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886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素养检测(三)(第三单元)(90分钟100分)【合格性考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山水甲桂林。读桂林山水景观图回答1、2题。1.下列四类外力,为塑造桂林山水地貌的主要外力是()A.冰川侵蚀B.海浪侵蚀 C.流水侵蚀D.风力侵蚀2.漓江水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A.地下径流B.降水 C.水汽输送D.地表径流【解析】1选C,2选D。第1题,桂林山水是在石灰岩地区,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属于流水侵蚀地貌。第2题,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河流属于地表径流环节。下图为桂林山水水墨景观图,在该区域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读图

2、,完成3、4题。3.形成该区域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海底火山喷发 B.流水侵蚀C.海洋沉积 D.变质作用4.与图中景观形成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A.气候B.风力C.冰川D.海浪【解析】3选C,4选A。第3题,在该区域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有化石的岩层为沉积岩,所以形成该区域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海洋沉积。第4题,图中的景观形成过程是先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再经过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蚀作用需要的温度较高,有一定的水分才能形成,所以气候与图中景观形成关系最密切。某旅客于2017年8月14日,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国家某地质公园进行考察,该公园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公园中的特殊地貌,东西长约15千

3、米,南北宽约2千米,土质坚硬,呈浅红色,与黑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下图为该游客拍摄该地貌的局部景观照片。据此完成5、6题。5.图中特殊地貌主要形成于()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 D.断裂抬升作用6.图中特殊地貌的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A.风力堆积作用 B.固结成岩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解析】5选B,6选C。第5题,图中特殊地貌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形成于风力侵蚀作用。风化作用不是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干旱、半干旱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少。图示不能体现断裂抬升作用。第6题,图中特殊地貌的岩层层次清晰,土质坚硬,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流水沉积作用。风力堆积作用形

4、成的岩层土质疏松。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岩石,不是地貌的物质组成来源。冰川堆积作用物质没有分选性,无层次。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据此回答7、8题。7.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8.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A.沙丘B.火山锥C.冲积扇 D.风蚀洼地【解析】7选C,8选D。第7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外力作用主要以风力作用为主。花岗岩“蜂巢”是风力长期侵蚀的结果。第8题,风蚀洼地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

5、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火山锥是内力作用,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下图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下图与示意图中外力作用序号一致的是()A.B.C.D.10.下列成语与其外力作用及数码对应正确的是()A.水滴石穿侵蚀作用B.山崩地裂风化作用C.泥沙俱下搬运作用D.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解析】9选C,10选A。根据外力作用关联图判断:为风化(或侵蚀)作用,为侵蚀(或风化)作用,为搬运作用,为沉积作用,为固结成岩作用。第9题,景观图为沙漠地区的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对应。第10题,山崩地裂应为内力作用,积沙成滩属于沉积作用,泥沙俱下属于流水的搬运作用。下

6、图示意宁夏中卫(38N,105E)旅游区局部位置和景观。读图,回答11、12题。11.图中黄河河水()A.逆时针流动B.顺时针流动C.东侧水流较西侧急D.南侧水流较北侧急12.图中的四地有羊皮筏平稳渡黄河、陡坡急降滑沙、搏击黄河漂流、汉朝古瓷窑遗址观光等项目,其对应的位置最可能是()A.B.C. D.【解析】11选B,12选B。第11题,河流曲流处因流水的惯性原因,往往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而且主要沉积区在河流凸岸,偏下游位置形成河漫滩,可判断河流顺时针流动。图示河段南岸为凸岸、北岸为凹岸,南侧水流较北侧缓;西侧河段较东侧河段狭窄,故西侧水流较东侧急。第12题,处河道狭窄,水流湍急,适合漂流;

7、处位于河流凸岸,泥沙堆积作用明显,既可以为古瓷窑提供原料,同时也因不易被侵蚀而得以保留;处河道宽阔,流速变缓,适合羊皮筏平稳渡黄河;处位于河流凹岸,河岸较陡,适宜滑沙。(2020潍坊高一检测)某些地区的河流能够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区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13、14题。13.下列地区最容易形成牛轭湖的是()A.横断山区B.呼伦贝尔草原C.黄土高原D.塔里木盆地14.促使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的主要作用是()A.风化作用B.堆积作用C.侵蚀作用D.搬运作用【解析】13选B,14选C。第13题,根据材料可知,牛轭湖是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形

8、成的。而连续河湾是由于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而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水分缺乏,不易形成牛轭湖。第14题,河流自然裁弯取直为河流冲垮河堤,河流改道,因此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根据土壤中黏土、粉砂、砂的比例,将某区的土壤分为112种类型。据此回答15、16题。15.某块田的土壤,黏土、粉砂、砂的比例分别约为10%、20%、70%,该土壤应该属于哪一种类型()A.9B.5C.11D.116.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种的排水性最差()A.5B.7C.12D.1【解析】15选A,16选D。第15题,根据三角形统计图数据,左上黏土占10%,右上粉砂占20%,下面砂占7

9、0%的“交集”在“9”区。第16题,黏土比例大,则排水性差。(2020淄博高一检测)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7、18题。17.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B.C.D.18.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A.气候B.地形C.生物D.成土母质【解析】17选D,18选C。第17题,土壤最初是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成为成土母质,再经过微生物、低等生物的有机质积累过程,形成原始的土壤,再经过高等植物的养分富集过程,成为成熟的土壤。第18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生物是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完成19、20题。19.若在图中河段画出等高

10、线,则该等高线此处的凸出方向为()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20.最近几十年,处等高线不断向东移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沿海地区滥采滥挖珊瑚礁B.河口段经常使用挖沙船清除泥沙C.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入海泥沙沉积加强D.沿海地区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解析】19选D,20选C。第19题,由图可知,河段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河谷地区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故等高线此处凸向西北方向。第20题,等高线不断向东移动,说明处海水深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河流域植被破坏越来越严重,河水的含沙量越来越大,入海口附近泥沙沉积加强。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新

11、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列新疆的景观图片,完成下列各题。(12分)(1)按照内、外力作用把图中地貌景观进行分类。(2)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简述其形成原因。(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及其地貌形成过程。第(1)、(2)题,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沙丘地貌都是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吐鲁番盆地为典型的地堑盆地,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天山山脉绵延数千千米,为褶皱山,其形成与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有一定关系。第(3)题,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是风力作用(外力作用)的结果,雅丹地貌主要与风力侵蚀有关,沙

12、丘地貌主要与风力堆积有关。答案:(1)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2)岩层断裂下陷而成。(3)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22.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3)若EF截面所在河段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指出其可能偏移的方向(E岸或F岸),并说明判断依据。【解析】第(1)题,AB河段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容易遭受侵蚀,又位于河流上游,水流急,

13、流水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强,河道较深。第(2)题,CD河段地形平坦,河道曲折,泥沙沉积,河床抬高。第(3)题,EF河段平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E)岸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强或答左(F)岸堆积。答案:(1)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2)河道弯曲,流速较缓,导致泥沙沉积;人为加高堤坝。(3)F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E)岸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强或答左(F)岸堆积。23.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1)指出图中白水河的流向以及甲村与龙山之间的温差范围。(2)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3)依据图中

14、提供的信息,说明甲、乙两村所处位置的相同点(最少四点)。(4)某学校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B、C线路攀登龙山和虎山。有人建议将出发地设在A点,有的同学提出质疑,感觉不够公平合理,试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结合图左下角指向标,可判断河流从东向西流。图中等高距为100 m,龙山的海拔为900 mH1 000 m,甲村的海拔为300m H400 m,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500m H700 m。依据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降6,可计算出两地温度差。第(2)题,地形、地势特征可从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高低及变化以及特殊地貌等方面描述。第(3)题,从海拔、地形

15、类型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等方面分析。第(4)题,注意图中AB、AC两线路等高线的疏密及坡度陡缓的差异。答案:(1)自东向西。3 到4.2 之间(3 T4.2 )。(2)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或以低山、河谷为主);北、东、南三面地势较高;中部为谷地,地势较低。(3)海拔在300400 m;位于山麓谷地中;有河流经过;白水河北岸;谷口朝南。(答出其中四点即可)(4)C线路等高线比B线路等高线密集,说明该线路的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等级性考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下图是某年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

16、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读图,完成1、2题。1.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D.6月21日26日风向发生变化2.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A.向东B.向西C.向南D.向北【解析】1选D,2选A。第1题,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根据图例,图示6月份沙丘顶被侵蚀,高度不断降低。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堆积。6月26日西坡堆积,是背风坡。6月11日东坡堆积,是背风坡。6月下旬风向发

17、生变化,由东坡堆积改为东坡侵蚀。第2题,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东坡是正值,风积为主,是背风坡,说明移动趋势是向东。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物土层在1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读图完成35题。3.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4.引起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土壤有机质含量B.土壤温度和湿度C.海拔和降水D.植被疏密和温度5.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

18、微生物量高的主要原因是()A.有大量凋落物进入土壤B.高温多雨微生物繁殖快C.气温回升生物生长旺盛D.土壤温度和湿度高【解析】3选C,4选A,5选B。第3题,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所以C正确。第4题,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引起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第5题,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量高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多雨微生物繁殖快,所以B正确。二、非选择题

19、(共10分)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冻土,按照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活动层,下层为长年冻结的永冻层。加拿大多年冻土面积为390万490万平方千米,占其国土面积的40%50%。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拿大的冻土融化和衰减正在加剧,大约13.5万平方千米正在经历多年冻土的衰减和崩溃,使得南部地区的土地,局部新增了大小不一的积水地带。图1为加拿大南北向冻土剖面;图2为加拿大南部地区新增的积水地带景观图。(1)分析加拿大南北部地区冻土层差异的原因。(2)从冻土变化的角度,分析近年来加拿大南部地区新增积水地带的成因。【解析】第(1

20、)题,加拿大南北部地区冻土层差异主要是由于纬度变化带来的气候变化造成的。加拿大南部较北部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温度高;北部地区受来自极地地区的寒冷气流影响较大,温度低,因此南部冻土层较薄,北部冻土层较厚。南部地区因纬度低,年均温较北部地区高,且年较差较小,冻土处于反复冻融状态,南部表层活动层较厚,且将永冻层分隔成岛状分布。第(2)题,加拿大南部地区新增积水地带主要从全球气候变暖角度进行分析,加拿大南部地区冻土融化,土层松动,地表易塌陷,形成洼地;随着气温升高,冻土不断消融,土壤含水量增多,汇入洼地形成积水地带。答案:(1)加拿大南部较北部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温度高;北部地区受来自极地地区的寒冷气流影响较大,温度低,因此南部冻土层较薄,北部冻土层较厚。南部地区因纬度低,年均温较北部地区高,且年较差较小,冻土处于反复冻融状态,南部表层活动层较厚,且将永冻层分隔成岛状分布(分散块状分布)。(2)全球气候变暖,加拿大南部地区冻土融化,土层松动,地表易塌陷,形成洼地;同时,随着冻土的消融,土壤含水量增多,汇入洼地形成积水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