亲在故事里加“鸡蛋糕”,是给兄弟俩画饼充饥,聊以安慰;结合“妈读大学时候不肯理我,见到我就跑”分析可知,这段故事,是沈从文把自己与妻子恋爱时期事进行加工,当作故事讲给孩子们,加入美味的“鸡蛋糕”,更形象表达了父亲对与妈妈的恋爱往事的深情回忆。【1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本题,题干要求探究“团聚生活在我眼里,总像云南的蓝天和彩霞一样洁净明丽”这

38、一句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结合“绑成长串的枯瘦四川壮丁路过龙街,疫病肆虐到处有人倒毙的场面,周围有时发生的残酷事情”的分析以及我们对沈从文一家生活的时代可知,作者一家能够在抗战年代团聚在云南,是幸运而美好的;结合“远则到滇池涉水,近则去后山翻筋斗,躺着晒太阳,或一同欣赏云南的云霞”分析可知,父亲曾带我和哥哥体验过云南美丽的蓝天彩霞,这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结合“我们围坐吃饭,妈妈在上边改作业,爸爸下乡来,也常趴在画板上写个不停。轮到有机会听故事讲笑话时,每人坐个蒲团,也是围着它”分析可知,在艰难时期,我们一家虽然生活艰苦却其乐融融,宁静和谐;结合“周围有时发生的残酷事情,爸爸妈

39、妈遇到的种种烦恼,他们都小心又小心地不叫我们看见,只是没办法完全做到”分析可知,在残酷现实中,父母用爱守护了我们洁净明丽的心灵。六、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的文化灵魂李劼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巨著不仅具有圣经意味,而且具有莎士比亚的丰富性,并且还具有卡夫卡那样的深度。就整个世界文化而言,此乃命运之作;而就其所属的民族文化而言,她则是该文化的一个精灵。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视线集中在作者身世或当时社会背景之类的领域中理解红楼梦,而将小说开宗明义所叙说的神话故事当作一段无关紧要的开场白忽略了。殊不知,恰恰是这几段有关石头故事的文字,蕴含了小说圣经般的深意。按照开篇有关

40、石头的叙说以及小说所展现的恢宏气势,红楼梦文化和历史的气脉不是出自二十四史,也不是源自孔孟老庄,而是直承山海经所记载的远古传说,女娲补天,开辟鸿蒙。如果说红楼梦是一个文化精灵的话,那么其灵气则源自最为原始的混沌时代。这样一个灵魂所系于的不是什么文化传统,而是人类起源和天地之初。按说西游记也由石头起笔,并由石猴而至美猴王,不无神灵之气。然同为石头,却彼此相去甚远:不仅习性不一,而且顽气迥异。石猴之石,志在功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圭臬;而宝玉之石,却崇尚无用,睥睨浊世,痛恨经济仕途。同样的孩提时代,在贾宝玉是一片稚气,并且经久不改;而在石猴,却是一腔热血,该行者悟是悟了,但却没有空。因为西

41、游记所承继的不是始源时代,而是孔孟老庄所奠定的文化传统,或者修身养性,或者兼济治平。内圣外王,内外兼修,似乎什么都有了,唯独少了灵魂,诸如人的尊严、人格的崇高和人性的美丽等等。而红楼梦一反以往的记叙,不是从历史开始如三国演义,也不是从故事开始如金瓶梅,而直接从灵魂开始。因为从灵魂开始,所以功名不再成为生存原则。相反,孩提时代的童稚和纯真被奉为神明,就像通灵宝玉一样,一旦有失,便会使主人公丧魂落魄,眼也直了,人也呆了。这是西游记中的石猴想都想不到的人生境界。那个石猴为了获取功名,扮演英雄,结果迷失了本性,丧失了自我,交出了他的童稚和纯真。贾宝玉拒绝成人世界,拒绝为他们所置身的社会服务,从而守护着

42、自身的灵魂。如果可以将红楼梦比作一部史诗的话,那么其诗意就是这样闪现出来的不是成就功名,而是守护灵魂。这样的诗意和灵气,源自山海经所描绘的苍茫世界。在那里,暴力与权术无关,英雄与道德无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张弓、刑天舞戚,朴素得如同圣经中的先知和圣徒。而老子的权术、庄子的养生术、孔孟的伦理道德和王道说教,相对于那些素朴的传说,已经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但是,此后的中国文化由于这些学术和说教的阴云笼罩,变得老谋深算,心智发达,却情致衰退,灵气全无。一部二十四史,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王朝更迭,盗贼蜂起。相反,文化气脉却愈渐衰微,从诸子百家的争相著书立说逐步败退,直至乾嘉学派的考据注经,最终落入

43、穷途末路,显出末世景象。红楼梦由此横空出世,其灵光所至,一派初始性情。这不是一次征战,却穿越了几千年沉沉黑夜;这不是一个论断,却道出了历史人间的全部秘密。(节选自红楼十五章绪论,有删改)1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长期不重视红楼梦开篇的神话故事,而习惯于从其他角度解读作品。B. 红楼梦的文化灵魂源自人类初始年代,直承山海经记载的远古传说。C. 通灵宝玉意味着孩提时代的童稚和纯真,石猴的孩提时代迷失了本性和自我。D. 中国文化因为老庄孔孟的长期影响而变得心智发达,诗意和灵气也因此衰减。1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将红

44、楼梦与西方经典相比较,推导出红楼梦在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领域的崇高地位。B. 文章由西游记承继孔孟老庄所奠定的文化传统这一前提,论证西游记终究少了人的尊严、人格的崇高和人性的美丽的观点。C. 文章多次将红楼梦与其他中国经典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彻底的反叛性。D. 本文观点鲜明,具有较强的文化批判意味;论述语言优美典雅且富有激情。19. 请根据文章内容,具体阐述文末画线句子的含义。【答案】17. C 18. C 19. (1)自诸子百家以降,中国文化受到功名、王道等观念的影响,逐步远离灵性,走向衰退;(2)红楼梦的出世,直承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远离世俗而充满灵气,体现了中华民

45、族文化的灵魂;(3)红楼梦以文学而非说教的面貌出现,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的一次反叛,是对民族文化灵魂的守护。【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C项,“通灵宝玉意味着孩提时代的童稚和纯真,石猴的孩提时代迷失了本性和自我”说法错误。“石猴的孩提时代迷失了本性和自我”错,结合原文“那个石猴为了获取功名,扮演英雄,结果迷失了本性,丧失了自我,交出了他的童稚和纯真”可知,“迷失了本性

46、,丧失了自我”的并非是石猴的孩提时代。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多次将红楼梦与其他中国经典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彻底的反叛性”说法错误。“论证了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彻底的反叛性”错。结合“整个世界文化而言,此乃命运之作;而就其所属的民族文化而言,她则是该文化的一个精灵”分析可知,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具

47、有特殊的意义,但并非是彻底的文化反叛,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到关键词语,再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本题,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具体阐述文末画线句子的含义。文末的画线句子是“这不是一次征战,却穿越了几千年沉沉黑夜;这不是一个论断,却道出了历史人间的全部秘密”,结合“而老子的权术、庄子的养生术、孔孟的伦理道德和王道说教,相对于那些素朴的传说,已经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但是,此后的中国文化由于这些学术和说教的阴云笼罩,变得老谋深算,心智发达,却情致衰退,灵气全无”分析可知,自诸子百家以降,中国

48、文化受到功名、王道等观念的影响,逐步远离灵性,走向衰退;结合“红楼梦文化和历史的气脉不是出自二十四史,也不是源自孔孟老庄,而是直承山海经所记载的远古传说,女娲补天,开辟鸿蒙”“这样一个灵魂所系于的不是什么文化传统,而是人类起源和天地之初”分析可知,红楼梦的出世,直承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远离世俗而充满灵气,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结合“如果可以将红楼梦比作一部史诗的话,那么其诗意就是这样闪现出来的不是成就功名,而是守护灵魂”分析可知,红楼梦以文学而非说教的面貌出现,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的一次反叛,是对民族文化灵魂的守护。【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

49、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七、现代文阅读(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7日上午,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成功登顶,顺利开展各项

50、峰顶测量工作。作为观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晴雨表”,珠峰始终在运动,精确获得珠峰高度是人类的不懈追求。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一批国产现代测量设备纷纷亮相,5G信号首次覆盖珠峰峰顶,为精确获得珠峰高度提供技术赋能。登山队员和测绘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风雪交加等挑战三次冲顶,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同时也抵达了一种精神高度。(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科学的探索,精神的高度,2020年5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材料二:世人对珠峰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在几十年的历程中,我国测绘工作者对珠峰进行过6次大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先后于1975年和2005年两次成功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得到了国际公认

51、,为全球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上一次珠峰高程测量已过去15年,珠峰高度是否发生改变,是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要解答的课题。相比以往,这次测量更加深入、系统,测量结果不仅可应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的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也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摘编自中国力量!揭秘珠峰登顶背后的越野故事,2020年5月28日人民网)材料三:尼泊尔曾以“中国没有登顶珠穆朗玛峰,没有留下登顶证据”为由,不承认珠穆朗玛峰是两国国界。面对领土主权问题,中国登山队克服千难万险,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世界上首次有人从北坡登顶,

52、但由于缺乏影像资料,这次登顶不被西方国家认可。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新一代登山队员重整旗鼓再次登顶,并重新测量珠穆朗玛峰的中国高度为8848.13米。电影攀登者以真实历史事件再现的方式,向观众诠释了“为国登顶,寸土必争”的强烈爱国情怀,引发观众思考什么是爱国、为什么爱国和怎样爱国。(摘编自张君,刘超言中国登山冒险电影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表达以攀登者为例)材料四:在三大运营商的珠峰5G之战中,华为不仅和中国移动携5G上珠峰,还夹带了华为4K高清摄像机HoloSensSDC。这台摄像机完成直播的一个必须条件就是5G覆盖,其永远在线、一键调优、故障一键定位等特点仿佛就是为高海拔地区直播

53、而设计的。小米在这场珠峰营销战中表现格外活跃。早在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时,小米就发布微博称,小米10将全程助力此次珠峰高度复测。据悉,小米10是小米冲击高端手机的首款产品。除了通信设备,从登山设备到吃穿用度,到处都可见赞助商的身影:三元为登山队员提供牛奶;乐虎提供运动饮料;探路者提供登山装备三大运营商纷纷在快手上展开珠峰慢直播,全天候展现珠峰的日出日落、阴晴雨雪。(摘编自登顶背后:一场不动声色的营销暗战,2020年5月28日北京商报)20.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技为珠峰高程测量更加深入、系统提供保障条件,使测量结果更加精确。B. 精确测量珠峰高度将有助于我国对地球

54、动力学板块运动和气候变化的研究。C. 北斗导航、5G通讯技术以及高科技登山装备,使得本次珠峰登顶更为顺利。D. 华为高清摄像机、快手直播平台能让民众及时、便捷地看到此次登顶过程。2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冷静详实地陈述了我国登顶珠峰并开展各项测量工作这一历史性事件。B. 材料二从测量目的、历程和成果等角度说明今年珠峰高程测量的原因和意义。C. 材料三结合历史背景指出攀登者再现的历史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D. 材料四描述商家围绕登顶的营销,反应出本次登顶珠峰的科技和商业特色。22. 1960年至2020年,40年间中国开展了三次珠峰高程测量。根据

55、材料概括这三次测量工作在意义上的异同。【答案】20. C 21. A 22. 同:彰显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促进对珠峰的科学认知。异:(1)1975年重新确认珠峰高度,捍卫了领土主权。(2)1975年、2005年测量珠峰高程,获国际公认,为全球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撑。(3)2020年测量推进珠峰科研深度开展,凸显国家科技实力和商业运作新模式。【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北斗导航、5G通讯技术以及高科技登山装备,使

56、得本次珠峰登顶更为顺利”说法错误。“使得本次珠峰登顶更为顺利”错,原文说“登山队员和测绘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风雪交加等挑战三次冲顶,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没有与上一次登顶难度作比较。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A项,“材料一冷静详实地陈述了我国登顶珠峰并开展各项测量工作这一历史性事件”说法错误。材料一的社论是慷慨庄重的,激发了读者的爱国热情,但并未详实介绍测量的具体工作

57、。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题干“1960年至2020年,40年间中国开展了三次珠峰高程测量。根据材料概括这三次测量工作在意义上的异同”,结合“登山队员和测绘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风雪交加等挑战三次冲顶,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同时也抵达了一种精神高度”分析可知,这三次测量工作在意义上的相同点是彰显国家实

58、力和民族精神,促进对珠峰的科学认知。结合“面对领土主权问题,中国登山队克服千难万险,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世界上首次有人从北坡登顶。但由于缺乏影像资料,这次登顶不被西方国家认可。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新一代登山队员重整旗鼓再次登顶,并重新测量珠穆朗玛峰的中国高度为8848.13米”分析可知,第一次测量工作的意义是:1975年重新确认珠峰高度,捍卫了领土主权。结合“先后于1975年和2005年两次成功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得到了国际公认,为全球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分析可知,第二次测量工作的意义是:2005年测量珠峰高程,获国际公认,为全球相

59、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撑。结合“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一批国产现代测量设备纷纷亮相,5G信号首次覆盖珠峰峰顶,为精确获得珠峰高度提供技术赋能”分析可知,第三次测量工作的意义是:2020年测量推进珠峰科研深度开展,凸显国家科技实力和商业运作新模式。【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

60、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八、写作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61、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读书有两个作用,一是让我自以为非,一是让我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有内心生活。(陈丹青)【答案】例文:读书使我快乐成长生活中,有一种收获,让人一生受益,那就是读书的收获;人生中,有一种快乐,让人身心愉悦,那是读书的快乐。赫尔博特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静心、启智。读书可以自寻其趣,陶冶性情,如陶渊明一般在书海中获得快乐与满足;读书也可以开阔视野、深化思维,如韩愈那样“能自树立”,使其文“存于今”;读书还可以认清自我,找到方

62、向,如富兰克林那样助力自己的人生事业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是很有道理的。读书能养性,放眼天下,心胸何其宽阔。爱读书的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心下自有说不出的欣喜。读书不为名与利,只为使灵魂高尚、心灵净化,为自我的修养提升而读书才是快乐的。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欧阳修亦言:“立勇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每一次阅读,都是与作者的对话,都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读书使人充实,读书是一种乐趣,是身体的的放松,心灵的休憩,是思想的净化,是智慧的积累,是人生之悟对爱的升华,读书是快乐的。书香氤氲,让你腹有诗书,气度非凡。读书,可以怡养性情,可以提

63、升我们的气质,这何尝不是件令人快乐的事啊。古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认知,而今亦有仿佛从画卷中走出来的娴雅才女武亦姝。因自幼诵读诗文,她得以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气定神闲,终得冠军。她波澜不惊,甚至连夺冠都不惊不躁,一如蒙曼教授所言,这是她久经诗书重陶,骨子里的气质。与此同时,与她同台的主持人董卿,也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她能身体力行地传递读书的美好,她在朗读者里一次次气度非凡的开卷,便将书香中她的知性、温情、博学传递给了观众。“悦读”人生,青春芳华;诗书相伴,行走天涯。新时代领路人曾说:“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深刻认识

64、自己肩上的使命,把读书爱好浸入灵魂,把读书习惯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新时代青年一定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也能为日后工作储备知识,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青春年少的我们请踏上我们的“悦读”之旅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

65、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审题过程及要点:本题有两段材料组成。重点讲到读书对发现自我、审视自我意义和作用。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静心、启智。读书可以自寻其趣,陶冶性情,读书可以是我们精神成长的营养品。行文中要谈读书的意义,读书给我们带来的改变,要

66、么是气质的升华,要么是境界的提升,要么是精神的愉悦和快乐。【立意】读书可以使人高尚;读书,认识最好的自己;读书,寻觅难得闲静;在读书中锤炼自己的灵魂。【素材】“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5.“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为考试,若只为考试而读,那便是读

67、死书。我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让人获得知识、提高修养、开阔视野、明白事理。6.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显然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如果不读书,就像生活失去阳光,就像鸟儿失去翅膀,那宇宙将会黯然失色,世界将不再精彩7.其实读书和吃饭是一个道理,你吃了几十年饭,能把吃的每一顿饭,每一勺汤的味道都记住吗?但你还是从中吸取了营养,长高又或是吃胖了。读书也是一样,也许你记不住自己所读过的书,但你从书中获得的营养已经融入到你的骨子里,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让你变得睿智,自信。书在无形中从内到外改变着你,而这改变既没有整形那

68、么立竿见影,也没有化妆那么精雕细琢,但却比整形与化妆更优雅更美丽。所以,读书请“平平读”,静待书带给你的变化,不要急功近利!8.读书如水,是生命的源泉;读书如花,是生命的美丽;读书如火,是生命的热情;读书如松,是生命的坚持;读书,是一种感悟畅快奔腾的唐诗如奔流到海的江河,潇潇洒洒,一气呵成;曲折含蓄的宋词如叮咚作响的泉水,凄凉超脱;轻灵凝练的现代诗如一泓潭水,刚柔并济。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会为李白的矛盾而感到难受,也会为他能充满自信,勇敢面对生活而感到欣喜;读“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会为李清照的人生愁绪发出深深的感叹;读“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会为岳飞的雄

69、心壮志而叫好;读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我也会和海涅一样,向往美好的生活。【结构】例文先从材料说开去,提出中心论点:读书使我快乐成长。接下来,具体写从读书中得到的快乐有哪些;写读书教给了我什么道理,使我的精神不断成长。最后,用诗词结尾呼吁青少年朋友,趁着大好光阴,“读好书、多读书”。【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